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舞蹈“夸耳环”表达了羌族人怎样的情谊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480
转发:0
评论:0
舞蹈“夸耳环”表达了羌族人怎样的情谊,“夸耳环”舞蹈的圆圈不封口,青年们饮完咂酒后,在大家的哄闹中,第一对相爱的青

  “夸耳环”舞蹈的圆圈不封口,青年们饮完咂酒后,在大家的哄闹中,第一对相爱的青年男女首先分别站到圆圈的首尾位置,舞蹈在羌、汉两种语言相互混合的歌曲中进行。每段歌曲的前半部,由这一轮舞蹈的两位男女“主角”领唱,后半部歌曲则是大家齐声欢唱、帮腔或起哄。舞蹈动作随领唱时节奏的缓慢、平和与合唱时的激烈、欢快而频繁变化。伴舞的歌词,在以“夸耳环”为主题的基础上即兴填词。舞蹈开始的舞段,是男主角以模拟形式极其风趣地边歌边舞,夸赞自己心上人聪慧和所佩戴耳环如何美丽。在众声附和后,满面通红的姑娘怀着羞涩之情,在答唱中用充满激情的古朴舞姿感谢男友对自己的赞美并讲述自己对男友情有独钟的原因。随着男女双方的相互赞美和爱慕的表达层层深入,舞蹈气氛逐渐进入高潮,转向众人提问和男女主角轮流对答的歌舞场面。这样欢快的歌舞直延续到二位主角再也招架不住,无言答对为止。然后再换另一对恋人重新开始。

  “情歌”也是表达双方爱慕之情的另种形式的舞蹈。舞蹈的队形十分特殊,参加舞蹈的第一对男女情人并肩而立,其余舞者先作为这对情人的亲朋好友,男女按“八”字形分站两旁相对而立。两个相互靠拢的情人,各拿一条手帕作为在舞蹈中传情达意的道具。他们的服饰古朴、典雅,女青年着湖蓝色长衫,头帕上的有精美手绣花纹,绣花“云云”踏出的舞步,牵动着羊皮背心下摆长长的羊皮穗子来回甩动,衬托出年轻山民们俊美和青春的活力。

    他们沉浸在“情歌”中尽兴地表达着自己对对方的爱慕。虽然他们所唱的羌语歌词我一点不懂,但情侣眉眼间和同拉手帕共舞时相互的顾盼,完全弥补了我不懂歌词的遗憾。

  每当青年人跳“夸耳环”和“情歌”时,村寨里的人会蜂拥到场院观看助兴。有的席地而坐,有的依靠在麦秸堆上,还有的干脆爬上晾满火红辣椒的石头屋顶,往往看舞蹈的比跳舞的人还多。因为各家的长辈都关心自己未来的女婿、媳妇是哪家的小伙子或姑娘,难免有一些品头论足,所以这也是舞蹈中的年轻恋人接受考验最为紧张的时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羌族节日羌族人是怎样庆祝羌年的
羌历年亦称羌年节,羌语称“日美吉”,意为吉祥欢乐的节日。也是羌民族一年一度庆丰收、话团圆的民族传统盛会。其内涵与汉区之春节,藏区之藏历年等民族节日相近。羌人由“逐水草而居”,到“依山居之,垒石为室”,即由游牧民族过渡到农耕民族后,按照古羌太阳十月历和羌族“释比”的铁板算,推算出羌历九月初一(即农历十月初—)为羌历年,并以这—天作为本民族最隆重、最喜庆的节日。从春种到秋收,辛劳了一年的农人进入了农闲季节,辛苦了一年的耕牛也由此而获得了短暂的自由,被放上了山。粮食进了仓,猪羊进了圈,这自然是一件令人十分高兴的事情,外出务工的人也纷纷赶回了家,因而人们开始载歌载舞,欢庆丰收。由于羌人实行灵物崇拜,多神信仰,因而进入农业社会后的羌人,不仅把命运和土地紧紧联系在了一起,还把希望寄托于上天,希望天神保佑羌人,年年风调雨顺,岁岁吉祥安康,因而每年羌历年期间,均要举行“祭天还愿”仪式。与此同时,羌人在长期...
· 京族舞蹈京族人是怎样跳竹竿的
跳竹竿舞是一种跳跃竞技体育活动。场地一般为8-12米长,6米宽的平地。这项活动男女老幼都可参加,一般多为男女青年。比赛时,分成两组,每组4——8人。一组打竹竿,一组跳,然后再轮换。打竹竿的人分成两排距离约3.5米,面对面盘腿坐下或双膝跪地,每人双手各执一根竹竿的顶端,成若干组平行状。在音乐伴奏下,由一人统一指挥或唱歌,手持竹竿者随着节拍,同时向下不断地敲打粗竹竿,并且每对细竹竿随着音乐鼓点的节奏时开时合,不断地变换节奏、图形和方位。跳竹竿的人随着或快或慢的节奏,在交叉的竹竿中,灵巧、机智、自由地跳跃,统一从一面进另一面出,可单人跳,双人跳、三人跳或成队跳。当竹竿分开时,双腿或单脚巧妙地落地,不等竹竿合拢又急速跃起,并不时地变换舞步做出各种舞蹈动作,参加者一边跳舞一边由小声到大声地喊着:"哎--喂、哎--喂"。既不能踩着竹竿,也不能被不断开合的竹竿夹着。跳竹竿者巧妙地跳跃其分合之间,或用单脚...
· 壮族舞蹈壮族人是怎样跳火猫舞的
在众猫咪队伍前方,由一位头插银钗、身披花团锦簇、下坠流苏绣花披肩的女子率队、后随两名手提书写祈求吉祥语句六角宫灯的妙龄少女和三名吹羊角喇叭的男子共同组成祭祀行列前导,在一旁锣鼓乐队轻快、富有节奏感的敲击和曲调悠扬的号角声中,沉浸在香烟缥缈中的众猫咪在仙女般的前导女子带领下,款款步入表演场地。猫咪们开始表演了,它们在不断变换着各种队形的过程中,模拟猫咪行走跳跃、扑捉活食、伸腰耸背、舔毛搔痒、相互嬉戏等多种姿态,真令人有犹如进入“猫王国”之感。接下来,众猫咪又模仿着人类祭祀神灵之态,在背后插满燃香的点点豆光和烟雾缭绕下,双手抱拳频频作揖祭拜,请求天界的大猫神下凡,为民根除鼠害。在众猫咪围成圆圈翩跹起舞以娱乐猫神之际,一只由两人装扮,前者双手举黑白花纹“猫头”、后者扮“猫身”、“猫尾”身披纯黑色“猫皮”的肥硕大猫登场了。它忽而闲庭信步地观察着四方,忽而攀枝上树爬上竖立在圆圈中的一根高秆,向远方瞭...
· 哈尼族人是怎样通过“铓鼓舞”表达感情的
铓鼓舞产生于哈尼族以狩措为生的古代。人们为了在狩猎时进行联络和邀约猎手,由无意中发现打击山中空心树会发出响声,于是他们用原木凿空绷上牛皮,做成了鼓。鼓声除进行联络和邀约猎手外,有时也可以轻轻地敲击起到吸引猎物的作用,若是单身或人少而碰到猛兽时,急风暴雨似的击打又可以起到口下跑野兽防身自卫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他们又模仿农业生产的农耕动作,使铓鼓舞得到了丰富的发展,特别是铜的发现和利用,开始有了铓,成了名副其实的错鼓舞。铓是代表谷子的饱满,鼓是代表谷子粒多,铓鼓舞是祈祷庄稼饱满、粮食丰收或庆贺节日喜事的一种主要活动。特别是哈尼人祈祷风调雨顺、万事吉祥的传统“祭龙”仪式,更是离不开铓鼓,他们总是将铓鼓舞贯穿始终。太阳西下催人归,当我们踏上返程的路时,那回肠荡气、震天动地的鼓声仍在耳边回响。那激越奔放潇洒劲健的舞姿还在眼前闪动。我问中央电视台的记者有何感受时,他们很高兴地说:“很好,这么美的舞...
· 裕固族舞蹈裕固族人是怎样跳舞的
1、欢庆舞:群舞形式。流行肃南县明花、康乐、大河三区。主要以鼓乐、歌曲伴奏。男女老幼列队或迂回绕绕圈作舞。中央置以篝火及猎获物。快、慢、轻、重多种动作,节奏性甚强并辅以“啦”、“唠”、“耶”、“哟”等呼语。其中转圈由左向右,脚下以点步为主,略似藏族踢踏舞。手部动作较错落,有持“摆来格”(似哈达的一块方布)的、有手拉手的、有背牛角鼓的,多于欢庆丰收、喜度节日时举行。2、转转舞:男女双人舞形式。流行明花、康乐、大河三区。主要表现劳动生活及习俗等内容。如割草、挤奶、行猎、婚礼等场面。动作按向右旋转速度的快慢,女分别以点步、旋转步为主,男以点步、腾跳为主。高潮时旋转如风,颇近似“胡旋舞”。故当地裕固族老者称“转转舞”。3、酒兴舞:男女独舞。流行明花、康乐、大河三区。以腾跳见长,作演前舞者面对观众跪蹲施礼,并用本族赞词致敬尔后起舞。舞中有时蹲下,两手自身后反手叉腰,以矮步往后急退。有时则连续向空中脚...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