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西汉名臣公孙弘的贡献 公孙弘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82
转发:0
评论:0
西汉名臣公孙弘的贡献公孙弘的主要成就有哪些,公孙弘(前200年—前121年),名弘,字季,一字次卿(《西京杂记》记载),

  公孙弘(前200年—前121年),名弘,字季,一字次卿(《杂记》记载),齐地菑川人(今山东寿光南纪台乡人),为西汉名臣。

  其少时为吏,牧豕海上,四十而学,谨养后母。汉武帝时期,先后二次被国人推荐,征为博士。十年之中,从待诏金马门擢升为三公之首,封平津侯。先后被任为左内史(左冯翊)、御史大夫、丞相之职。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公孙弘于相位逝世,谥献侯。

  公孙弘是西汉建立以来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为西汉后来“以丞相褒侯”开创先例。其在职期间,广招贤士,关注民生,并为儒学的推广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曾著有《公孙弘》十篇,现已失佚。

  公孙弘的主要成就有哪些

  折叠理论思想

  公孙弘是公羊学家,他没有留下自己的理论著作,其思想主要在他的贤良对策中反映出来。

  公孙弘的最高哲学范畴是"和"。公孙弘认为任何两种事物都是对立的,但又是统一的,统一的基础便是"和"。在社会政治领域中,人主和百姓是两个对立的阶级,但人主如"和德",百姓就会"和合",从而达到一种天下太平的和谐局面。作为社会领域中的个人来说,心同气、气同形、形同声都是相互对立的,但"心和"就会"气和","气和"就会"形和","形和"就会"声和"。同时,公孙弘又通过这种对立统一关系把人同天地联系起来,得出"声和则天地之和应矣"的结论,从而达到一种"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公孙弘认为,"和"不仅存在于社会领域之中,也存在于自然界之中,"故阴阳和,风雨时,甘露降,五谷登,六蓄蕃,嘉禾兴,朱草生,山不童,泽不涸,此和之至也。"既然"和"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所以统治者应把它作为最高政治理想。公孙弘认为,统治者只有把握住"和",才能使"麟凤至,龟龙在郊,河出图,洛出书,远方之君莫不说义,奉币而来朝",出现一个太平盛世的局面。

  从"和"这一哲学范畴出发,针对汉武政治,公孙弘提出了治国安民的八项主张。这八项主张实际上讲的是两个问题:一是国家要节俭,轻徭薄赋,爱惜民力,为百姓创造良好的生产与生活条件;二是朝廷用人要因任授官,任人唯贤,赏罚分明,使官尽其责,人尽其才。

  公孙弘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首先要使人民信服,统治者只有做到"业之"、"理得"、"有礼"、"爱之",才能使人民"不争"、"不怨"、"不暴"、"亲上",这是对公孙弘的"和"中"人主"和"百姓"这一对立统一关系的具体阐述。公孙弘在此强调礼义的重要性,认为"礼义者,民之所服也。"同时,光有礼义还是不够的,还要明赏罚,只有用"赏罚顺之",才能使"民不犯禁也"。公孙弘把礼义和刑法结合起来,从而得出"法不远义"、"和不远礼"的结论。

  公孙弘的思想中渗进了不少法家成份,如"因能任官"、法义结合、赏罚分明等。不过,公孙弘与单纯的法家又有显著区别。他不像韩非那样否定仁义,而是肯定仁义,并讲求德政,认为"天德无私亲,顺之和起,逆之害生", 是比较典型的儒家思想。由是观之,公孙弘既不是单纯的儒家,也不是单纯的法家,而是把两者巧妙地揉和在一起。

  折叠政治作为

  公孙弘对于边疆问题趋于保守。从建元年间第一次出使匈奴时言不合汉武帝之意到元光年间出使西南后反对通西南夷工程,再到反对置苍海郡、朔方郡及五原郡,公孙弘始终将边境百姓的疾苦放在第一位。多次向汉武帝谏言停止边疆的营造工程,尽管武帝一直不以为然,公孙弘却从未放弃。元朔三年,升任御史大夫不久的公孙弘再次向武帝提出停止西南、苍海、朔方、五原的修建,在被朱买臣驳斥的体无完肤后,公孙弘依然没有死心,自退一步要表示赞成朔方郡的修建但仍然要求停止西南夷、苍海郡的建设。武帝这才同意。

  公孙弘认为酷吏行事过于残忍,如果任用酷吏担任郡守之职,势必对待百姓不仁。因而反对汉武帝提拔酷吏宁成为郡守。

  游侠郭解在大赦之前多有命案,虽然后期有所转变,然而他的门客却因为他人对郭解不敬而杀人。按当时法律郭解应无罪释放,然后公孙弘却谏言郭解之罪大逆不道应该诛灭。东汉荀悦认为,游侠在民间作威作福,培养自己的势力,他们违背道德破坏法纪,造成社会的。

  折叠儒学贡献

  公孙弘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提出并拟定了为"五经博士"设弟子员的措施,以及为在职官员制定了以儒家经学、礼义为标准的升官办法和补官条件。内容大致可归纳为如下四个要点:

  1、遵循"三代之道",以实现天下"教化"为务,先办好中央官学,而后推广于地方。

  2、规定为博士官设置正式弟子五十人。由太常择民十八岁以上,仪状端正者充任博士弟子,免除他们所担负的国家徭役赋税。

  3、设"受业如弟子"的旁听生。由郡国、县道邑推荐"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的优秀青年,经郡守、王相审查属实后送报太常,成为旁听生。旁听生没有定员。

  4、定期的考核及任用制度。规定满一年后举行考试,如能通一经以上的,就补文学掌故缺,特别优秀的可以做郎中。才智下等及不能通一经者,令其退学。

  以儒家经学、礼义为标准的升官办法及补官条件,则主要是以"通一艺(经)以上"、"先用诵多者"为准,其中品级高的可任左右内史、太行卒史,品级低的也可任郡太守卒史或边郡太守卒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西汉名臣公孙弘的故事公孙弘的轶事典故有哪些
公孙弘(前200年—前121年),名弘,字季,一字次卿(《杂记》记载),齐地菑川人(今山东寿光南纪台乡人),为西汉名臣。其少时为吏,牧豕海上,四十而学,谨养后母。汉武帝时期,先后二次被国人推荐,征为博士。十年之中,从待诏金马门擢升为三公之首,封平津侯。先后被任为左内史(左冯翊)、御史大夫、丞相之职。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公孙弘于相位逝世,谥献侯。公孙弘是西汉建立以来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为西汉后来“以丞相褒侯”开创先例。其在职期间,广招贤士,关注民生,并为儒学的推广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曾著有《公孙弘》十篇,现已失佚。公孙弘的轶事典故有哪些折叠后来居上汉武帝求贤若渴,任用人才不避亲疏,不问出身,不拘一格。建元六年(前135年),汲黯以东海太守召为主爵都尉,位列九卿。一年后,元光元年(前134年),武帝诏举贤良,公孙弘以策问第一而发迹,后升左内史、御史大夫,后拜为丞相。元光五年(前13...
· 西汉名臣公孙弘生平简介公孙弘是怎么死的
公孙弘(前200年—前121年),名弘,字季,一字次卿(《杂记》记载),齐地菑川人(今山东寿光南纪台乡人),为西汉名臣。其少时为吏,牧豕海上,四十而学,谨养后母。汉武帝时期,先后二次被国人推荐,征为博士。十年之中,从待诏金马门擢升为三公之首,封平津侯。先后被任为左内史(左冯翊)、御史大夫、丞相之职。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公孙弘于相位逝世,谥献侯。公孙弘是西汉建立以来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为西汉后来“以丞相褒侯”开创先例。其在职期间,广招贤士,关注民生,并为儒学的推广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曾著有《公孙弘》十篇,现已失佚。西汉名臣公孙弘生平简介折叠初徵博士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公孙弘出生于菑川国薛县。公孙弘年轻时曾在家乡薛县做狱吏,后因触犯法律而被免职。失去职务的公孙弘没有了经济来源,于是到海上去牧猪。汉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因通晓《诗》、《书》而闻名郡国,并与公孙弘同龄的贾谊...
· 西汉名臣公孙弘是怎样的人历史如何评价公孙弘
公孙弘(前200年—前121年),名弘,字季,一字次卿(《杂记》记载),齐地菑川人(今山东寿光南纪台乡人),为西汉名臣。其少时为吏,牧豕海上,四十而学,谨养后母。汉武帝时期,先后二次被国人推荐,征为博士。十年之中,从待诏金马门擢升为三公之首,封平津侯。先后被任为左内史(左冯翊)、御史大夫、丞相之职。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公孙弘于相位逝世,谥献侯。公孙弘是西汉建立以来第一位以丞相封侯者,为西汉后来“以丞相褒侯”开创先例。其在职期间,广招贤士,关注民生,并为儒学的推广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曾著有《公孙弘》十篇,现已失佚。历史如何评价公孙弘司马迁:公孙弘行义虽修,然亦遇时。汉兴八十馀年矣,上方乡文学,招俊乂,以广儒墨,弘为举首。大臣宗室以侈靡相高,唯弘用节衣食为百吏先。班固:平津斤斤,晚跻金门,既登爵位,禄赐颐贤,布衾疏食,用俭饬身。世称公孙弘排主父,张汤陷严助,石显谮捐之,察其行迹,主...
· 公孙弘
公孙弘(公元前200—前121),字季,一字次卿,西汉淄川国(郡治在寿光南纪台乡)薛人。少时,家贫寒,曾为富人在海边牧豚(放猪)维持生活。年轻时,他曾任过薛县的狱吏,因无学识,常发生过失,故犯罪免职。为此,他立志在麓台(望留镇麓台村)读书,苦读到四十岁,又随老师胡母子始修《春秋公羊传》(也称《公羊春秋》,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汉武帝即位,便下诏访求为人贤良通文学之人。当时,公孙弘年已六十,他以贤良的名分去应征,被任命为博士。建元三年(公元前137年),皇帝派他出使匈奴,归来后陈述的情况不合帝意,武帝认为他无能,再被免职。于是,公孙弘便称病辞官,在家赋闲。元光五年(公元前130年)天子又诏书征求文学儒士,淄川国便推举年已七十岁的公孙弘应诏,他一再推辞,不肯前去应诏。他说:“我出使匈奴,因没有才干被罢归,请大家另举贤者。”但最后,他还是应选。公孙弘到了太常,所征百名儒...
· 公孙弘
生平早年公孙弘生于高祖七年(前200年)。年轻时做过薛县狱吏,因犯罪被免官。家贫,只得到渤海海边放猪。直到四十多岁,用刀削竹青抄写《春秋》诵读学习。奉养后母甚孝谨。征召入京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武帝刚即位,招选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时年已六十,以贤良被征召入京,被征召时,耏水人辕固也被征召,公孙弘不敢正视辕固。辕固对他说:“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任为博士。后出使匈奴,归后向武帝报告情况,不合武帝心意。武帝认为公孙弘无能,公孙弘就藉病免官归家。元光五年(前130年),武帝征召文学,菑川国又推荐公孙弘。公孙弘拒绝说:“臣已尝西应命,以不能罢归,原更推选。”国人却坚决推举公孙弘,公孙弘就到太常。武帝策诏诸位儒生。下制:公孙弘对策:公孙弘的对策被排在最后。对策被送到武帝手上,武帝把公孙弘的对策擢为第一。公孙弘被召入见,武帝见他相貌姝丽,封为博士,待诏金马门。公孙弘又上书说:武帝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