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苗族风俗 苗族人在葬礼过后的“送饭吃”仪式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07
转发:0
评论:0
苗语称该仪式为“把那努”、“巴欧髓你后”、“德那恰年拟”。类似于山外的追思会,但又有所不同。苗族的传说人死后有三个灵魂。一个在坟边。一个在家。而有一个灵魂要到阴间的“堵阿吹,在八浓”去跳芦笙和铜鼓舞。去目的地路途遥远。途中有一个叫“派黑”的怪兽。假若不及时送饭给亡灵吃,他〔她〕会饥饿无力而被怪兽吞吃,十分可怜。更严重的是途中有九叉路口,若没巫师引路,亡灵就难以走到“睹阿吹,在八农”,来世就不能投胎成人。故要邀请巫师及亲友来送饭。一般亲友们都带糯米饭、鸡、鱼、水果、肉等礼物。仪式有几个步骤:一巫师把死者的生平事迹、功过是非、死因病因等编成歌唱出来。二:吃主家的饭。巫师代表死者交待家人一些家事,并说不要过度悲伤,须搞好劳动生产。三:引路。巫师引导死者过冷坳、氧麻牛、加配、麻鸟、草平、榕江、柳州等地。亡灵要走的路是沿着祖先迁徙的路线往回走。若死者系某领域知识精英或技术精英的过“党樟厘”关卡时,须...

  苗语称该仪式为“把那努”、“巴欧髓你后”、“德那恰年拟”。类似于山外的追思会,但又有所不同。苗族的传说人死后有三个灵魂。一个在坟边。一个在家。而有一个灵魂要到阴间的“堵阿吹,在八浓”去跳芦笙和铜鼓舞。去目的地路途遥远。途中有一个叫“派黑”的怪兽。假若不及时送饭给亡灵吃,他〔她〕会饥饿无力而被怪兽吞吃,十分可怜。更严重的是途中有九叉路口,若没巫师引路,亡灵就难以走到“睹阿吹,在八农”,来世就不能投胎成人。故要邀请巫师及亲友来送饭。一般亲友们都带糯米饭、鸡、鱼、水果、肉等礼物。

  仪式有几个步骤:一巫师把死者的生平事迹、功过是非、死因病因等编成歌唱出来。二:吃主家的饭。巫师代表死者交待家人一些家事,并说不要过度悲伤,须搞好劳动生产。三:引路。巫师引导死者过冷坳、氧麻牛、加配、麻鸟、草平、榕江、柳州等地。亡灵要走的路是沿着祖先迁徙的路线往回走。若死者系某领域知识精英或技术精英的过“党樟厘”关卡时,须拿一只鸭与阴间守关人员谈判〔苗语称为棉党樟厘〕才能通关。

  三:巫师把亲友们带的礼物逐一“良丹”给死者。“良丹”时,死者的儿子和侄子们陪吃。巫师代替死者唱歌逐一感谢前来送饭的亲友。“多系姆大录,多系姆拉娃,到德姆娘,…………”祝福亲友们平安幸福,前途美好。四:清八农.邀请亲友们代替他们家的已故老人的亡魂喝酒。五:巫师代替死者与亲友们互唱离别歌。还没有唱完,亲友们已泪流满面。六:著牛道。巫师两手各持一根板凳,有节奏地互相敲击。亲友在后面跳。

  七,:巫师把亡灵送到远在东方的“堵阿吹,在八农”后,就唱告别歌给死者。再铁心肠的人也会嚎啕大哭。整个仪式一般需要十多小时。故巫师必须有渊博的知识。遗憾的是整加勇社区只有三个巫师能够做“送饭吃”仪式了。并且年事已高。由于没有文字记载。全靠口传心记,对于传承有一定的难度。几十年后,该社区还能否进行“送饭吃”仪式实在让人忧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苗族葬礼都有那些程序?苗族葬礼简介
一:洗身穿衣。老人去世后,其亲属用热水为其洗身,然后给他〔她〕穿上寿衣。移至堂屋停放。便于人们吊唁。在灵床前摆放一张桌子,用米升盛满稻谷放在桌上。孝子手持烧好的三根香〔苗语称为鸯,传说是亡灵的粮食〕向死者磕头三次,然后把香插在稻谷上。并烧几张钱纸。此后,直出柩前香不断替换,不能熄灭.煮一点米饭用白布包好,称为克格那,即包午饭。没有包午饭前,在主家是不能吃饭的。二:报丧。把死者移到堂屋后,放鞭炮和铁炮,向世人宣告家有丧事。社区的人们闻讯后自发前来守灵和帮助料理丧事。即使与主家有矛盾也不计前嫌,不遗余力地帮忙。三:择日。请先生选择一个利于主客的日子为安葬日。苗族人最忌用酉日。认为酉日太猛,不利于平安。日子选定后,分派若干人去向正亲正戚们通知丧讯,并告知安葬时间。四:制备棺木:若死者年龄不是很大或者家庭经济困难,一般都没有预备有棺木。待人去世后,才砍自家的杉木,邀请几个木匠制作棺木。在这种情况,...
· 苗族的风俗习惯中国少数民族苗族的风俗传统
苗族的风俗传统:苗族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人口众多,分布辽阔,湘西苗族属其中之一部。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苗族在服饰、节庆、婚嫁、丧葬、娱乐、礼节、禁忌、饮食等方面,形成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一、服饰湘西苗族的古代服饰,男女差别很小,一律是"色彩斑澜";上身穿花衣,下着百褶裙,头蓄长发,包赭色花帕,脚着船形花鞋,佩以各种银饰。清代雍正年间"改土归流",政府指令"服饰宜分男女"之后,变化较大,甚至有很多人全换上汉人服装。如今天的永顺、龙山等县的苗族,其服饰与汉族已无分别。但在花垣、保靖、凤凰、吉首、古丈、泸溪等县境内,苗族的服饰尚有特色。苗族男子的衣饰较为简单;头缠布帕,身穿对襟衣,衣袖长而小,裤简短而大,喜包青色裹脚。头帕有青帕和花帕两种,帕长一丈以上,有多至三丈的。缠戴时多成斜十字形,大如斗笠,衣服的颜色有花格、全青、全蓝等,其中以花格布衣最有特色。衣扣一般为七颗。有的青年男子,为使人...
· 苗族丧葬文化苗族的丧葬礼节有哪些
一:离不开芒筒芦笙。在丧葬期主家和客人都吹奏芦笙追悼死者。苗语称为“补你哪录”。吹奏的原因是芒筒和芦笙是苗族同胞生活的一部分。苗族人又认为在阴间有“打杆队牛”即芦笙场。阳间的人吹奏了,死者在阴间拥有芒筒和芦笙。才能够快乐。芒筒和芦笙声音宏亮,让主家少冷清些。芒筒和芦笙有很多丧葬调,可以表达人们的哀思。在丧葬期,每次吃饭前要吹奏一下,才能吃饭。在进客当晚人们则通宵顺时针绕棺跳芦笙舞。送葬时也吹奏。到坡上后仍然跳芒筒芦笙舞。下葬时也吹。客人向主人告别时以吹芒筒和芦笙的方式告别。只是不同的时间段吹的曲调有所不同。主人和客人吹的曲调又有所差异。二:祭牲。苗族传统观念认为死者在阴间需要猪和羊喂。更需要水牯牛到阴间参加斗牛比赛.同时也需慰劳前来治丧的人员。故需要宰杀猪和水牛、山羊。杀水牛祭亡灵是苗家最高规格的葬礼。往往是经济实力雄厚或人丁十分兴旺的家庭才在葬礼中杀水牛。选水牛是非常讲究的。要求“雾沙雾...
· 苗族习俗简介苗族人在不同情况下的不同习俗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就有关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记载,这就是从黄河流域直到长江中游以南被称为"南蛮"的氏族和部落。苗族在历史上多次迁徙,大致路线是由黄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贵州)、至滇(云南)。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祀奉祖先。"祭鼓节"是苗族民间最大的祭祀活动。一般是七年一小祭,十三年一大祭。于农历十月至十一月的乙亥日进行,届时要杀一头牯子牛,跳芦笙舞,祭视先人。食时邀亲朋共聚一堂,以求增进感情,家庭和睦。苗族的音乐舞蹈历史悠久,群众喜爱的芦笙舞,技艺很高。苗族的挑花、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瑰丽多彩,在国际上享有盛名。苗族节日较多,较隆重的...
· 苗族人们都有什么风俗?苗族风俗习惯简介
苗族的服饰在各地各有其特点。黔西北、滇东北的苗族男子穿带有花纹的麻布衣服,肩披织有几何图案的羊毛毡;其他各地苗族男子一般都穿对襟或左大襟的短衣。下穿长裤,束大腰带,头缠青色长巾,冬天脚上多缠裹绑腿。古代苗族男子都蓄长发,挽椎髻于头顶,插木梳或发针,戴耳环、手镯、项圈等饰物。至清代末期,他们已不再蓄发挽椎髻,有的改梳长辫子。各地区苗族妇女服饰差异较大,式样约几十种之多,但大多数地区妇女穿大领对襟短衣和长短不同的百褶裙,有的长及脚面,有的短至腿根,仅七、八寸长。湘西,贵州松桃、凯里,广西大苗山,湖北宣恩等部分地区苗族穿大襟右衽上衣,下着宽脚裤。湘西苗族的上衣无领,衣袖和裤脚绣有宽大花边,头缠格子布或青布头巾,戴耳环、项圈、手镯等饰物。苗族妇女的头饰式样繁多,挽髻于头顶,配上各种式样的包头帕,有的包成尖顶、圆顶,有的把头发绕在支架上高竖于头顶上,别具风格。她们的盛装以黔东南独具特色,把银饰钉在衣...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