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土家情人节 土家女儿会的起源与流变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50
转发:0
评论:0
土家情人节土家女儿会的起源与流变,女儿会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重要的民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七月十二举行,原生地是恩

女儿会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重要的民族民间节日,每年农历七月十二举行,原生地是恩施市红土乡石窑,原称赶女儿场,上世纪80年代将板桥镇大山顶农历五月初三与七月初九两天特殊场期并入这一节俗,统称为女儿会。

关于女儿会的起因,有多种说法,主要有源自原始社会的祈年求子说、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型期群婚制残余说、少数民族地区尊崇妇女说、七月十二过月半嫁出去的女儿回娘家说、薛乡士让9个女儿自由赶场说。笔者认为各种说法都有其存在的道理,我们不能持某一种说法而否定另一种说法。女儿会的多种成因,正好说明这一节俗产生时间的悠久性与形成过程的复杂性,体现了神秘感,有利于作为旅游项目开发。

前文所列5种说法,前四种我都曾撰文探讨过,对薛乡士让9个女儿自由赶场形成女儿会一说,我曾持反对态度。我反对这一说法,是觉得它难圆其说,薛乡士怎么可能养着9个女儿不出嫁,在某年的七月十二一同赶场?后来查看一些资料,觉得这一节俗的形成与中国传统的七夕节有关,便可说得通了。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这一天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桥节”、“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七夕别称“星期”。王勃的《七夕赋》“伫灵匹于星期,眷神姿于月夕”把星期与月夕相提并论,点出了一年四季中与亲情、爱情相关的最美好,也最凄楚动人的两个夜晚。后人便把男女成婚的吉日良辰叫作“星期”。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鹊桥相会之时。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织女在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美满。

七夕节习俗的主角是妇女,更多的是未婚少女,为了造成过节的声势,她们会举行一些集体活动,如组织十来人或者数十人一起拜织女,有的地方专门组织“七娘会”,“七娘”不仅仅是七个女孩,只是以“七”对应七夕节之“七”,七在这里也作多的意思,一个家族或一个地域众多的少女少妇参加节俗活动。

廖康清主编的《鄂西民俗》介绍恩施乞巧节说:“有的地方把这天称为少女节,年轻的姑娘在这天举行‘慕仙盛会’……”慕仙盛会是众多少女在一起的节日活动。由此我们可以理解石窑女儿会起因中的一说“薛乡士九女赶场”中的9女,并非薛乡士的9个亲生女儿,而是薛氏家族或整个石窑的少女少妇,“九”在这里作多的意思讲,中国历来以“九”代表多,如“九州”代表整个中国。薛乡士是石窑当地有权有势的人物,只有经过他的允许,受封建礼法约束的妇女才能去自由赶场,这里所说的赶场是指女孩子可以自由上街,购置过七夕节需要的物品,如茶、酒、水果等拜织女的物品。

女人一旦得到相对的自由,爱情也就得到了释放,何况七夕节俗中本来就包含着妇女企盼美好姻缘的内容,于是自由恋爱的表现也增加,包括直白的,即如后世所说的“赶边边场”、“赶风流场”、“钻四季豆笼笼”等。这种现象不仅仅在恩施石窑女儿会存在,中国很多地方在这一天农家少女最自由,不仅可以在野外去“乞巧”,还可以会意中人,如江苏芜湖就有“不要借着乞巧去会郎”的俗语。

说到这里,有一个时间问题需要解释,七夕节是农历七月初七,而恩施女儿会是七月十二,相差5天。这是因为民俗在时间长河中的流变现象,如将几个节俗归纳为一个节俗,包括名称的变异与时间的变更。七夕节在中国从隆重走向淡化,在很多地方已不知原来的内容而代之别的内容,留存下来的只是变异后的某种形式,如恩施石窑七夕节是在消失了乞巧的主要内容后,保留了女人上街买拜织女祭品的次要内容,并将时间与石窑七月十二场期及过月半节时间统一起来。在名称上也经过七夕节———女儿节———赶女儿场———女儿会的流变。现实是最好的说明,现在的恩施女儿会融会了大山顶五月初五与七月初九两天赶“风流场”的节俗,不仅内容趋于一致,时间也被统一到七月十二这一天了。

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恩施女儿会是发端于中国的情人节———七夕节,在流变过程中融会了少数民族特色的土家族民间节俗,称它为“土家族情人节”、“东方情人节”,不仅有源可据,也恰如其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恩施土家族女儿会
这一天,青年男女穿戴一新,前往赶会。凡欲择婿的女孩儿穿滚有多道花边且衣袖又短又大的左襟大褂,下着八幅长裙,衣分多层,内长外短。以便让人看到所有的好衣裳。赶会时,捎带一些土产山货,假装赶集售物,欲觅对象的男子则身背空背篓,假装购物,看中哪位姑娘,便上前“购物”。在“讨价还价”中,各显才智,增进了解。若讲不下来价,表明姑娘不答应,小伙子应知趣的走开;反之,则表明姑娘有意相许,于是双方退出闹市,找一僻静处自订终身.近两年,女儿会作为传统文化,成为土家民俗节庆中的盛会,展示土家民俗文化的大舞台。“女儿会”分对歌相亲、考验定亲、拔河争亲、拜堂成亲四部分。土家青年男子向自己心仪女子发歌,以歌代言,倾吐心中爱慕之情,姑娘若看中男子,则向自己的如意郎君抛香袋。另外,土家青年男子以拔河比赛竞选女婿,准姑爷客过吃土家盖碗肉、抵竹竿关,男女双双“边边会”。另外,哭嫁、撞铁门槛拦车马等风俗也别有情趣。小伙子看人了...
· 土家族的情人节女儿会是何节日有什么特色
土家族的情人节“女儿会”是恩施州土家族具有代表性的区域性民族传统节日之一,是一种独特而新奇的节俗文化,它因在华夏大地上独显女性文化光辉,而尤为显得光彩夺目。一般每年的农历7月7日至12日这些天,是传统的“女儿会”吉日,最初流行于恩施石灰窑、大山顶一带,如今已发展成全州性的民族节日。被誉为“东方情人节”的土家“女儿会”,保存着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遗风,是偏僻的土家山寨中与封建包办婚姻相对立的一种恋爱方式,是恩施土家族青年在追求自由婚姻的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以集体择偶为主要目的的节日盛会。其主要特征是以歌为媒,自主择偶。届时,以年轻姑娘为主,也有已婚妇女前往参加,通过对歌的形式寻找意中人或与旧情人约会,畅诉衷情。参加女儿会时,青年女子身着节日盛装,把自己最漂亮的衣服穿上,习惯把长的穿在里面,短的穿在外面,一件比一件短,层层都能被人看见,谓之“亮折子”或俗称“三滴水”,并佩戴上自己最好的金银首饰。女...
· 土家族饮食土家酱香饼是土家美食的骄傲
“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少。”这是我们从小开始老一辈就经常教导我们的话,不过如今的快节奏生活让学生或者是上班族都不一定有时间吃早餐,这时候随手一份的土家酱香饼就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土家酱香饼又称土家香酱饼、湖北酱香饼、恩施酱香饼、武汉酱香饼,是湖北省恩施长阳土家族一种特有的小吃,后来被北京谭震改进成大众口味,火遍全国。土家酱香饼以香、甜、辣、脆为主要特点,香中有香、甜中带绵、辣而不燥、外脆里软,是独具风味的大众食品。此饼以香、甜、辣、脆为主要特点,它辣而不辛,咸香松脆。在远古时,每逢丰收过节早才能吃得上,据当地人说:“此饼是清朝康熙年间,一位武当山的斋法号为德福僧人,他用多年自制的斋菜及多种药材和香料秘制而成”,凡上武当山的香客品尝后都回味无穷,赞不绝口。后来此技术不慎流传,几百年来以他独特的口感与风味传承于土乡人间,今天它掀开了面纱走出了大山,走进了都市,已成为都市生活不可多得的...
· 土家语
分布根据杨再彪博士2011年4月提供的数据,土家语目前在34个乡镇的200个行政村的500个自然村寨中被使用着。南北土家语音韵语法词汇差异过大,无法交流。据统计,南土家语与北土家语只有8%的基本词汇大致相同,27%有对应关系,其他的则完全不同。北土家语(毕基语)几乎所有土家族人的母语为北部土家语。北部土家语下又分三个方言。现今的三个方言还分布在(粗体字为县城所在地):龙山方言(互士方言)——主要分布在酉水河下游及其支流的长潭河、洗车河、捞车河和猛洞河流域保靖方言(虾方言、沙沙方言)——主要分布在酉水河干流的中下游流域永顺方言(胡玛方言)——仅分布在朗溪乡王木村交通闭塞的打洞溪地方南土家语(孟兹语)南土家语为土家语在大面积的苗瑶、汉语区内的方言岛,自古以来便只有极少的母语人口,仅分布在泸溪县境内的潭溪镇的九个村寨(别名九寨话)。具体村寨名为(括号中为该地孟兹语名):泸溪县:音韵辅音北部土家语...
· 良氏起源(九):源于土家族
源于土家族,属于以氏族名称汉化改姓为氏。今少数民族土家族、壮族中皆有良氏,出自元末明初镇边明军的后裔,为融合于土家族、壮族中的汉族姓氏。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