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撒拉族文化 撒拉族刺绣的特点都有啥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09
转发:0
评论:0
撒拉族文化撒拉族刺绣的特点都有啥,撒拉族刺绣源远流长,集传统文化、风俗、地域特征于一身,是一种民间习俗,具有独

  撒拉族刺绣源远流长,集传统文化、风俗、地域特征于一身,是一种民间习俗,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技巧。在过去,撒拉族不论家境贫富,大姑娘、小媳妇们都要学习掌握刺绣、学习家里各种针线活儿的刺绣技能,她们在闲着时,三个一堆,五个一群,或坐在树下,或坐在热炕头,以针代笔、以线代色,她们在每一件生活用品上都施之以智慧,倾注着感情,巧手绣出一件件精美的刺绣作品,为的是绣上漂亮的新装过门,因为,在当时,一个好女子只有必备了缝纫、刺绣才有资格出嫁,或讨的男方的欢喜,所以,大多数女孩从十岁左右就开始学习各种刺绣技艺。

  当然,她们的这种学习是没有专门的老师,主要是通过家传(从母亲或奶奶熟练的针线刺绣中)或互相之间的交流而得到启发和培养的,并得以延续下来的,女孩子就在少年时就受到了家庭的熏陶,要从小学习刺绣,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技能,从简单的牡丹花、荷包开始,渐渐将花鸟虫鱼、山水人物一一练习得熟透,直到十六七岁出嫁时(撒拉族早期有出嫁早的风俗)就掌握了一定的刺绣方法和技巧,在不同的底布上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刺绣各种自己所喜欢的图象,特别是给新郎做的枕套、布鞋、鞋垫、围裙等就更加细心,都是用自己的手精心设计和刺出来的。

  五彩线刺出的一朵朵娇艳的花朵,一片片青翠的绿叶,在姑娘媳妇们简单的重复、对称中体现出古朴、美观、大方的风格,其中,枕头顶最为重要,最为精彩,而且更吸引人了,成为人们的抢手货,摆在家里赏心悦目,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气息和风土人情的特色,这又令她们光彩照人。

  在过去,撒拉族妇女主要通过家传或民间交流获得刺绣技能,用于装饰服装、枕头、鞋帽等生活用品。在工业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在撒拉族的故乡,刺绣再度受到格外的关注。针对撒拉族观念传统,妇女外出困难,就业率低的实际和我县旅游业蓬勃发展的契机,就业部门不断挖掘、整理其广泛的刺绣基础以及深厚的人文积淀,将刺绣工艺列入“阳光工程”培训内容,将撒拉族刺绣开发成为民族民间工艺品和特色旅游产品,变文化资源为经济资源,从2004年开始,利用“阳光工程”项目培训培养819名刺绣能手。

  在帮助撒拉族姑娘学到一技之长的同时,还成功地挽救了循化濒临绝迹的刺绣技艺,使之焕发出骄人的光彩。2006年县就业局将“撒拉艳姑”刺绣品牌在国家商标局正式注册,自此,撒拉族刺绣不仅成为拓宽撒拉族妇女就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也以崭新的姿态展现出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市场潜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撒拉族服饰撒拉族的特色服饰啥样
六牙子帽:据传,撒拉族男子在清代中后期,头戴六牙子帽。所谓六牙子帽,乃是六角帽,上绣有各种花卉,与现代族人戴的帽子,似有相同之处。缠头巾:阿拉伯语叫“答斯答尔”。为宗教礼拜时所戴,制作、戴法与回族相同。包头:撒拉族中老年妇女服饰习俗。将头发盘在脑后,用白纱布包头将头包起来,并绕脑后几圈,将盘在脑后的头发固定。“包头”一般都是比较长的纱布。撒拉族人认为,妇女的头发属于羞体,不可外露,所以须用包头包起来,不使其外露。盖头:撒拉族妇女服饰习俗,与回族相同。汗榻儿:撒拉族人过去多穿自己缝制的毛兰布大襟汗榻儿,共5个纽扣,肩上2个,腋下3个,纽扣也是自制的。坎肩儿:一般穿于春秋冬三季,“坎肩儿”无袖无领,用三角布头缀成,妇女的“坎肩儿”五颜六色,各种颜色相配得当,颇具风韵。冬天都穿羊皮(或羔皮)里坎肩。咚:撒拉语音译,意近于“长袍”。这是撒拉族特有的一种服饰,是大襟的单袍。与其相对的有羊皮(羔皮)里...
· 撒拉族历史撒拉族的尕最制度是啥
早在唐宋时期,“尕(因ga上声)最”已作为回族教坊的宗教领导者或教法裁决人在我国回族聚居区出现,元时译作“哈的”,当时政府设立“回回哈的所”,以调解回族内部的民事纠纷和其他事务,元末明初,“哈的”(或“尕最”)流行于民间行使职司,后逐渐消失,唯撒拉族地区的一直保留到清末。“哈的”与“尕最”为同一个词,系阿拉伯语“Gadui”的不同音译,意为“法官”或“教法执行官”,是根据教法职司审判诉讼的法律执行者。撒拉族的尕最制度是一种较回族等信仰教民族更为独特的宗教社会制度。尕最不仅全权管理宗教事务,而且与土司制度揉在一起参与政治事务。撒拉族的尕最一般都成为世袭的土司。在东迁之前就已信奉教的撒拉族先民,把尕最制度从中亚带到了街子。据民间传说,撒拉族先民定居循化后,为了加强教育,从中亚撒马尔罕地方请来了由苏来曼带领的40名“筛海”(学者),专门普及和宣传。尕最就是从这些“筛海”中推选出来的。刚开始时,撒...
· 撒拉族历史撒拉族古清真寺啥样
木雕装饰是古清真寺最重要而精彩的建筑工艺。礼拜殿、唤礼楼、牌坊门上的平板、雀替、插板、门簪、楼阁裙板门面,均有精雕,图案多为植物、几何图纹、器具、瓜果、山水、阿文美术体、蜂窝状纹。唤礼楼二、三层六角平面,底部装修花格扶栏,上部装修垂柱式花格罩。前殿左右前板壁、壁龛内面边框,雕饰极为精细的镂刻浮雕花卉,阿文字体图案,构思丰满,刀法精致,独具匠心。砖瓦雕饰是古清真寺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集中在唤礼楼底层围墙面、牌坊门座两侧照壁式墙、礼拜殿檐廊内外山墙、八字墙、歇山山花墙、南北配房廊道山墙和各建筑体屋顶面。各部墙面以小青砖平砌墙体,上下左右边框,用青方砖竖砌墙堂,墙堂中央镶嵌着大小形式不同的松竹名花、二龙戏珠、狮鹿鹤蝙、垂花石榴等图案,堂面四角雕饰回纥纹,蟠叶纹等。墙面光滑,并用铁杆拉固。墙颈雕饰成砖雕斗拱、鹁鸽头攒,形成飞檐式,上覆筒滴青瓦。殿、楼、牌坊、配房顶脊以花砖青瓦类装饰,屋脊...
· 撒拉族刺绣有何历史?又有啥秀美手法
撒拉族刺绣源远流长,具有700多年的悠久历史,以针法细腻、工艺精湛、立体感强、手法独特而著称。长期以来,撒拉族刺绣保留和完善了自己的原始风貌,集传统文化、风俗、地域特征于一身,所绣花卉、动物形象栩栩如生,其刺绣工艺精湛能与苏绣、湘绣想媲美。尤其是花鸟绣品,色泽艳丽、做工精细,富有立体感,表现活泼有趣,令人爱不释手,具有观赏性和收藏价值。撒拉族喜欢在枕头、袜底、袜后根和女鞋的两帮精心绣上各种图案和花卉,有干枝梅、牡丹、月季、菊花、芍药、马莲花等,绣得精巧秀丽多姿多彩。她们还喜欢在年青小伙子所系的围肚上绣上花朵和鸟类,那些鸟类栩栩如生,呼之欲出。妇女们还在自己贴身带的荷包上绣上她们喜爱的花卉,所绣图案,小巧玲珑,细致匀称,色彩或淡雅或鲜明,方法独具一格。青年男女结亲的日子,要摆出新娘的针线活,视其刺绣手艺的高低进行评价。一般情况下,会绣花绣鸟的姑娘,格外受到小伙子喜欢和追求。哪个中老年女子会刺...
· 撒拉族乐器撒拉族的"口细"和"宰靠"啥样
“口细”是撒拉族保存至今的民间乐器,长不到0.5厘米,重不到0.05克,小巧玲珑,在各种乐器中可能是体积最小的一种。“口细”的制作并不复杂:将一火柴杆粗的细铜(或白银)制成马蹄形状,中嵌一片极薄级细的黄铜片,尖端弯曲。含入口中靠舌尖拨动或夹在牙缝用指弹拨发音,以收敛嘴唇的大小和吹气的强弱调节音量、掌握音符。其音量极弱,即使隔门都很难听见。音符起伏、跳动也不太大,但听起来却十分悠扬缠绵,如泣如诉,动人心弦。“口细”是撒拉族人民十分喜爱的一种乐器。尤其是妇女更是爱不释手。在过去,由于封建礼教的禁锢,撒拉人特别是妇女弹唱歌舞被视为非法,唯独吹弹“口细”不受任何制约,并颂其美,民间对此有着这样的传说。相传,先知穆罕默德的外孙哈三、胡才,双双阵亡于沙场,其母法蒂玛(先知的独生女)悲伤至极,哭得嗓子哑了,泪水干了,便以“口细”代替,倾诉失子之痛。所以,撒拉人吹弹“口细”非但不忌,反当“圣行”而遵行。过...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