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萨克族的“诺吾鲁孜节”有着怎样的习俗
哈萨克族的“诺吾鲁孜节”有着怎样的习俗,“诺吾鲁孜节”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到来。为了欢度节日,家家户户在节前都清扫屋内外
“诺吾鲁孜节”标志着新的一年的到来。为了欢度节日,家家户户在节前都清扫屋内外,修整棚圈,准备过节食品。节日的食品主要有用大米、小米、小麦、面粉、奶酪、盐、肉等做的“诺吾鲁孜饭”,还有储存的冬肉和水果等。
节日这一天,人们身着鲜艳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地走家串村,互相拜年。拜年时,宾主互相拥抱,祝贺新年,一起吃“诺吾鲁孜饭”,唱“诺吾鲁孜歌”。“诺吾鲁孜歌”的曲调是比较固定的,歌词可即兴自编,内容多为祝愿乡亲们在新的一年里,老幼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等吉祥话。吃节日饭时,每家每户都会把一只羊头奉献给老人。老人在接受这种礼仪时,口念祝词,祝愿家人平安,牲畜满圈,奶食丰盛。
节日期间人们还要举行对唱、摔跤、绕口令、猜谜语和圆梦等文体娱乐活动。孩子们则要玩踢毽、放风筝、捉迷藏等游戏。
随着历史的发展,哈萨克先民逐渐改信教,有的宗教习俗也就慢慢演变成了生活习惯,因而哈萨克族现在每年都要欢度“肉孜节”和“库尔邦节”。
按教教规,每年回历九月,教徒要封斋1个月。斋月间,每日从黎明至黄昏,要戒除一切饮食和房事。期满,即行开斋,这便是肉孜节。节日这天,哈萨克人都聚集到附近的礼拜寺中净身,相互祝贺。节日持续3天,大家都穿新衣,互相拜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哈萨克族人怎样过“那吾热孜节”和“肉孜节”
那吾热孜节:“那吾热孜”哈萨克语为“辞旧迎新”之意,按照哈萨克族的古代历法,这个节日表明新年春节来临了,哈萨克族人民将从这一天开始的月份叫做那吾热孜月。这一天,各家各户都吃一种用小麦、小米、大米、面、盐、肉、奶子7种食品做成的那吾热孜饭。这种饭香味扑鼻,咸淡适宜,营养丰富。人们穿上鲜艳的民族服装互相登门祝贺,主人要用亲手制作的那吾热孜饭招待客人,饭后,人们尽情欢唱、歌舞、做游戏。为了送旧迎新,预示丰收,人们不仅吃“那吾热孜”饭,还要食用珍藏过冬的马肋条灌肠、马肥肠、马碎肉灌肠、马脖肉、马盆骨包肉和其他肉类等。在这一天,人们成群结队地从一个阿乌勒到另一个阿马勒,走家串户,吃“纳吾热孜”饭,唱“纳吾热孜”歌,互相拥抱、祝贺新年。在节日期间,还要开展各种体育娱乐活动,有牧民们喜爱的绕口令、猜谜语、弹唱、对唱、摔跤等。肉孜节:这个名称来自波斯语音译,而阿拉伯语的音译则为“尔德·菲土尔”,意为“开斋...
· 秦陇文化—节日饮食—诺鲁孜节的由来
任何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族当然也不例外,一代又一代世袭流传至今的传统节日有“肉孜节”、“古尔邦节”、“麦吾鲁德节”、“诺鲁孜节”等,前3个属典型的宗教节日。而诺鲁孜节距今至少已有3千年的历史,内容与汉民族的春节相似。该节日形成初期,包括族在内的部落的先辈过着游牧生活,他们在晚冬初春把昼夜时差持平之日称之为“日生”、“年头”,并把此日开头的月称之为“羊羔月”。此时正值冰雪消融、草木返青、大地复苏、牲畜产仔的时节,这时牧民们—面兴高采烈欢度节日,一面清点安全越冬的牲畜,准备开始草原放牧。随着以牧转农、定居、城郭进程的发展,该节日增添了更丰富的内容。大约在公元前1000年左右,史料上以“九回鹘”记载的西回鹘用塔吉克语称此节为“诺鲁孜节”。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节在保留原始面貌的基础上,增添了浓郁的“艺术节”色彩。总之,诺鲁孜节在增进西域和中原间的礼尚往来、加强文化交流,尤其在形成古丝绸之路方面起...
· 古老的哈萨克族人对毡房有着怎样的情节
古老的草原游牧民族天山雪水潺潺的流水滋润着广袤的草原,在山谷间哈萨克人的马踏之声以同样的节奏延续了两千多年。从古丝绸之路南北道的咽喉塔什库尔干,到古丝绸之路南北道的交通枢纽——和田,古老的草原游牧民族,向绿洲的农耕世界,向东方的中原文明似乎走得更近了。新疆哈萨克草原文化是西域文化的一部分,是古代西域地区游牧民族创造的一种游牧文化,属于中国古代两大文化类型之一。这里的古代游牧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从事的生产活动及本身的生活习惯等互相交织,形成了光辉灿烂的草原游牧文化。哈萨克族自古就以游牧狩猎为生的游牧民族,过着漂泊的游牧的生活。哈萨克毡房的出现与他们世代透水草而居的生存环境息息相关。17纪后半期当时统治新疆地区的蒙古准噶尔部向周边扩张,哈萨克人被迫离开故土。18世纪出,清政府平定了准噶尔部的叛乱后哈萨克人又重回到原来的居住地。在沙俄侵略中国西北边疆的过程中,许多哈萨克部落又陆要迁徙到中俄边界...
· 满族节日满族的春节有着怎样特殊习俗
满族春节的节前要做满族传统糕点萨其玛----萨其玛用精粉、鸡蛋、糖、芝麻、青红和瓜仁等原料做成,其色美、味香、可口,是人们喜爱的具有独特民族风味的节日佳品、张贴对联、窗花、挂笺(按旗属分别贴红、黄、兰、白色)、福字(沈阳市新民县辽滨塔村瓜尔佳氏家中有印福字的桃木印板)。满族喜戴荷包,春节节前宫廷要例行赏赐王公大臣“岁岁平安”荷包,民间也互相赠送。春节与元旦满族春节古称"元旦",满语称"阿涅业能业",除夕下午和元旦上午要祭祖、祭天。除夕要接神,接神后在大门口放一横木以阻鬼魅进来。除夕也挂门神,以驱邪避鬼,这是吸收了汉族风俗的结果,门神约分为“将军门神”、“福禄门神”、“判子门神”、“娃娃门神”等。今沈阳故宫藏有宫廷门神。除夕夜分发“神纸”,其后晚辈男子到族内各家“辞岁”。除夕半夜子时家家吃饺子,还要把几枚铜钱暗放饺子中,吃到者则“终岁大吉”。接神、辞岁要燃放鞭炮。除夕夜家家院内竖灯笼杆,高挑...
· 哈萨克族的毡房有着怎样的历史来源
哈萨克族长期以来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很早就发明创造了适合游牧生活便于搬迁近似于蒙古包式的流动房屋——毡房。哈萨克的民居很有特点。在人们的印象中,哈萨克的毡房与蒙古包没有什么区别,其实它们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一般讲,蒙古族建造的才叫蒙古包;而在新疆哈萨克族的游牧民族建造的,名为“哈萨克白宫”,俗称“哈萨克毡房”,不叫蒙古包。两者之间最重要的差别有两点:首先哈萨克的毡房是有天窗的,而蒙古包是没有天窗的;另外据说由于信仰的原因,毡房的门一般都向东开,而蒙古包的门一般都向南开。哈萨克传统民居是便于拆卸和携带的毡房,这是承载着他们两千多年历史的“活化石”。哈萨克族的毡房主要由骨架、围墙、房顶、房毡、门5个部分组成,其中毡房的骨架是由柳木做成的圆栅和顶圈构成。围墙用横竖交错相连的柳木栏杆构成,可以自由拆合,圆形顶圈既是屋顶又是窗户,外观与蒙古包相似,白天揭开用来通风透光,夜间盖上以防风寒,房门通...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