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代女子为何要学礼法三从四德?三从四德是什么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53
转发:0
评论:0
古代女子为何要学礼法三从四德?三从四德是什么,“三从四德”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

  “三从四德”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在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 “三从”一词最早见于周、汉儒家经典《仪礼 丧服-子夏传》,在讨论出嫁妇女为夫、为父服丧年限(为夫三年,为父一年)时,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引申为作为女儿、妻妇和母亲的妇女应对男从。但妇女屈从由来已久,“女”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是屈身下跪的形象(出示字体);《周易》中有主张妇女顺从专一、恒久事夫的卦辞,后来要求妇女殉夫守节,限制寡妇改嫁等。

  “四德”一词见于《周礼 天官 内宰》,内宰是教导后宫妇女的官职,负责逐级教导后宫妇女“阴礼”、“妇职,其中较高职位的“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本来是宫廷妇女教育门类,后来与“三从”连称,成为对妇女道德、行为、能力和修养的标准即“三从四德”。 三从: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 “未嫁从父”

  “从”有多重含义——听从、随从、服从、跟从等意思。被要求遵从三从道德的妇女不能自专、自主,必须遵父命、夫旨、子意行事,做到为女孝,为妻贤,为母良。“未嫁从父”就是要求没有出嫁的“在室女”听从父家长的话,“不违父命”就是“事亲孝”(“亲”按照孔子的解释是指父母双亲,但又说“资于事父而孝母”);女儿孝顺,除了日常生活照顾周到,还要在父亲遇危难时挺身而出,像西汉文帝时淳于缇萦说服文帝废除肉刑,使父亲免于罪;东汉曹娥为救落水的父亲被淹死(史载有“曹娥碑”,表彰曹娥孝行)。在终身婚姻大事要听从“父母之命”也是“从”和孝的表现。 “既嫁从夫” “既嫁从夫”就是要求出嫁为人妻的妇女随从、服从、跟从丈夫。“从夫”从女子出嫁就开始了,迎娶的仪式是“男帅女,女从男,夫妇之义从此始”;母亲叮嘱女儿“无违夫子”。

  到夫家,按照丈夫的辈分、名分得到亲属称谓(如子媳、娣姒、婶、嫂等)。妻子视丈夫为“天”,“天命不可逃,夫命不可违”,必须顺从、敬重丈夫,夫唱妇随。像汉代孟光对丈夫梁鸿“举案(WAN,音碗)齐眉”,被赞为“相敬如宾”。妻妇还需代丈夫行孝侍奉公婆日常生活,还要为丈夫生儿育女;“相夫教子”从宋代以来成为对妇女最重要的职责。“从夫”还有对丈夫忠诚不贰,保持,丈夫死后不事二夫,甚至殉夫,春秋时期息国国君夫人息夫人,在丈夫被楚国俘获,楚王逼她为夫人,她以死相拒,成为史书表彰贞节的模范。历代官方表彰贞节烈成为制度,导致一些妇女自残生命,甚至在丈夫将要病死和战死前,妻妾们提前殉节,表示对丈夫的忠诚。

  “夫死从子” 在“三从”中,唯有“夫死从子”令人费解,因为儒家伦理中有“尊母孝母”的传统,母亲对儿子拥有相当的权力。但礼教又规定:“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兄,嫁从夫,夫死从子。”(《礼记?郊特牲》)这里的“从”就是“从其教令”,也就是凡事由父、夫、子做主的意思。对于死去丈夫的寡妇来说,“从子”就是“从夫”的延伸,她不但要守节不嫁,还要含辛茹苦地抚养儿子长大,对作为一家之长的儿子遵从,重大事情由儿子做主。春秋时鲁国一位寡妇,有九个儿子,岁末祭祀完毕,她想回娘家探望,根据“夫死从子”的礼规,需经儿子们的同意;召集儿子来得到许诺后,她又嘱咐九个儿媳看好门户,说自己晚上一定回来;结果她回家天还没有黑,就在门外等到天黑下来,被鲁国大夫看见,表扬她守礼。孔子的婶母敬姜也是模范寡妇,事事依礼行事,丈夫、儿子前后死了,她上午哭丈夫,傍晚哭儿子,被孔子赞扬为“知礼”。

  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所谓的“四德”是指:德、容、言、工,就是说做女子的,第一要紧是品德,能正身立本;然后是相貌(指出入要端庄稳重持礼,不要轻浮随便,)、言语(指与人交谈要会随意附义,能理解别人所言,并知道自己该言与不该言的语句)和治家之道(治家之道包括相夫教子、尊老爱幼、勤俭节约等生活方面的细节)。(《周礼、天官、九嫔》) 妇德:就是守节操,“从一而终”,“一女不嫁二夫”,封建时代为女性立的牌坊可以说都是颂其贞节的。妇女一旦失贞,那就非死不足以谢天下了,死后仍不失为“烈女”而传为美谈;倘若失贞后居然还活着,就沦为不齿人类的妖孽了。 妇言:是要求妇女语言美,讲话讲究分寸、得体,不讲粗话。 妇容:是女性的容貌美,“女为悦己者容”,要以端庄娴雅的容貌取悦于丈夫。 妇功:是指劳动,如纺纱、织布、缝纫、刺绣等,妇女也只能在这个范围内显示自己的聪明才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礼法‘三从四德’三从四德简介
三从四德是汉族古代习俗之一,现代人也喜欢把三从四德念叨。“三从四德”是为适应父权制家庭稳定、维护父权—夫权家庭(族)利益需要,根据“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由儒家礼教对妇女在一生在道德、行为、修养的进行的规范要求。“三从”一词最早见于周、汉儒家经典《仪礼丧服-子夏传》,在讨论出嫁妇女为夫、为父服丧年限(为夫三年,为父一年)时,说“妇人有‘三从’之义,无‘专用’之道,故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引申为作为女儿、妻妇和母亲的妇女应对男从。但妇女屈从由来已久,“女”字在商代甲骨文中就是屈身下跪的形象(出示字体);《周易》中有主张妇女顺从专一、恒久事夫的卦辞,后来要求妇女殉夫守节,限制寡妇改嫁等。“四德”一词见于《周礼天官内宰》,内宰是教导后宫妇女的官职,负责逐级教导后宫妇女“阴礼”、“妇职,其中较高职位的“九嫔”“掌妇学之法,以教九御妇德妇言、妇容、妇功。”本来是宫廷妇女教育门类,...
· 古代的“三从四德”是什么?丈夫死了,母亲真的要听儿子的吗?
古代的“三从四德”是什么?丈夫死了,母亲真的要听儿子的吗?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在古代,女性的社会地位很低,往往只被当成是男性世界中的附属品而存在。儒家士大夫们为了让女性符合自己心目中贤妻的形象,就根据“内外有别”原则,制定了专门针对女性的行为道德规范,即“三从四德”。所谓“三从”是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出处《仪礼·丧服·子夏传》)。很多人根据字面意思理解,认为古人对女性实在是太不公平。“未嫁从父”还说得过去;“既嫁从夫”就明显违背了现代人观念中的男女平等原则;“夫死从子”就更是说不过去了,丈夫去世后,难道作为长辈的母亲还要服从自己的儿子吗?其实,上述这种理解并不正确,虽然古代社会对女性很不公平,但也不至于到蛮不讲理的程度。“三从”的真正含义是指:女性在待嫁闺中的时候要听从父亲教诲,不能顶撞长辈;女性出嫁后要辅佐丈夫,男主外,女主内,与丈夫一同操持家...
· 古代女子的带是什么?
古代女子社会地位极其低下,从一些生活用品中就可见一般。今天,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种叫带的东西。带,是专门用来防止女子性交的金属或橡皮带,流行于14世纪的意大利,因此别名为“佛罗伦萨带”。意大利德国制造的带,是用金属片精致雕制成的。考究的带还嵌有金质装饰品。前后紧勒于两腿之间。挂在腰间一个环上,设有特制钥匙才能打开的锁。另外一种带,是用弯曲象牙制成的,连接在用天鹅绒包住的铁箍护带上。在12世纪之后的几百年,南欧威尼斯被称之为女人市,罗马那不勒斯等处全部以性的放纵著闻。这一种现象引起了性的法律趋于严峻的反响。作家周作人1932年发表过一篇专谈带的文章,据他考证,中国与欧洲带能够媲美的有两件东西,一是穷绔(同“裤”字),一是守宫。《汉书》卷九十七《外戚传》的记载:汉昭帝的时候,国舅霍光想让皇帝只宠幸皇后并且生下儿子,于是左右迎合其意,要求其他嫔妃一定穿上穷绔,且不得接近皇帝。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
· 湖南女子学院今年起招男生,古代有女子学校吗?
近日,全国各高校已经陆续发布2022年的招生章程,其中湖南女子学院在2022年招生章程中明确表述“学校男女生兼招”。在最初女子高校的创办,就是为了给女性提供更多教育的机会,不过随着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普及化的时代,学校男女生兼招会更有利于学校学科专业建设的发展,也有利于提升学校的人才培养质量。那么说到女子学院,首先想到的就是古代有女子学校吗?今天就让族谱网小编来讲一讲。图源自网络其实在古代,我们能明显感受到女子的社会活动是受到限制的,所以要说古代有女子学校吗?那可以肯定的是没有的。虽然说没有专门的学校学习,女子不能到外面读书,但实际上女子是可以在家里学习的。像是在唐代,女子是可以读书的,只是不同于男子求学的目的,唐朝对于女子的教育主要还是为了让她们做一个知书达理,孝顺体贴的贤妻良母,这其实就是一个朝代的局限性。唐朝已经算是历史上最为包容开放的朝代之一了,其对于女性的束缚也少了很多,整个社会...
· 古代女子选美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在古代中国男人的眼中,一个女人身体上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既不是她的脸蛋,也不是今天我们所说的三围,而是一双莲足,也就是小脚。所以,古人的选美,首先就是比脚。而比脚选美又有很多的称谓,比如说“赛足会”、“晒足会”、“莲足会”等。这种选美比赛出现在明代正德年间,而又以山西和直隶两地最盛。当时每逢佳节庙会,集市之上士女云集。这些女性或围坐于空场,或坐于车中,盖着盖头,不能让人看到脸。但是她们在这时候会把自己的秀足露出来,当然,她们都穿着鞋袜。除了要有一双莲足,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评测。乌发蝉鬓,“乌”就是说要有一头乌黑的长发,“蝉鬓”则是指面颊两旁近耳头的薄如蝉翼的头发。云髻雾鬟:“鬟”,就是环髻的意思,髻则是指束在头顶的那个结。云髻雾鬟,就是说女性梳出的发髻要状如云雾。明眸流盼:“明眸”就是又大又明亮的眼睛。“流盼”是流转目光观看之意。娥眉青黛:“娥眉”这个词被用来专指女性的眉毛。“青黛娥眉”便是...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