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土族习俗 土族民间有着啥样的体育项目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79
转发:0
评论:0
土族习俗土族民间有着啥样的体育项目,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土族人民与各族人民友好相处,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创造出了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土族人民与各族人民友好相处,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创造出了本民族的文化历史,同时也形成了反映土族自身文明的独具特色的各种传统体育活动。土族的传统体育活动,与生产劳动、传统习惯、宗教信仰、民族历史渊源等紧密相关,内容健康,形式多样。其中,拉棍、拔腰、打毛蛋、台毽巴嘎(踢毽子)、轮子秋和赛牦牛等,都是土族典型的传统体育活动。

  拉棍,又叫蹬棍,是一种以较力为特点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土族民间有着广泛的开展。拉棍项目是在土族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出现的一个体育项目,由于其适应面广,形式简单,极易普及,因而在土族民间普遍流行。拉棍比赛,一般为两人参加,双方脚蹬脚坐在地上,手握木棍或锹把,凭智慧和力气互相竞技。但拉蹬过程中双方的双膝都不能弯曲。比赛结果以将对方拉起为胜,臀部被拉离地面者为负。

  拔腰,是一项以较力为特点的民间体育活动。在土族民间,青年牧民尤其喜欢这一活动形式,因为他们喜欢较量力气,所以拔腰活动就逐渐地成为土族民间受人喜爱的活动形式。拔腰项目比赛一般为两人对垒,比赛开始前,两人对面而站,将对方的腰从右侧抱住,挺直腰,抬起头。比赛一开始,双方同时憋气用力,将对方抱起,以使对方离地者为胜。

  台毽巴嘎(踢毽子),为土族语,意即“踢毽子”,是土族的一种儿童体育游戏。

  土族的踢毽子,与汉族的踢毽子形式基本相类。毽子的形式压差不多。在土族民间,踢毽子比赛既有双人赛,也有分组赛。比赛时以踢数、花式定胜负,负方要受罚。

  轮子秋,为传统秋千的一种,是土族民间在碾完场后的农闲时节或春节期间是开展的一项体育活动。关于轮子秋的起源,在土族民间流传着这样的传说,相传土族先民为了寻求生活的出路,先后上云天擒青龙驾金犁耕地、攀石山捉野牛套银犁,但都失败了。于是他们又下平滩牵黄牛,终于将又肥又壮的黄牛驯服了,并驾上铁犁开荒。黄牛驾着铁犁犁了南滩犁北滩,洒下金子般的青稞种子。

  到了秋天,人们把丰收的庄稼运进场院,但当最后一车稞子运上场时,车子突然间翻了。只见朝天的那扇轱辘转个不停,还有两个光肚娃娃在车轮上飞舞,并唱着丰收的家曲《杨格喽》。于是,人们就模仿者车轮的转动制作了轮子秋,并在每年冬季碾完场时打轮子秋。

  每当打轮子秋的日子,全村人都身着节日盛装,不约而同地聚在一起。

  轮子秋活动,大都在平整宽阔的麦场或宽敞的地方举行。其设备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将石滚(碌碡)倒栽场上,在3米长的一根木头中间钻一小洞,套在石滚的轴上,两边吊绳坐人,然后使之转动;另一种是卸掉车棚的大板车车轴连同车轮竖立起来,抵地的一扇车轮上压放巨石或碾场用的碌碡,稳固住重心。朝上的一扇车轮上平绑一架长木梯,梯子两端牢固地系上皮绳或麻绳挽成的绳圈。两人相向推动木杆,旋转后乘着惯性分别坐或站在绳圈内。

  上述后一种形式的轮子秋,土族姑娘尤其喜欢。在飞快地转动中,她们时而端坐,时而双手抓杆悬空,技术高超的还能在上面做“塞雀探板”“金鸡独立”“猛虎下山”等动作,观看的人还不时地推动木梯加速旋转。她们娴熟自如地表演动作,不时激起围观群众的阵阵欢呼喝彩声。

  每当土族举办轮子秋比赛时,一大群服装艳丽的男女青年,在轮子秋场上围成圆圈,载歌载舞。轮子秋表演高潮迭起,甚至年过花甲的老人也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现在土族的轮子秋,已经列入运动会比赛项目,并有了专门的比赛设施,如以钢管做轮盘,套上滚珠轴承,饰以彩旗飘带等等,使古老的轮子秋焕发了青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土族习俗土族人日常都有啥样的习俗
土族在全国有192573人,他们居住在青海省的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乐都县、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同仁县、海北藏族自治州的门源县、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天祝藏族自治县、永登县和甘南地区、西宁市及其它州县也有少量土族散居。相传在很早的时候,土族的先民们都是以血缘关系为单位组成村落,从事畜牧业,逐水草而居。以后逐渐变成从事农业而定居了。土族的村庄大都依山傍水,有十几户或几十户组成。土族人家庄廓的大门方向依山势而定,安大门时特别注意选择照山,也就是大门必须对准正前方最高大、最雄伟、最完整的山,若没有理想之山,则立照壁,以为屏障。土族人家的院中,住房的位置根据大门的方位和阴阳五行、八卦等确定。家境较好的人家的主房,盖的是正脊五檩、二架七檩的大房、前后出檩的过厅。房屋木件大都为画栋雕梁。其它住房都是土木结构的小平房。高寒地区的土族,除了夏天,人们大都睡热炕。热炕有...
· 土族习俗土族特殊的丧葬习俗是啥
土族丧葬因地而异。互助地区多数实行火葬,少数实行土葬。民和、大通地区一般都实行土葬。同仁地区的土族实行火葬,也有土葬的。不论是火葬还是土葬,都要举行丧葬仪式。老人病故后,将其衣服脱去,将遗体扶起,成蹲坐状,双手合十,两拇指撑于下颌骨,放在原处的炕角头,周围用干净土坯挤紧,上面披上衣服或白布。当天早晨,即派人去向或本本子占卜葬期,邀请本家各户家长商议治丧事宜。请木匠赶做灵轿。第三天下午,将遗体入殓,用一条向左拧成的白布或黄布条,在每一关节处绾一乡球,一身要绾七至十三个,然后套上黄布做的套子,土族语称“布日拉”,装入灵轿内。灵堂设在堂屋里。一般在家停放五至七天。老人病故要请诵经超度,并由主持,每晚请本家老少集体念“嘛呢”。举行葬礼的前一天,是集中祭奠的日子,土族语称“日格”。本家各户、亲戚、朋友、左邻右舍都有要来吊唁,舅舅来“认骨”。土族丧葬要待客。一般分三顿饭、馍馍茶、酥油炒面、蒸油馒头和稠...
· 土族习俗简介土族都有啥禁忌
1、土族忌讳过中秋节。中秋之夜人们要朝月亮撒一把草灰。但是现在的土族人也随着大众过起了中秋节,土族地区的月饼是土族群众自家蒸出来的,又大又圆,花样繁多,月饼上的花纹五颜六色,别具一格。2、土族忌讳吃驴、骡、马、狗肉。到土族人家作客。3、忌讳到牲畜圈里大。4、同时忌讳数主人家的牛羊,认为这会影响畜群的发展。5、上炕就坐时忌讳坐到主人家的枕头、被子上。6、土族还有忌门的习惯,如生孩子、安新门、或家中有重病人时,要在大门旁边贴一方红纸,或在大门旁煨一堆火,外人不得进入庭院。7、年轻妇女的卧室不得随意进入,不能同未婚姑娘开玩笑。8、佛堂、大殿内忌吸烟、吐痰、乱翻乱摸和大声喧哗。9、忌从僧侣的跪垫和其他物品上跨过。10、对酥油灯打喷嚏和咳嗽。11、佛堂里转经轮时,必须从左向右,不可逆转。12、寺院附近禁止打猎和随地大。
· 土族饮食土族的饮食习俗有啥特殊之处
土族的饮食习惯与以农业为主兼营牧业的生产特点紧密相关。日常的主食以青稞为主,小麦次之。蔬菜较少,主要有萝卜、白菜、葱、蒜、莴笋等10余种,平日多吃酸菜,辅以肉食。爱饮奶茶,吃酥油沙面。喜庆节日,必做各种花样的油炸食品和手抓大肉(猪肉)、手抓羊肉。男子喜欢饮酒,多数人自家酿青稞酒。饮食卫生也很讲究:用饭时每人都有固定的饭碗、筷子,请客吃饭也是每人一份。土族主要聚居在中国西北部青海省,土族人以农业为主,兼营畜牧业,尤其精于养羊。因此形成了别具风格的饮食文化。土族饮食同生产有直接关系。牧区以食肉类、乳品为主食,农业区以青稞、荞麦、薯类为主,喜欢吃酥油炒面、油炸馍、手抓大肉、手抓羊肉、沓呼日、海流、哈力海、烧麦、等。爱唱奶茶,饮自家酿制的青稞酒,土语称“酩”。土族一般习惯于日食三餐,早餐比较简单,大都以煮洋芋或糌粑为主食;午餐比较丰富,有饭有菜,主食为面食,常制成薄饼、花卷或疙瘩、干粮等食用;晚餐...
· 土族服饰土族最古老头饰扭达啥样
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的土族人民,特别注重服饰美。现在土族妇女一般都把头发梳成两根长辫子,末梢相连垂在背后,还要拴上黑色或红色的丝绒或丝穗,然后再戴上彩色的圆形织锦绒毡帽。在60多年前,土族妇女的头饰则要复杂的多。那时他们把头饰称为扭达,由于不同的地方的妇女佩戴的头饰不同,所以扭达有八九种之多。下面介绍几种有特色的招达。吐浑扭达也叫干粮头。形状好似圆饼,上面镶嵌着五色珠串和海螺、海贝壳等,额前垂吊着许多束紫红色的丝穗。吐浑扭达是最古老、最高贵的一种头饰,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土族贵族妇女的头饰。佩戴这种扭达的地区范围很小,仅限于红崖子沟、土观村等几个村庄。按当地的俗规,土观村的姑娘嫁到其他地方,她们仍然要佩戴吐浑扭达;其他村庄的姑娘嫁到土观村,则必须改戴吐浑扭达。佩戴吐浑扭达十分复杂,要将两块10厘米长、5厘米宽的长方形薄铜片,用丝线连在一起卡在两鬓间,将一个用牛尾或长发做的半月形卡子固定在脑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