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哈尼族的“六月年”有啥历史来源和文化特色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72
转发:0
评论:0
哈尼族的“六月年”有啥历史来源和文化特色,六月年,哈尼语“苦扎扎”节,在每年农历六月中旬举行。是红河哈尼族人民盛大的传

  六月年,哈尼语“苦扎扎”节,在每年农历六月中旬举行。是红河哈尼族人民盛大的传统节日,犹如汉族过春节一样热闹隆重。届时,哈尼山寨到处兴高采烈,热气腾腾。人们穿上五彩缤纷的节日盛装,成群结队的相聚到磨秋场,打磨秋戏耍娱乐,欢度节日。

  起源

  传说古代哈尼人烧山开田,得罪了众野兽。野兽上告天神,说哈尼人毁其家园。聋子神乌麽偏听偏信,罚哈尼人农历六月稻谷扬花时杀人为祭。哈尼人痛苦不堪,阿匹梅烟天神教哈尼人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打磨秋。众野兽看见哈尼人在磨秋上飞悬高喊,以为是天神加重对哈尼人的惩罚,把哈尼人一个个的吊在空中打。于是请乌麽免除了哈尼人杀人为祭的惩罚。为感谢阿匹梅烟天神,哈尼人举行苦扎扎,祭天神,并请天神到人间与哈尼人共度佳节。

  相关习俗与活动

  节日最热闹的地方是磨秋场。按照哈尼人的规矩,磨秋杆必须是黑夜砍好后,小伙子们在黎明前扛回来。他们一路唱着山歌,把用坚硬结实的木头做成的秋杆抬到寨边的秋场,将一根木头栽进土里,顶端削细当轴心,然后再把长长的横杆从中间凿凹,架在上面。两边的横杆长短要一样,还要削得滑溜溜的,以免划伤手。

  下午,穿着绚丽服装的哈尼人摩肩接踵的聚到了磨秋场,按照哈尼人尊老敬长的传统习惯,先由几个德高望重的老者“开秋”,他们象征性的甩了几圈以后,一对对、一双双的小伙子们、姑娘们轮流上去转。打磨秋是一项哈尼人充满情趣的体育活动,它要求磨秋两边的人数要对等,骑坐的人用脚蹬地面,时而飞速旋转,时而升降起伏,反复转动,悠悠荡荡。

  甩秋人的速度越来越快,围观的人也显得更加开心,人群不时发出“哦嗬嗬,哦嗬嗬”的呼喊声,为其加油助兴,气氛十分热烈。那些艺高胆大,身手不凡的小伙子,往往成了姑娘们爱慕的对象。夕阳西下,磨秋场上响起了一排清脆的枪声,通知人们前来唱歌跳舞,那些躲到树林里谈情说爱的青年男女成双成对的聚拢来了,老人和孩子也聚拢来了。老人们围坐在场上喝酒取乐,孩子们追逐戏要,青年人则围成圈子,跳起了扇子舞、竹棍舞、乐作舞。锣鼓声、琴弦声、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在群山间回荡,一个不眠的狂欢之夜开始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哈尼族饮食文化哈尼族都有啥特色小吃
西双版纳哈尼族烹调食品的方法,主要有煮、烧、烤、煎、舂、腌渍等几种。口味以鲜、香、酸、辣为主。哈尼族做菜的方法,可谓新鲜、奇特。风味食品很多,有名的有竹筒煮肉、卵石烧汤、肉粥、暴腌芭蕉心、蜂蛹酱、豆粉肉丸汤、雀肉松、苤菜舂螃蟹等。竹筒煮肉,是以新鲜竹子为锅具,煮猪蹄、排骨、鸡、鱼和其他汤菜。烹饪时,砍下一段直径约10厘米,长约40厘米的新鲜竹节,用水冲洗干净,将拟煮的猪蹄、排骨、鸡、鱼收拾干净,砍成小块,分别装入竹筒,加水后排在火塘上慢慢煮熬至熟,加食盐、味精煮至扒烂,倒入碗内供食。用竹筒煮制的猪蹄,排骨和鸡、汤色清纯,肉味鲜美,带有一股青竹清香,具有特殊的风味。用竹筒煮的鸡纵南瓜尖汤,仅加点食盐,其味便鲜美异常。石头汤你想也想象不出会是什么滋味,但是哈尼人的食品里真正地用石头做着味美的汤呢,那就是卵石浇汤。以卵石为热源,对已煮好的肉汤、菜进行再加工。烹制卵石烧汤,要将河中捡来的卵石洗净,...
· 哈尼族的十月年有多热闹?又有啥民族习俗
十月年,是哈尼族的主要节日,哈尼语称“美首扎勒特”或“米索扎”。时间从夏历十月第一个属龙日开始,直至属猴日结束,历时五六天,是哈尼族一年中最长,内容最丰富的节日,类似汉族的春节。哈尼族以十月为岁首,所以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属龙日要过“十月年”。节日期间,各家各户杀猪杀鸡、舂糯米粑等,祭祀天地、祖先。按传统规矩,年节的每天早晚吃饭前,家家都要用小簸箕抬着一蛊酒和三个团籽送到村口倒掉,意即祭献祖宗。随即又送一些食物到同宗辈数最大的人家去,以示不忘血缘祖根。年节里,凡出嫁的姑娘都必须回娘家恭贺新禧,外甥要向舅舅讨压岁钱,娘家同宗亲属要好酒好肉款待,还要送些粑粑和煮熟的鸭蛋。哈尼族素来好客,过年期间要请附近的其它民族上家里作客。即使是过路的陌生人也要热情款待。吃过了还要送些粑粑、腊肉让客人带走。有的地方,年节期间要举行“资乌都”活动,即欢乐幸福的酒会。各家各户将烹制好的各种美味佳肴用小簸箕端到街心...
· 瑶族的乳源瑶歌有什么历史来源和特色
根据口传和有关文史资料记载,具体可以追溯到16世纪时的瑶族进山五位祖先:盘安衫、邓法迎、赵俊一郎、赵松二郎、赵应三郎。由于生活环境的变迁,由平原转入山地,山歌也随平地的柔和、平稳的旋律演变为大山的高声呐喊形式。据老艺人口传:“当时的一首歌传遍了三州五十峒”。由此,瑶民世代生活在高山峻岭之中,为纪念古人和在生活中取乐、或传情、或驱赶孤独和心魔,山对山大喊是必不可少的,以祈求借助山外神灵,感动野鬼恩赐神力,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定居群居于南岭山中后,随着岁月的流失、祖祖辈辈生活在大山里的瑶人,生活及其朴实单纯,习惯了大自然赐于的满足,与世无争,得天特厚。这时期的“赛花柄”进化到日常生活习俗中,成为自编自唱、对唱、交流感情的第二语言。明、清时期、瑶族山歌“赛花柄”到了鼎盛时期。“赛花柄”过山瑶山歌在14-19世纪较为流行于各个山寨,是瑶族少男少女成长必修的课程。据相传,瑶语“溜腊”是聪明的意思,以...
· 红河哈尼族的梯田有啥历史?有啥特点
红河哈尼梯田是红河南岸哀牢山脉以哈尼族为主的各族人民利用“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特殊地理气候,发挥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开垦的上百万亩农业生态奇观,它既是人文景观,也是自然景观,是民族文化与自然生态巧妙结合的典范。红河哈尼梯田历史悠久,仅汉文字史料记载就有1300多年的历史,中国明代大农学家徐光启将其列为中国农耕史上的七大田制之一;红河哈尼梯田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绵延整个红河南岸的红河、元阳、绿春、等县,仅世界遗产申报地核心区元阳县境内就有17万亩梯田,其中集中连片的达上万亩,从山脚到山顶级数高达3000多级。红河哈尼梯田文化内涵深厚、独特、具有科学性和完整性。以耕作梯田著称于世的哈尼族,其农耕生产生活过程中用水的独特方式,对森林的深刻崇拜,以及节日庆典、人生礼仪、服饰、歌舞。文学均以梯田为核心,处处体现着认识自然,利用自然,与大自然和谐相处,融为一体的特点。哈尼族...
· 哈尼族文化简介哈尼族语言有啥民族特点
哈尼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同语支里有彝语、拉祜语、傈僳语、纳西语、基诺语等。哈尼语在国外,分布在缅甸、泰国境内的又称卡(Akha)话,和我国西双版纳地区的哈尼话接近;老挝、越南境内的哈尼话和我国红河南岸地区的哈尼话大体相同。哈尼语与彝语支其他语言一样,元音有松紧之分,没有长短之别。韵母基本上是单元音,复合韵母多是借音。没有塞音韵尾,有的方言有鼻音竟尾。哈尼语和彝语文其他语言在基本词汇中有不少同源词,在语法上也有很多共同点。1949年以前,哈尼族没有表达自己的语言文字。1949年以后,为了帮助哈尼族人民解决文字问题,早在一九五二年,党和人民政府就组织了有哈尼族干部参加的哈尼语文工作队伍,开始进行哈尼语调查研究,经过几年的努力,于一九五七年写出了《关于划分哈尼语方言和创制哈尼文的意见》的哈尼语调查报告,制定了拉丁字母形式的《哈尼文字方案》(草案),哈尼文以哈雅方言的哈尼次方言为基础方言,...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