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仡佬族民俗 仡佬族的送子之俗是什么习俗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56
转发:0
评论:0
仡佬族民俗仡佬族的送子之俗是什么习俗,众所周知,在古代如果久不怀孕,古代的妇女都会去寺庙求“送子娘娘”,祈求赐予子嗣。

众所周知,在古代如果久不怀孕,古代的妇女都会去寺庙求“送子娘娘”,祈求赐予子嗣。而大家所不知道的是,在仡佬族,人们并不去寺庙求“送子娘娘”。在仡佬族有个习俗“送子俗”,人们用“送瓜瓜”、“送龙宝”、“送菩萨”,来祈求子嗣。这一习俗,在仡佬族文化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仡佬族的“送子俗”是怎么个情况。

仡佬族送子之俗,自古流行于石阡农村。他们不是去庙里求“送子娘娘”;而是“送瓜瓜”、“送龙宝”、“送菩萨”,民族风情浓厚,其中贵在于一个“偷”字,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此习俗已淡化。

“送瓜瓜”

古历八月瓜熟时节,农村中便有人倡行偷瓜送子之俗。因为有一对夫妻久而不妊,或即缺乏子嗣,人们出于同情,所以几个人相约去向他们表示送瓜之意,这家夫妻自然十分高兴。待到中秋之夜,人们先去田地里偷瓜。无论本寨外村,谁家地里长得有成熟的长条形南瓜,俗话“水桶瓜”都可以选取取一个。

拿回来时,有的故意将瓜蒂取开,向瓜内灌水,然后用一截“苞谷胡胡(玉米芯子)盖紧,表示送个男生;有的则不取蒂灌水。随即用红布一幅,缠着水桶瓜,让一个比接瓜夫妻低一辈分的五六岁男孩背在身上,一同送往接瓜之家。

将要到屋,人们便学着婴儿的哭声,主家急忙开门迎接。进了屋,夫妻一边招呼众人,一边抱着背瓜的小孩,无限亲妮地喊叫:“幺啊、崽啊,你来了吗!”有人将瓜取下来,直接送往寝室床铺上,用被子盖着说:“恭喜你家生个大胖小子”。

有人假装去看,暗中将瓜蒂处的“苞谷胡胡”抽掉,瓜里的水流了出来,床铺湿了一大滩,故意惊叫“啊呀,胖子屙尿啦!”人们开怀大笑。夫妻也会心地笑了起来。第二天,夫妻俩煮南瓜吃,一点也不能丢,连瓜皮也吃下肚去。此后,他俩一直将送瓜的男孩当着亲生儿女一样疼爱。

此后如果生了一个男孩,便成为天大的喜事。丈夫去“报喜”时,先去报知送瓜的承头人家,开口就叫承头人夫妇为“嘎公”、“嘎婆”;然后再向亲生的嘎公嘎婆报喜。当办“祝米酒”时,成头人家如同亲嘎婆一样送“祝米”——为小孩备办衣帽、裙子、背围等物。

成头人还要给小孩取乳名,多取名叫“瓜二”、“葫芦”、“伏子”、“伏生”之类。以后,生子之家一直将成头人家当作外家亲来走。其俗的典故出于《诗·大雅》说:“绵绵瓜瓞,民之初生。”民间也世代相传:人类始祖伏羲、女娲兄妹都是从“葫芦”里出来的。

“送龙宝”

春节元宵期间,农村中玩龙灯的灯会头人,也是针对上述情况的家庭,征得主人同意,趁玩灯拜访时至其家,悄悄地送龙宝一个。这家主妇则要牵着后衣兜接。为啥悄悄的送?就怕知道的人多了,冲去了“灵气”。然后这家人将龙宝系于堂屋正中悬吊着,从此许下“生子缴宝”的口愿。每年玩灯时,这家人都要对送宝之灯队热情接待、敬献香烛。

另有想生子的人家,无人送宝时,便打定主意“偷”。趁龙灯来家贺年时,招待灯队的人去吃夜宵,女人悄悄地将龙嘴里的宝取走;有的人家的女人不敢探嘴取宝,便在龙角下解下一条红布。据说“偷”来的宝或红布还很“灵气”呢,也同样“许口成愿”。

这之后如果生子,首先向灯队头人报喜。头人常赐其乳名为:“龙生”、“龙狗”、“宝娃”、“宝子”之类。

当“龙生”稍稍长大,便要履行“还愿缴宝”的仪式。主家要喂一头大肥猪,择定吉日,通知亲友,请寨邻人扎一条“愿龙”(一般是毛龙),请“先生”和灯会头人来主持其仪式。届时,主家的亲戚都来送礼庆贺,给“龙生”披红挂彩。

灯会头人要给“龙生”缝制一身新衣服。寨邻人等来帮助玩龙灯。杀猪祭龙时,毛龙要将杀猪之人圈在当中,杀猪人要说一些“伏筮”再开刀。抽刀时龙嘴更凑上前去接猪血,俗称“领血”。随后将猪破开,猪及头、脚、内脏全部用开水一煮以后,又要让龙头去嗅一嗅,俗称“上熟”。

之后“先生颂读早已备好的“疏文”,火化纸线。主人领“龙生”跪拜,灯会头人赠他“易长成人、长命富贵”。随后让“龙生”领着龙灯遍朝祖坟,烧香祭祖。晚上龙灯不能发亮,悄悄离去火化。人们不向主家道谢;主人和“龙生”也主动回避。

有的贫困人家,则与灯会商量,实行“接灯缴宝”。趁元宵间原灯队来贺年时,主家备办夜宵,热情招待,头人祭祀一番,以缴来龙灯宝了愿。照旧俗如不履行“还愿缴宝”、“龙生”一生都好象欠债似的;有的人家下辈人也得为上辈人还愿缴宝。

“送菩萨”

其俗与送瓜,送宝相似,先要偷菩萨,并有选择地偷。以偷别人家“香火”(神龛)上的“梓潼帝君”为上品。因为梓潼帝君又名文昌帝君,主民间文运昌隆之事,为道教的重要神祗加上古有“桐生实子”的典故,所以俗称“送梓潼”。实在偷不到梓潼菩萨,偷得“观音”也不错,老寿星、笑罗汉也可以将就,反正总称“菩萨”。

一年之中何时都可以实行此俗。失去“菩萨”的人家,当然不能宣扬香火上的菩萨走失而被人取笑,知道是那么一回事就行了。送菩萨的人也不能张扬,悄悄地送。得到菩萨的人家,则将菩萨供奉在自家的“香火”之上,从此许下了一个“梓潼愿”,生子后再还。此后所生之子,有的取名“桐生”、“潼灵”、“桐喜”,有的取名“梓发”、“祖发”,有的直接名叫“菩萨”。当孩子长到十多岁时,就要“还愿”。

“还梓潼愿”等于办一次大的事务,要请傩坛班子来冲傩还愿,演出傩堂戏,闹热三至五天。最后,还要由“勾愿判官”来决定这一堂愿是“周”了或是“不周”。

也就是说,要由扮演“勾愿判官”的坛主,表演“打卦”来决定:三卦打成“大合同”,即“阴卦”、“阳卦”、“顺卦”各一个,就算“周了”,意即礼心中训周到了;如果三卦打不出一个“大合同”,就算“不周”。往后改期再还一堂愿,争取打出一个“大合同”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仡佬族民俗仡佬族的丧葬有哪些习俗
仡佬族丧葬习俗仡佬族对老人谢世后的丧事非常重视,总要虔诚、隆重地举办葬礼,以寄托哀思。其丧葬礼仪纷繁复杂,具有浓厚的民族、宗教、地域文化的特色。在仡佬族文化中,当与自己朝夕相处的老人谢世,活着的人深感哀痛,总要虔诚、隆重地举办丧事,以寄托哀思,从而形成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丧事礼仪及墓葬文化。关于仡佬族的那些丧葬习俗你了解多少呢?一、报丧祭供仡佬族老人去世的报丧仪式,有的地区是放鞭炮报丧;有的则放铳三响,乡邻听到响声,要来帮忙治丧。黔西仡佬族老人亡故,要请人向死者已出嫁的女儿和女婿报丧,报丧者先不得进入女儿居住的村寨,只能在寨外大声呼喊,女儿及女婿闻知,立即抬一方桌放于叉路口,桌上置一装有粮食插上燃香的竹筒,斟酒三杯,并捉鸡一只就地宰杀。然后点香烧纸以生祭示哀。祭毕,报丧者随之进屋,婿家将鸡煮熟祭供后,请报丧者食用。随后,夫妇俩打着伞,带着盖布、香纸、火炮、鸡、猪、菠萝饭(宰杀的鸡去毛,取出内...
· 中华民俗 - 仡佬族
散居在贵州省西部的织金、黔西、六枝、关岭等20多个县,少数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隆林各族自治县和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的广南、文山、富宁、马关等县。仡佬族有自已的语言,但各地仡佬语差别很大。如今,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人还会仡佬话,汉语已成仡佬人的交际工具。一部分人还会讲苗语、彝语或布依语等。仡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信仰多神,崇拜祖先。仡佬族主要从事农业。手工打铁业比较发达,因此,史书上把有些地方的仡佬称为“打铁仡佬”。习俗仡佬族生活习俗等方面和当地汉族相似。仡佬族的禁忌有:平时不能站立或坐在家门口;有分娩或有丧事的人家,外人不得入内;妇女生孩子未满40天的,不能跨门槛,也不能到井边挑水。仡佬族热情好客,亲戚朋友相聚,都要以酒为礼,遇到喜庆或节日,酒必不可少。婚俗男女青年结婚时,男方须请媒人携带鸡、酒等物送给女家,如礼物被女方接收,就表示婚姻已经缔结。居住在道真等地的仡佬族,在娶亲嫁...
· 仡佬族风俗仡佬族待客习俗有哪些
仡佬族待客习俗与礼仪仡佬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少数民族,仡佬族对待外来的个人向来是以文明热情隆重而着称。在仡佬族文化中,待客之道也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仡佬族的待客之道也是仡佬族的特色习俗——三么台。三么台在仡佬族普遍流行,成为了一道美丽的风景。第一台为茶席,叫“接风洗尘”。桌上摆满了九大盘果品糕点:一是乳白清香的酥食;二是红、黄、绿糯米、天星米麻饼;三是百花脆皮,这是用各色干糍粑切成各种花瓣后用热砂炒泡,再沾成各种颜色花朵,脆皮见水便化,适宜老人小孩食用;四是红帽子粑,形成锥体,尖端放一小撮红米,肚里包有豆腐颗、肉、枣等心子;五是美人痣泡粑,必须趁热吃才有滋味;六至九分别为核桃、落花生、葵花子、柿花。除此之外,每人还有一碗金黄透亮的都濡大叶茶。大家一边喝茶,一边吃着糕点,天南海北的聊着天,一个多小时过去,主人已备齐第二台,便拆去一幺台。第二台为酒席,叫“八仙醉酒”。主人将九盘碟下酒菜端上...
· 仡佬族民俗仡佬族三幺台是什么意思
由于地域的差异,我国很多少数民族都有着非常特别的习俗。“三幺台”是仡佬族人家待客的最高食俗礼仪,每逢嫁娶、寿庆、建房、节日宴请等,都要动用“三幺台”。其风味食品众多,饮食方式独特,可谓民族饮食的展台,体现了仡佬族文化,也是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2014年,仡佬族三幺台习俗被列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现在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下仡佬族三幺台。仡佬族的“三幺台”习俗,“三”,指的是三台席,即茶席、酒席和饭席。“幺台”,正安、道真、务川一带地域土语,“结束”或“完成”的意思。“三幺台”,意思是一次宴席,要经过茶席、酒席、饭席才结束,故称“三幺台”。“三么台”习俗,流布于黔北的正安县、道真、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的部分地区。古时,仡佬族人家嫁娶、立房、祝寿、重大民俗活动和节庆时操办宴席,都盛行“三幺台”待客,隆重而热闹。每一幺台间,伴以“吹打”(锣鼓唢呐),即每上和每撤一台席,都要吹奏一番,热...
· 仡佬族民俗仡佬族风俗习惯中有哪些禁忌
仡佬族禁忌及忌讳仡佬族是主要聚居在我国贵州地区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在仡佬族有着许多与其他民族不同的特色民间习俗,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仡佬族文化传统中的一些特别的禁忌。你知道仡佬族的禁忌有哪一些吗?一、所居不着地南宋时期朱辅的《溪蛮丛笑》说:“仡佬以鬼禁,所居不着地。虽酋长之富,屋宇之多,亦架木排比,如省民羊楼。”其俗承袭了古代人们“巢居岩谷,因险凭高”,“依树为层巢而居,各曰干栏”的传统。如今,在黔东北一带的农村中,仍然承袭所居不着地之俗。现在所住的木制瓦房(俗称正房)的右后间,木板铺底,离地约一尺,俗称“地楼屋”,此为男女主人所居住的地方。正房之前的厢房、飞檐翘角,扶手栏杆,俗称“楼子”。其楼子上有二个或三个房间,为青年子女们所居住,(楼下圈养牲畜),其禁“鬼”之俗,包涵着“敬鬼神而远之”的意思。无论居住干栏、木楼、竹楼,都可以防避野兽攻击、蛇虫叮咬和避免潮湿。所以,其“鬼禁”当是敬鬼...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