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白族传统节日 云南白族是怎样过春节的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31
转发:0
评论:0
白族传统节日云南白族是怎样过春节的,在白族的农村里,冬至以后家家户户就开始杀年猪了。杀年猪一是为春节做准备,腌制

  在白族的农村里,冬至以后家家户户就开始杀年猪了。杀年猪一是为春节做准备,腌制猪头、火腿,还要吹猪肝,做猪肝胙,二是对全家人一年辛勤劳动的补偿,蒸米灌肠,吃大块肉,请亲戚朋友,一同分享劳动的果实。

  进入腊月,白族人赶街的一天天热闹起来,地窄处特别拥挤。大家忙着春节的临近,背着篮子,挎着提兜,像发了疯一样穿梭于集市中。腊月的年货街,各种商品包罗万象,应有尽有,吃的、穿的、用的,只要人们过节需要的物品,无论路程多远,商贩也会从四面八方贩运过来。而农家也会将自家饲养的鸡、鸭,自家塘里养的鱼,还有各种农副产品都背到年货街来卖,然后再买回自己家中需要的东西。

  在白族地区的年货街购物只见人头攒动,摩肩接踵,要是再背上个篮子,不但挤进去难,想挤出来那就更难了。那种热闹的景象,与赶大理三月街一样。备好猪头与酒茶,门联春贴亦堪夸。过年事物已全俱,待购一簇山茶花。这真实生动地表现了白族人家年前备办好各种年货后的喜悦心情。明清以来,随着汉文化在白族地区的深入传播,入学读书,学习汉文化蔚然成风。源于古代“桃符”的春联,作为一种喜庆吉祥的象征,贴春联已成为白族人家过春节的重要标志。

  春节临近各村寨里一些读书人都乐意给邻里们书写春联,人们既看重书法,也十分讲究春联的内容。有些村寨没有会写春联的人,就只好跑好远的路去找人写春联。白族人看来过春节的东西可以缺,但喜庆吉祥的春联不可不贴。

  改革开放30年来各地市场繁荣,从外地运来的各种各样印刷精美的春联摆满年货街,但白族人家还是看重用毛笔书写的春联,这可以说明白族人热心书法家的一种亮点。

    腊月里的人们除了购买好各种各样的年货后,更重要的还要买一束含苞待放的山茶花插在正房堂屋的大花瓶里,再买几棵有花骨朵的水仙花用小园石栽在花盘里,用温水催,太阳晒,使它在春节里开出洁白清香的花朵。

  腊月是一年当中最严寒的天气,但人们在紧张忙碌中上街买货写对联,几乎感觉不到寒意,直到腊月三十早集市上同样人声鼎沸,有买有卖,不到中午街市上就悄无声息,见不到人影了。人们都回家过年了,出门做生意的外地人,也要赶在除夕全家吃年夜饭前回到自己家里和家人团聚。

  大年三十是最紧张繁忙而又欢乐热闹的一天,从一天早起,全家人为准备除夕的年夜饭忙碌着,宰鸡、烧猪头、捡菜、洗菜,有再多的人也有活做,到了中午,大门、房柱、畜厩都贴上了红彤彤的春联,整个庭院里的嘉木花枝上也贴上一圈红纸条,屋里屋外一派喜气洋洋。

  过去白族人家每到春节兴在天井里栽两棵松树,代表天地祖先,中间放一张四方桌,上置香案、各种果品和祭水碗,两边点一对大香。白族人家的春节习俗,一是祭祀天地,二是迎请祖先回家过年。从除夕到正月初六,家里的一切祭祀活动都在自己家的天井里举行。新中国成立以后,为了保护森林资源,白族人过春节时不再砍幼树插在天井里了,但春节期间的各种祭祀活动依然保持着白族的传统习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白族树花会简介白族人是怎样过树花会的
洱源县三营坝子位于峰奇灵秀、“一山望四海”的灵映山麓,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都要举行白族农家会。二月十五白族农家会,又叫白族树花会。这还有这样一个传说。唐朝初年,自恃兵强将勇的蒙舍诏主皮罗阁调兵遣将进犯浪穹诏。浪穹诏主命令数万将士,从山花烂漫的灵映山上折了很多树枝花枝,栽插在广袤的三营坝子里,并在树枝花枝上洒了很多蜜糖水。浓郁的蜜糖气味和各种花儿的清香,使得远远近近的蜜蜂彩蝶闻香而至。几天后,数万蒙舍诏将士浩浩荡荡开进了三营坝子。面对呈现在眼前无边无际的“花海”,他们一个个眼花缭乱,拍手称奇,继而争先恐后去摘花。被惊动、激怒的蜂群,猛叮入侵者。一个个被叮得鼻青脸肿,叫天喊地。千千万万只蝴蝶,也在蒙舍诏将士眼面前飞来飞去,使得他们辨不清东南西北。在惊天动地的战鼓声中,埋伏在坝子里的浪穹诏将士乘势追杀敌人。一场有“蜂兵蝶将”助战的伏击战,很快就结束了。浪穹诏的白族村民,煮好了毛驴汤锅,端来了白面馒...
· 白族习俗白族的民俗活动“春社”是怎样的
在各家各户满栽满插“关秧门”之后,不少白族村寨里的老人,都要选择一个“黄道吉日”,举行一次祭祀土神的“春社”活动。举行“春社”活动的地方,一般都在位于山头岭角的寺庙溶洞中。这一天,村寨里一些热心热肠的大姑娘小媳妇赶早市早街,打酒称肉买蔬菜。早饭后,老人们就相互邀约,走一阵歇一会地上山。到达目的地后,有时一边眺望山下的乡村田野,指指点点,谈谈农事;有时三人一伙五人一群,说古道今,摆龙门阵;有时在草坪上围成一圈,打霸王鞭,唱大本曲;有时吹笛弹弦,合奏洞经音乐……这其间,专门为老人们烧茶水的小青年,频频给老人们端送上一杯杯后劲十足的“雷响茶”,香气飘溢的米花茶。茶好饭熟之后,老人们点着香火,摆好筵席,开始“上祭”,并说上一些诸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寿年丰”、“民富村安”的吉语颂词。待“田公地母”、“五谷神王”、“六畜大王”这些“土神”们“享祭”过后,老人们才席地而坐,男...
· 白族传统节日绕三灵有着怎样的历史
绕三灵是大理白族的传统节日,是农闲时节白族民间自娱性迎神赛会,迄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每年农历4月22日至24日,春秧插上,稻田翠绿,洱海周围上百村寨的白族男女老少,浓装艳抹,以村为队。从大理古城出发,至洱海边的河矣村终止,历时三天,串游三个寺庙,即,“佛都”崇圣寺,“神都”圣源寺,“仙都”金奎寺,故称绕三灵。以前,绕三灵总能吸引无数白族青年男女,他们在苍山下,洱海畔,树林中对唱情歌,寻找自己的意中人。现在,绕三灵保持传统,但更像大理白族的狂欢节。大理白族绕三灵,白族称为“观上览”或祈雨会,“观”就是“闲逛”或“游览”。绕三灵属农闲季节白族民间的自娱性迎神赛会,流传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苍山洱海周边地区的白族村寨,是当地白族人民农忙前游春歌舞盛大集会,已有一千多年。三灵指神都圣源寺,仙都金圭寺,佛都崇圣寺。相传起源于唐代时期西南地区的南诏国。每年农历四月二十三日至二十四日,洱海周围上百个村寨...
· 白族民俗白族的撒花秧是怎样的一种活动
洱源县茈碧白族地区在夏插时流行一种叫“撒花秧”的活动。撒花秧是在农事最忙又最辛苦的栽种中途进行的。花秧(白语叫:“花纸”)是从整丘秧田里长出为数极少的两三株有别于其它的秧苗,拔秧时偶尔发现。花秧是整株或其中有两三片秧苗的边缘,镶着白里透黄的一道细细的颜色,显得独特、好看,当地白族赋予它一个很美的名字叫“花秧”。清晨,男的拉田,女的拔秧。拔秧时无论老少青壮,若遇上花秧,预示着当年有好运气。拔到花秧后,找来几分硬币,用一小块红布或红线,将硬币包紧或扎牢在花秧的根部,再把花秧捆扎在整把秧的内层中心。从表面看,与其它秧把一模一样,混同于一筐秧把中,就连扎花秧本人也一时分辨不出到底是哪把了。约定俗成,这筐秧苗只许两到三把是扎有花秧的。撒秧的必须记住,这筐苗只能撒在同一丘田中,即当天插秧人数集中的大田里。中午,栽插开始了。劳作的人们你追我赶,一派热火朝天的气氛。此时,有人无意中拿到了那把花秧,拆开后,...
· 白族传统节日白族的'三月街"究竟是咋回事
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二日举行的大理三月街是一个有着一千多年历史的大理各民族物资文化交流的传统盛会,古代又称观音市或观音会。1991年,大理州人大常委会将这个大理各族人民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定为"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节"。大理的这个千年古市是怎样形成的呢?相传,隋末唐初,恶魔罗刹盘踞大理,性情残暴,日食人眼三十六双,民众苦不堪言。唐贞观年间(公元627年-649年),从西天来的观音大士制服了罗刹。观音大士怕罗刹卷土重来,每年农历的三月十五日至二十二日便来大理讲经说法,善男接踵而来。后来观音担心民众每年来听经受化,日久会耽误了农事生产,便劝导信徒们来赶会时带上农副产品进行交换,这样便逐步形成了定期举行的贸易集市--街子。因于每年农历三月举行,故又有"三月街"之称。观音到大理讲经说法虽属传说,但三月街由佛教的庙会发展而来则是肯定的。唐南诏国时期,大理地区成为印度密宗佛教、中原禅宗佛教和吐蕃藏传佛...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