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撒拉族历史 撒拉族有啥社会组织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33
转发:0
评论:0
“阿格尼”“‘阿格尼’是由最亲的血缘关系组成的社会组织,‘阿格尼’是一个合成词,及突厥语种的‘阿改’(哥哥)和‘乃尼’(弟弟)两次复合而成,相当于汉语中的‘当家子’。”韩占祥老人说。据记者了解,撒拉族的“阿格尼”中,父亲在整个氏族中占有重要地位。比如免费使用子孙的生产工具,父辈对子孙有统帅权利,但也不同程度地残留着母权制的现象。根据有关资料看,舅舅对外甥拥有特别的权利,凡被认为是一些重大的家事,诸如外甥结婚,诞生,丧葬以及变卖家产,分家、外出谋生,外出归来等一应诸事,都须请阿舅来主持,或征得他的同意。由此可见,在撒拉族“阿格尼”制度中,虽然父权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舅权即母权的地位也不可忽视。撒拉族在本“阿格尼”内禁婚是一条根本的准则,氏族内是不能相互通婚的,但姐妹的子女是可以通婚的。这是因为“阿格尼”仅指兄弟即男系,而没有指姐妹。所以把姐妹看做是“外人”,究其原因,这是伙婚制的残留。即在亲

  “阿格尼”“‘阿格尼’是由最亲的血缘关系组成的社会组织,‘阿格尼’是一个合成词,及语种的‘阿改’(哥哥)和‘乃尼’(弟弟)两次复合而成,相当于汉语中的‘当家子’。”韩占祥老人说。据记者了解,撒拉族的“阿格尼”中,父亲在整个氏族中占有重要地位。比如免费使用子孙的生产工具,父辈对子孙有统帅权利,但也不同程度地残留着母权制的现象。根据有关资料看,舅舅对外甥拥有特别的权利,凡被认为是一些重大的家事,诸如外甥结婚,诞生,丧葬以及变卖家产,分家、外出谋生,外出归来等一应诸事,都须请阿舅来主持,或征得他的同意。由此可见,在撒拉族“阿格尼”制度中,虽然父权有决定性的作用,但是舅权即母权的地位也不可忽视。

  撒拉族在本“阿格尼”内禁婚是一条根本的准则,氏族内是不能相互通婚的,但姐妹的子女是可以通婚的。这是因为“阿格尼”仅指兄弟即男系,而没有指姐妹。所以把姐妹看做是“外人”,究其原因,这是伙婚制的残留。即在亲属制度中被忽视为旁系兄弟姐妹的人,包括疏远的兄弟姐妹,都被永远纳入婚姻关系中。而亲兄弟姐妹则一律不得通婚,虽然血缘上是亲属,但是属于不同的氏族。撒拉族早期先民社会中,“阿格尼”长(即族长)是具有一定的固定地位的,并在“阿格尼‘内部传承。他的职能如一家之父,一族之长。这些头人所充当的角色:在”阿格尼“内部发生矛盾时,有调解权,对外起联络员的作用,他们有权使用部分公共财产。

  “孔木散”“孔木撒”是“孔木”和“散尼”的复合词,当代语种意为“全体、全部”。从社会学的意义上说,“孔木散”意为全体民族成员在内的所有的人。是有血缘关系的同族人,“孔木撒”在此是指“一姓人”或“一个根子”,是由“阿格尼”血缘关系中分化出来的,以父系血缘为纽带的组织,一个“孔木散”包括3至5个“阿格尼”不等。

  每个“孔木散”中都由头目,称“哈尔”,意为长者或才者。修渠挖泥,开垦荒地,管理宗教事务以及与其他“孔木散”交往时,均由“哈尔”出面负责。各户之间如有纠纷,先由“哈尔”调解,若“哈尔”解决不了,再转上面解决。每个“孔木散”同时也是一个宗教活动单位,要出一名学董参加村里清真寺的管理工作,即负责管理寺院财产,向群众征收学粮、宗教费用,这样,“哈尔”即是行政上的基层统治者,又是宗教义务的基层管理者。

  据韩占祥老人介绍,撒拉族“孔木散”组织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共同体,是具有强烈的稳定性和统一性,一般来说一个“孔木散”就是一个姓氏,因为他们都是同一祖先繁衍而来的,互相彼此都是亲戚,外姓人一般来说不能加入到同姓“孔木散”。

  “阿格勒”“阿格勒”意为“村落”或“村子”,它是由几个“孔木散”联合形成的单独的居住区。撒拉族先民大约在7世纪初,分为东西五部,西东部就是乌古思,有23系,而撒鲁尔是其中的一支,有自己特殊的标志,图腾,旌旗,并按照一定的范围从事牧业生产,同一民族组成“阿格勒”为家,毡房,后来才发展成地域性概念,前者含义仍存在于哈萨克等游牧民族中,但是东迁后撒拉族先民在特殊的环境下,形成了许多大小不等的“阿格勒”,比如街子有18个“阿格勒”,清水有9个“阿格勒”。

  循化县县长韩永东告诉记者,撒拉族一开始各氏族是不同的,由此形成不同的“阿格勒”,由于他们是从不同民族和地区发展而来的,所以最初各自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和文化背景。

  但是在撒拉族先民聚居区的影响下,逐渐失去了自己本身的特征,最后被同化了,融合到撒拉族中。“阿格勒”最初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同一个“阿格勒”是一个氏族或者众氏族,同一个“阿格勒”内部护卫兄弟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就有亲疏之分。一般来说“阿格勒”内部是主体,“阿格勒”由它诞生出子系“阿格勒”,或者更远的“阿格勒”,彼此保持亲密的关系,但是这种血缘关系为纽带的“阿格勒”基本上不复存在了,而是表现于地缘关系上,也就是“阿格勒”是由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过度的社会组织标志。

  由于撒拉族先民来源不同,东迁后各地域中保留了自己先民的语言,为此,每个“阿格勒”最初他们用过不同的民族语言,但是在不断交流中,久而久之,差距变小,最后形成统一的撒拉语,比如街子沈家讲汉语,后来却改讲撒拉语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撒拉族历史简介撒拉族有啥发展史
关于撒拉族的历史来源,本民族有如下口头传说:很久以前,在中亚撒马尔罕地方,有尕勒莽、阿赫莽两兄弟,在族人中很有威望,备受尊崇,但遭到国王的嫉恨,于是告别故土,率领族人,向东进发,去寻找新的乐土。他们翻山越岭,涉水过滩,到达新疆,然后沿天山北路东进,到达嘉峪关。入关后经河西走廊到秦州(天水),辗转到了甘肃夏河甘家滩,在此小歇。之后,又有45人跟踪而来,他们经天山南路入青海,沿青海湖南岸,进入贵德县园珠沟,有人劳累不堪,无力西行,暂时住下,其余人继续前进。后到循化县的夕厂沟,跨过孟达山,上奥图斯山时,因天已昏暗,驮经骆驼走失,他们点起火把寻找,找到沙子坡(今街子乡东边)时,天已破晓。后人把此山坡叫“奥特波依纳赫”,即“火坡”之意,山下的村庄叫“奥特波依纳赫村”。撒拉语称此处为“唐古提”(实为唐阿提),意为“天亮了”。黎明时,他们发现街子一带土地平衍、清流纵横、山林环绕,是得天独厚的好地方,他们...
· 撒拉族历史撒拉族古清真寺啥样
木雕装饰是古清真寺最重要而精彩的建筑工艺。礼拜殿、唤礼楼、牌坊门上的平板、雀替、插板、门簪、楼阁裙板门面,均有精雕,图案多为植物、几何图纹、器具、瓜果、山水、阿文美术体、蜂窝状纹。唤礼楼二、三层六角平面,底部装修花格扶栏,上部装修垂柱式花格罩。前殿左右前板壁、壁龛内面边框,雕饰极为精细的镂刻浮雕花卉,阿文字体图案,构思丰满,刀法精致,独具匠心。砖瓦雕饰是古清真寺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集中在唤礼楼底层围墙面、牌坊门座两侧照壁式墙、礼拜殿檐廊内外山墙、八字墙、歇山山花墙、南北配房廊道山墙和各建筑体屋顶面。各部墙面以小青砖平砌墙体,上下左右边框,用青方砖竖砌墙堂,墙堂中央镶嵌着大小形式不同的松竹名花、二龙戏珠、狮鹿鹤蝙、垂花石榴等图案,堂面四角雕饰回纥纹,蟠叶纹等。墙面光滑,并用铁杆拉固。墙颈雕饰成砖雕斗拱、鹁鸽头攒,形成飞檐式,上覆筒滴青瓦。殿、楼、牌坊、配房顶脊以花砖青瓦类装饰,屋脊...
· 撒拉族历史撒拉族的尕最制度是啥
早在唐宋时期,“尕(因ga上声)最”已作为回族教坊的宗教领导者或教法裁决人在我国回族聚居区出现,元时译作“哈的”,当时政府设立“回回哈的所”,以调解回族内部的民事纠纷和其他事务,元末明初,“哈的”(或“尕最”)流行于民间行使职司,后逐渐消失,唯撒拉族地区的一直保留到清末。“哈的”与“尕最”为同一个词,系阿拉伯语“Gadui”的不同音译,意为“法官”或“教法执行官”,是根据教法职司审判诉讼的法律执行者。撒拉族的尕最制度是一种较回族等信仰教民族更为独特的宗教社会制度。尕最不仅全权管理宗教事务,而且与土司制度揉在一起参与政治事务。撒拉族的尕最一般都成为世袭的土司。在东迁之前就已信奉教的撒拉族先民,把尕最制度从中亚带到了街子。据民间传说,撒拉族先民定居循化后,为了加强教育,从中亚撒马尔罕地方请来了由苏来曼带领的40名“筛海”(学者),专门普及和宣传。尕最就是从这些“筛海”中推选出来的。刚开始时,撒...
· 撒拉族舞蹈简介撒拉族舞蹈有啥特色
撒拉族有自已的民族传统舞蹈,是表达撒拉族青年对爱情和美好生活追求的娱乐性歌舞。勤劳勇敢的撒拉族人民历来就能歌善舞,他们的舞蹈虽说舞姿简单,又无甚乐器伴秦,但却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强烈的民族特色,深为撒拉族人民喜闻乐见,“依秀儿玛秀儿”主要流行于地处崇山峻岭、交通闭塞的循化孟达地区,全由男子表演,一般为二人,也可四人或多人参加,多在举行婚礼时进行表演。其表达形式一般是边唱边舞,也有模仿动物神态的哑剧舞蹈和追溯民族渊源的有一定情节的舞蹈剧。每个舞蹈尽管动作及队形变换简单,但都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反映撒拉族人民生产生活和民族历史的舞蹈有《骆驼舞》、《伐木号子》、《打猎》、《抛石舞》、《摘花椒》、《碰镯》等。《骆驼舞》,撒拉语叫“对委奥依纳”,是带有戏剧色彩而又浓郁民族气息的撒拉族民间传统舞剧。多在举行婚礼时月光下表演,其内容追述撒拉族先民迁来循化的经过,既没有音乐伴奏,也没有舞蹈动作,驼铃和...
· 撒拉族文化撒拉族刺绣的特点都有啥
撒拉族刺绣源远流长,集传统文化、风俗、地域特征于一身,是一种民间习俗,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和技巧。在过去,撒拉族不论家境贫富,大姑娘、小媳妇们都要学习掌握刺绣、学习家里各种针线活儿的刺绣技能,她们在闲着时,三个一堆,五个一群,或坐在树下,或坐在热炕头,以针代笔、以线代色,她们在每一件生活用品上都施之以智慧,倾注着感情,巧手绣出一件件精美的刺绣作品,为的是绣上漂亮的新装过门,因为,在当时,一个好女子只有必备了缝纫、刺绣才有资格出嫁,或讨的男方的欢喜,所以,大多数女孩从十岁左右就开始学习各种刺绣技艺。当然,她们的这种学习是没有专门的老师,主要是通过家传(从母亲或奶奶熟练的针线刺绣中)或互相之间的交流而得到启发和培养的,并得以延续下来的,女孩子就在少年时就受到了家庭的熏陶,要从小学习刺绣,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技能,从简单的牡丹花、荷包开始,渐渐将花鸟虫鱼、山水人物一一练习得熟透,直到十六七岁出嫁...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