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哈萨克族人们对结婚有着怎样的传统风俗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11
转发:0
评论:0
哈萨克族人们对结婚有着怎样的传统风俗,哈萨克族的婚事从说亲到完婚要经过一系列的仪式,哈萨克族称为“托依”。主要有说

  哈萨克族的婚事从说亲到完婚要经过一系列的仪式,哈萨克族称为“托依”。主要有说亲、订婚、吉尔提斯礼、送彩礼、出嫁、迎亲等仪式,这些仪式的规模大小,主要根据双方家里的经济情况而定。哈萨克人把结婚视为人生的头等大事,因此举行婚礼非常隆重,在这期间要举行赛马、刁羊、姑娘追、阿肯弹唱等活动。伊犁哈萨克族的婚礼有其独特的情趣,婚礼是在歌海中进行。婚礼上的歌只有曲调,没有因定的歌词,即兴编唱。

  哈萨克族十分重视女儿的出嫁。在举行出嫁仪式的前一天晚上,女方家宰杀准备好的羊只,招待宾客。然后开始对唱活动,对唱者一般是青年男女。这种场面非常热闹,有时通宵达旦歌唱不停。举行婚礼的第一天,新郎和伴郎们穿戴一新,骑着骏马,簇拥着向女方家娶亲,这一行娶亲队伍边走边唱“萨仁”曲子。听到歌声,新娘就坐进床上的帐幔里,并搭上红色盖头,哭起嫁来。同时伴娘们也头顶盖头团团围坐在床帐下的花毡上,准备对歌。当娶亲队伍来到新娘的毡房跟前时,女方的主人们立即把新娘的毡房的一侧掀起一个口,伴郎们就在开口处对着新娘的床幔欢畅“加尔”曲调的劝嫁歌。

  当伴郎们唱到这时,簇拥在新娘毡房前的老年长辈们就会不约而同的齐道“万福”。唱罢劝嫁歌,紧接着伴郎们和伴娘们对歌,对歌的形式多样,男女互相对唱,相互盘问,诙谐逗趣,一直到一方无歌以答,无词以对,才算对方赢了。

  上述对歌完毕后,新娘唱“森斯玛”(辞别歌),以哭嫁的形式辞别父母、家人。

  新娘唱罢歌曲后,由两位青年媳妇搀扶新娘去父母兄弟姐妹跟前,一一施礼哭别,同时也以哭声向送行的众亲友告别,唱完“阿吾加尔闹尔斯”(哭别歌)这支歌后,哥哥或弟弟就将新娘扶上银鞍坐骑,缓缓送往婆家。当送亲队伍来到婆家,几位受尊敬的大娘把新娘搀扶下马,在亲戚、朋友、邻居的簇拥下举行结婚仪式。先是揭面纱,主持婚礼的人(一位能歌善语的年青人)腕缠五彩缤纷的布条,手执彩色马鞭,唱揭面纱仪式的开场白,歌词即兴而发,随编随唱,曲调欢快,词义含蓄、幽默、滑稽,目的是逗人发笑,造成热烈欢乐的气氛。歌词大意有:

  百花齐放,多么芳香,百灵鸟歌唱,多么欢唱,新嫁娘来啦,多么漂亮!美丽动人的新娘啊,快把心扉敞开,让香甜的“夏什吾”为你撒下吉祥。然后再唱“别它霞尔”(揭面纱歌),之后主持人用彩色马鞭挑起新娘的面纱,新娘向公婆和长辈们一一行礼。至此婚礼仪式结束,主人端上各种食品佳肴盛情款待宾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老的哈萨克族人对毡房有着怎样的情节
古老的草原游牧民族天山雪水潺潺的流水滋润着广袤的草原,在山谷间哈萨克人的马踏之声以同样的节奏延续了两千多年。从古丝绸之路南北道的咽喉塔什库尔干,到古丝绸之路南北道的交通枢纽——和田,古老的草原游牧民族,向绿洲的农耕世界,向东方的中原文明似乎走得更近了。新疆哈萨克草原文化是西域文化的一部分,是古代西域地区游牧民族创造的一种游牧文化,属于中国古代两大文化类型之一。这里的古代游牧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从事的生产活动及本身的生活习惯等互相交织,形成了光辉灿烂的草原游牧文化。哈萨克族自古就以游牧狩猎为生的游牧民族,过着漂泊的游牧的生活。哈萨克毡房的出现与他们世代透水草而居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17纪后半期当时统治新疆地区的蒙古准噶尔部向周边扩张,哈萨克人被迫离开故土。18世纪出,清政府平定了准噶尔部的叛乱后哈萨克人又重回到原来的居住地。在沙俄侵略中国西北边疆的过程中,许多哈萨克部落又陆要迁徙到中俄边界...
· 哈萨克族的毡房有着怎样的历史来源
哈萨克族长期以来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很早就发明创造了适合游牧生活便于搬迁近似于蒙古包式的流动房屋——毡房。哈萨克的民居很有特点。在人们的印象中,哈萨克的毡房与蒙古包没有什么区别,其实它们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一般讲,蒙古族建造的才叫蒙古包;而在新疆哈萨克族的游牧民族建造的,名为“哈萨克白宫”,俗称“哈萨克毡房”,不叫蒙古包。两者之间最重要的差别有两点:首先哈萨克的毡房是有天窗的,而蒙古包是没有天窗的;另外据说由于信仰的原因,毡房的门一般都向东开,而蒙古包的门一般都向南开。哈萨克传统民居是便于拆卸和携带的毡房,这是承载着他们两千多年历史的“活化石”。哈萨克族的毡房主要由骨架、围墙、房顶、房毡、门5个部分组成,其中毡房的骨架是由柳木做成的圆栅和顶圈构成。围墙用横竖交错相连的柳木栏杆构成,可以自由拆合,圆形顶圈既是屋顶又是窗户,外观与蒙古包相似,白天揭开用来通风透光,夜间盖上以防风寒,房门通...
· 哈萨克族的“柯赛绣”是怎样的传统刺绣技艺
“柯赛绣”是哈萨克族的传统刺绣技艺,由于其刺绣制作技术独具特色,图案层次分明,光彩夺目,具有浓郁的地方民族特色,备受中外游客的青睐。“柯赛绣”绣法源于一位美丽而充满智慧的哈萨克族女性——柯赛·阿娜。她出生于13世纪中期,不仅心灵手巧,在部落中也有极高威望,是部落首领、巾帼英雄。柯赛·阿娜有四个儿子,为了教育孩子们团结一心,她设计发明了哈萨克族毡帽,毡帽四个面紧紧向中心会合,寓意深刻。她发明、设计的多种绣法和图案,直到现在还广泛流传。鉴于她对部落的卓越贡献,其部落就以她的名字命名,这在哈萨克族的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她发明的刺绣工艺经过后人的沿用和步步更新,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成为各族人民喜爱的一种工艺品。“柯赛绣”包括十字绣、钩绣、平针绣、珠子绣、贴花绣、镂空绣、钩针等七种绣法。“柯赛绣”创作的各种图案色彩艳丽、线条流畅、人物活灵活现,做工精美绝伦,具有很高的艺术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一般绣...
· 哈萨克族的“诺吾鲁孜节”有着怎样的习俗
“诺吾鲁孜节”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到来。为了欢度节日,家家户户在节前都清扫屋内外,修整棚圈,准备过节食品。节日的食品主要有用大米、小米、小麦、面粉、奶酪、盐、肉等做的“诺吾鲁孜饭”,还有储存的冬肉和水果等。节日这一天,人们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地走家串村,互相拜年。拜年时,宾主互相拥抱,祝贺新年,一起吃“诺吾鲁孜饭”,唱“诺吾鲁孜歌”。“诺吾鲁孜歌”的曲调是比较固定的,歌词可即兴自编,内容多为祝愿乡亲们在新的一年里,老幼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吉祥话。吃节日饭时,每家每户都会把一只羊头奉献给老人。老人在接受这种礼仪时,口念祝词,祝愿家人平安,牲畜满圈,奶食丰盛。节日期间人们还要举行对唱、摔跤、绕口令、猜谜语和圆梦等文体娱乐活动。孩子们则要玩踢毽、放风筝、捉迷藏等游戏。随着历史的发展,哈萨克先民逐渐改信教,有的宗教习俗也就慢慢演变成了生活习惯,因而哈萨克族现在每年都要欢度“肉孜节”和“库...
· 最上义光对历史有着怎样的贡献?有着怎样的内政功绩
纵贯山形县南北的最上川被山形县居民称为“母亲河”。这是因为最上川地理上仅流经一个县并且给这个县带来了巨大的恩惠。这些恩惠体现在两方面:将河水作为灌溉用水而对农业的恩惠和基于水运的发达而对商业经济的恩惠。我认为山形县尤其在后一方面受到了更大的恩惠。对于被群山环绕陆路交通不便的山形县来说,最上川成为连接与海相临的庄内地方和内陆部的重要的大动脉。山形县的发展即使说是依靠着最上川也不为过。而对最上川水运开发作出巨大贡献的是战国大名最上义光。战国大名既有政治家的一面也有军人的一面,只有将这两方面都抓住才能够深刻了解战国大名,但是,我认为到现在为止人们大都强调最上义光作为军人的一面,而忽视了他作为政治家的一面。作为军人的他被公认为谋略家,时常出现在小说中的激烈战斗中。然而那就是他真实的形象么?揭示出义光作为政治家的一面才是正确的捕捉战国大名最上义光形象的关键所在。作为政治家的义光的功绩中就有最上川水运...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