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资治通鉴书名的由来?它是司马光一个人写的吗?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04
转发:0
评论:0
资治通鉴书名的由来?它是司马光一个人写的吗?,     导读:《资治通鉴》的书名是怎么来的?《资治通鉴》是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
      导读:《 资治通鉴》的书名是怎么来的?《资治通鉴》是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 宋神宗即位后,认为《通志》比其他的史书更便于阅读,也易于借鉴,就召见司马光,大加赞赏,并亲赐书名为《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的书名是怎么来的?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开始时,书名并不叫《资治通鉴》。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主持变法,而作为反对变法旧党首领的司马光主动要求出京为官。在他外放做官期间,就将自己酝酿已 久的编著一本既系统又简明扼要的通史的想法付诸了行动。还在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司马光就已把自己编写的史书《历年图》二十五卷呈献给英宗,过了两年又呈上了八卷本的《通志》。英宗看后,非常满意,要他继续写下去,并下诏设置书局,供给费用,增补人员,专门进行编写工作。宋神宗即位后,认为《通志》比其他的史书更便于阅读,也易于借鉴,就召见司马光,大加赞赏,说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并亲赐书名为《资治通鉴》,还亲自为书作序。神宗还将颖邸旧书三千四百卷赏给司马光参考,写书所需的笔、墨、纸、砚以及伙食、住宿等费用都由朝廷供给,这给司马光提供了优厚的著书条件,同时也促进了这部史书的编修工作。到神宗元丰七年(1084),《资治通鉴》终于完稿,前后共用了十九年的时间。

  《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一个人写的吗?

  《资治通鉴》的署名撰者虽然是北宋的司马光,但实际上该书的撰写并非司马光凭一己之力完成的。《资治通鉴》的撰写,的确是由司马光自己首先开始的。早在宋仁宗嘉祐年间(1056—1063),司马光担任天章阁待制兼侍讲官时,看到满屋子都是史书,浩如烟海的史籍,即使一个人穷一生精力也难以遍览,于是产生了编写一部既系统又简明扼要的通史的想法,使人能便捷地了解几千年历史的兴衰得失。这一想法得了好友——历史学家刘恕的赞同和支持。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司马光就把自己编撰的史书《历年图》二十五卷呈献给了英宗。过了两年,又呈上八卷本的《通志》。英宗看后,非常满意,要他继续写下去,并下诏为其专门设置书局,供给费用,增补人员,专门进行编写工作。司马光深受鼓舞,召集了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共同讨论编撰宗旨、提纲,并由刘攽负责撰写两汉部分、刘恕撰写魏晋南北朝部分、范祖禹撰写隋唐五代部分,最后由司马光总其成,由其子司马康担任校对。宋神宗即位后,认为《通志》比其他的史书更便于阅读,也易于借鉴,就召见司马光,大加赞赏,并亲赐书名为《资治通鉴》。还将颖邸旧书三千四百卷赏给司马光作为参考用书,写书所需的笔、墨、纸、砚以及伙食、住宿等费用都由朝廷供给。到神宗元丰七年(1084),《资治通鉴》终于完稿。这部书的修撰,前后共用了十九年的时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资治通鉴的作者是谁?资治通鉴作者司马光简介
《资治通鉴》是谁写的?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北宋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夏县)人,出生于河南省光山县,原字公实,后改君实,原号迂夫,后改迂叟,世称涑水先生。司马光自幼嗜学,尤喜《春秋左氏传》。宋仁宗(赵祯1010年—1063年,北宋第四代皇帝)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年方20,中进士甲科。宋英宗(赵曙,1032-1067)继位前任谏议大夫,宋神宗(赵顼,1048年-1085年)熙宁(1068-1077)初拜翰林学士、御史中丞。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知永兴军。次年,判御史台,居洛阳十五年,专门从事《资治通鉴》的编撰。哲宗即位,还朝任职。元丰八年(1085年),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主持朝政,排斥新党,废止新法。数月后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文正,著作收在《司马文正公集》中。司马光的主要成就反映...
· 《资治通鉴》的书名是怎么来的?
《资治通鉴》的书名是怎么来的?《资治通鉴》是由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历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撰的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开始时,书名并不叫《资治通鉴》。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主持变法,而作为反对变法旧党首领的司马光主动要求出京为官。在他外放做官期间,就将自己酝酿已久的编著一本既系统又简明扼要的通史的想法付诸了行动。还在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司马光就已把自己编写的史书《历年图》二十五卷呈献给英宗,过了两年又呈上了八卷本的《通志》。英宗看后,非常满意,要他继续写下去,并下诏设置书局,供给费用,增补人员,专门进行编写工作。宋神宗即位后,认为《通志》比其他的史书更便于阅读,也易于借鉴,就召见司马光,大加赞赏,说该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并亲赐书名为《资治通鉴》,还亲自为书作序。神宗还将颖邸旧书三千四百卷赏给司马光参考,写书所需的笔、墨、纸、砚以及伙食、住宿等费用都由朝廷供给,这给司马光提供了优厚的著...
· 宋代《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和司马光
《资治通鉴》简介:《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简称“通鉴”,是北宋司马光所主编的一本长篇编年体史书,共294卷,耗时19年。记载的历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写起,一直到五代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年)征淮南,计跨16个朝代,共1363年。它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史书中有极重要的地位。简介《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和他的助手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所以叫《资质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资治通鉴》所记历史断限,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下迄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前后共1362年。全书按朝代分为十六纪,即《周纪》五卷、《秦纪》三卷、《汉纪》六十卷、《魏纪》十卷、...
· 北宋司马光编纂成《资治通鉴》
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司马光编纂成功《资治通鉴》,历时十九年。《资治通鉴》的中心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并对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评价。目的是要通过回顾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历程和统治阶级的政策,来警醒世人。[司马光像]司马光(公元1019~1086年),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属山西)人,世称涑水先生。宝元进土,仁宗末任天章间待制兼侍讲、知谏院,他奉英宗诏令评论历代名臣事迹,遂编撰《通鉴》,以作为封建统治的借鉴。治平三年(公元1066年)四月,司马光编成编年史《通志》8卷。治平四年(公元1067年)十月,司马光向神宗进读《通志》,深受赞赏,赐名《资治通鉴》,并由神宗亲自写序。熙宁三年(公元1070年),司马光反对王安石行新政,退居洛阳续撰《通鉴》。哲宗时重入仕途,任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部,主持国政。死后追封温国公。《资治通鉴》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全书共294...
· 司马光为什么要用19年的时间写出《资治通鉴》?
对司马光为什么要耗费19年时间,编写一本《资治通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过去中国历史上,编纂史书并不算一件罕见的事情。除了官方修史,民间也有许多人投入大量人力、财力,编纂史书。这种对历史的崇敬,在世界其他国家,可以说是非常罕见的。而在数千年来的浩瀚史册中,《资治通鉴》始终占有一席之地,并得到许多名家推崇。为了编写好《资治通鉴》,司马光耗费了整整十九年的时间。《资治通鉴》的内容里,很长程度上讲究一个“通”。从周朝晚期开始,到五代为止,司马光把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历史,编入一本书当中。这个工作量,确实是非常大。司马光最初编写时,更多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他在前期的时候,编写了从周朝到秦朝灭亡的一部分历史,并把交给宋英宗预览。宋英宗看完后十分高兴,立刻让司马光继续编纂,并给他配了一个专门的书局,选择官吏,作为助手,共同编纂史书。这个决定,对于司马光而言,帮助极大。毕竟上千...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