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侗族节日 侗族的萨玛节是怎么来的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78
转发:0
评论:0
侗族节日侗族的萨玛节是怎么来的,源远流长的侗族文化,具有深厚的优良传统。侗族萨玛节,在侗族人民的心里已经扎下深深

源远流长的侗族文化,具有深厚的优良传统。侗族萨玛节,在侗族人民的心里已经扎下深深的根。侗族人民为了纪念伟大的萨玛,世代传承着团结顽强,至善至美的的精神,今天小编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历史悠久的侗族萨玛节去看一看。

侗族萨玛节流传于贵州省榕江县、黎平县、从江县及周边的侗族地区,主要以榕江县车江侗族萨玛节为代表。萨玛节是贵州南部侗族地区现存最古老而盛大的传统节日,有侗族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风俗的遗留。宋代陆游《老学庵笔记》记载:侗人“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多耶”祭萨。节日规模最为盛大的当属榕江县车江大坝的三宝侗寨。

“萨玛节”是侗族现存最古老的传统节日,一般只允许已婚的妇女和少数德高望重的寨老参加,被人们称之为“侗族的妇女节”,是侗族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风俗的遗留。

“萨玛”是侗语的音译,“萨”即是祖母,“玛”意为大,“萨玛”即大祖母。相传在母系氏族社会,侗族的一位英勇善战的女首领,在抵御外敌的入侵中,屡立战功。不幸的是,在一次与数倍于自己的敌人的战斗中,壮烈牺牲。侗族人民对她无比崇敬,将她视为能带来平安吉祥的神灵,尊称她为“萨玛”。在侗族人民心中,萨玛是最大的神。

萨玛又是传说中的古代女英雄,在侗族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占有重要地位。相传早在母系氏族社会,侗族有一位英勇善战的女首领,在抗敌入侵的战斗中百战百胜屡建奇功,不幸在一次战斗中与数十倍于已的敌兵包围,最后壮烈牺牲。

人们对她无比崇敬,将她视为能带来平安吉祥的神灵,尊称她为“萨玛“。侗乡有句俗话:侗家萨大,客家(汉族)庙大。在侗族人民的心中,萨玛是他们最大的神。

为了祭祀萨玛,人们在寨子中间的土坪上垒起土堆,作为祭坛和供奉祭祀萨的场所——“然萨”(侗语,“然”是房屋,汉译为“祖母的房屋”,也称萨玛祠、圣母祠)。有的侗寨还建有萨玛祠。清代光绪年间,三宝各村的露天祭坛先后建为“然萨玛“即萨玛屋,颇具意味的是,屋内没有神像,只有神位,神位上树着一把半张开的大黑伞,伞下垒有一堆石头,那即是萨的象征,象征着侗家人在萨玛英灵的保佑下幸福安康,团结坚强。

年年农历正月、二月都要在“然萨”举行盛大的祭典,场面庞大而壮观,代代相传,形成了今天的“萨玛节”。萨玛节在侗族人民的思想观念中有很深的影响,先辈至善的美德对侗族的兴旺发达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尊敬老人等已成为侗族人民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萨玛是侗寨的保护神、团结神,又是侗族的娱乐神。“萨玛“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浓厚,对侗族的社会生活有多方面的深刻影响。

萨玛节文化历史悠久、内涵浓厚,对侗族的社会生活影响深刻。据了解,2006年榕江侗族萨玛节被列入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在上海文化产业年会上,萨玛节被评为中国十大人物类节庆最具文化传承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侗族节日侗族传统的节日都有哪些
每一个民族都有代表自己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侗族当然也不例外。他们的一些节日可能是你平时没见过的,但却非常有特色,那是经过长时间的文化积淀发展形成的。春节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但各地的过节方式不一样。在北部侗乡的新晃、芷江、玉屏、锦屏一带侗族过春节与当地汉族差不多。南部地区凡建有萨坛的村寨,新年初一或初二,先要到萨坛祭祀祖母神。通道侗族除夕之夜守岁进,全家围在火塘边吃粥,叫年羹饭。等到鸡叫头遍,男人放12个大炮竹,以求一年顺当大吉。妇女们则去挑新年水,用以煮年茶。他们不兴拜年,初一初二不串门,初三请客吃油茶,初四请吃饭。宣恩侗族一天过两次年,称过重年,从年三十到正月十五敲年锣,敲得越响亮越好。侗年根据侗历来确定的新年。一般为农历十月底或十一月初。现大部分侗族均不过此年。仅有部分地方仍过侗年。这些地方每年过两种年。称侗年为小年。春节为大年。榕江七十二寨一带的侗寨于农历十一月初过侗年。十月将屋前屋...
· 侗族节日侗族花炮节是几月几日?
侗族花炮节是几月几日?花炮节,顾名思义,在这一天要燃放花炮。侗族文化历史很悠久了,侗族的花炮节更是他们重大的传统节日,也是侗族最热闹的节日之一了。在这一天,燃放的花炮有不同的意义,尤其是抢花炮环节,更突出了民族的优良传统。各地侗族都过花炮节,三江侗族自治县富禄镇农历三月三的花炮节最具代表性。花炮分为头炮、二炮和三炮,每炮都系上一个小铁圈,花炮在空中爆炸时,铁圈也被高高抛起。当铁圈落地时,人们便按传统比赛规则奔跑冲撞、争抢铁圈,场面异常火暴刺激,被称为“东方的橄榄球”。比赛不限时,以将铁圈交到指定地点的为胜方,三炮两赢的一方获得最后胜利。头炮为丁炮,寓意人丁兴旺;二炮为财炮,寓意财源广进;三炮为贵炮,寓意加官晋爵。花炮节主要内容是抢花炮。花炮由一铁筒制成,内装火药,炮口放一直径4厘米、用丝线包扎的彩色铁环,铁炮放在鼓楼场中央,举行简单仪式后,即下令点燃花炮,一声巨响,铁环飞向高空,双方队员争...
· 侗族节日侗族的斗牛节有什么特点
斗牛,是一项娱乐节目。而侗族文化中的斗牛节,是为了庆祝丰收的喜悦,这项传统节日在侗族已经传承了上百年的历史,如今,斗牛节在侗族人民的心里依旧非常的重要。斗牛节体现出侗族人民的淳朴善良,以及对美好的愿望的追求。“斗牛节”是侗族同胞的传统节日。侗家喜欢斗牛,村村寨寨都饲养着善斗的“水牛王”。“斗牛节”是在每年农历的二月或八月里逢“亥”的日子里举行。节前,各自约好对手,作好斗牛的准备。节日这天清晨,铁炮三响,“牛王”在锣鼓和芦笙的乐器声中进入斗牛场。这时一支支队伍,手持金瓜、月斧,举着各种旗帜,前呼后拥,绕场三周,算是“入场式”,也叫“踩场”。接着,各队牵着自己的“牛王”,举着火把,严阵以待。铁炮一响,他们便将火把往前一抛,参斗的两头牛从两端四蹄腾空,冲了上去斗作一团,难解难分。气氛紧张热烈十分壮观。每年农历二月与八月的亥日。侗族喜欢斗牛,每个村寨都饲养有比赛用的“水牛王”。“牛王”的圈多建在鼓...
· 侗族节日侗族的姑娘节是一个什么样的节日
中国自古就有乞巧节,也可以说是姑娘节。而在侗族文化中也有一个姑娘节,不过侗族的姑娘节不同于乞巧节。侗族姑娘节有一个动人的传说故事,是为了纪念侗族英雄而延续下去的文化习俗。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湖南、贵州、广西交界的地方。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举行。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湘、黔、桂等地区侗族的“姑娘节”。出嫁的侗族姑娘在这一天要回到娘家,与自己的姐妹们一起做乌饭、乌饭糍粑,然后唱歌说笑,共度节日。临走时,她们还要带上做的乌饭和糍粑,到婆家分给亲友,传递欢乐。这个节日相传是为纪念侗族英雄的。古时候,侗族姑娘杨八美的哥哥被关到监牢里,她去探视,发现哥哥极其虚弱,没有了先前的胆力和气魄,妹妹回家做了一大箩筐乌饭,给哥哥送去。吃了饱饭,使哥哥的身体得到恢复,兄妹俩联合起来冲出内罗城,最后领导群众一举攻破柳州城。这个民族节日也一直延续到今天。在湘黔桂边境的少数民族,要过农历四月八日的“姑娘节”。姊妹们唱歌说笑,共...
· 侗族春节侗族春节吃些什么?
侗族春节习俗吃些什么?中国是一个民族习俗最具多样性的国家。由于我国的地域十分辽阔,在这片土地上又分布着许多不同的民族,每一个民族都拥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因而造就了多样性的中国民俗文化。在侗族文化中,春节是一个十分隆重的节日,他们的春节有着独特的习俗和食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侗族人春节吃什么?侗族生活在湘、桂、黔边境,他们过春节,有大年和小年之分。侗族称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为小年,又叫“姑婆年”,是纪念姑婆的节日,意思是祖宗各代的姐妹出嫁后,年边要回家探亲团圆。农历三十过大年,除夕晚上,送旧迎新,灯火通宵,高高兴兴吃“年更饭”。这晚村村寨寨的青年男女在本村寨互相串门、吃“年茶”。吃“年茶”是很有趣的,那是各家的姑娘(或妇女),挑水桶到井旁,等老人家敬并以后(意思是吃水不忘掘井人),姑娘们便一起拿勺子舀水,舀到井里有白泡沫为最吉祥。姑娘们用这一担水给客人和家里的人煮上香喷喷的油茶,这就叫做吃“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