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独龙族的历史 太古之民独龙族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767
转发:0
评论:0
独龙族的历史太古之民独龙族,莽莽的高黎贡山,以丰美清冽的乳汁,哺育着一个古朴诚实的民族——独龙族。云南省

  莽莽的高黎贡山,以丰美清冽的乳汁,哺育着一个古朴诚实的民族——独龙族。云南省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江乡,是一处天工造化的人间秘境。春来,高山牧场芳草萋萋,鲜花盛开;夏初,杜鹃满山,争奇斗艳;秋至,红叶斑斓,层林尽染;冬季,雪山皑皑,松柏挺立。走进这个“神秘的河谷”,人们留恋于风光绚丽的景色中,徜徉在千奇百怪的地貌间,欣赏植物世界的绿韵,倾听动物天地的秘语,陶醉于古朴纯挚的民风,采撷民族文化的色彩,这是一种莫大的享受,也是一份人类不可多得的人文自然遗产。

  历经岁月沧桑,新中国成立之前,独龙族只剩二千多人,虽然人数很少,但他们顽强地传承着自己弥足珍贵的语言和习俗,以坚韧的性格书写自己独有的历史和文化。

  从内地前往独龙族所在地路途艰辛,得连续翻越常年积雪海拔四、五千米的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跨越惊涛飞涌的澜沧江和怒江,穿行被原始森林覆盖的崎岖山道,攀藤附葛、爬天梯、过溜索、翻越绝险。这个被史书称为“太古之民”的民族,以坚忍不拔的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毅力,在独龙河谷艰苦创业、生活繁衍,创建和书写了独具特色的文明发展史。

  2003年7月,云南的三江并流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独龙江流域为其组成部分。这一带被称为我国南北动植物交汇的“十字路口”,既是珍禽异兽的乐园,也是第四纪冰川后至今尚存古原生物保存的“避难所”。独龙江流域则是这一王国桂冠上的“绿宝石”。为培育和护卫这颗“绿宝石”,世居这里的独龙族人民,总是辛勤耕耘,默默无私地为之作奉献。

  溜索过江

  独龙族是新中国成立时保留原始社会末期家族公社特点较多的少数民族之一。解放前,独龙族社会生产发展的特点是:以原始粗放的刀耕火种农业为主,采集、渔猎仍占较大比重,生产工具基本上还是用竹、木、石制成,还没有从锄耕过渡到犁耕,男女间只有自然分工,交换仍处于以物易物阶段。

  这里的父系家族公社(独龙语称“其拉”)是一个父系祖先的直系后代所组成的血缘集团。探索和阐明独龙族父系家族公社遗存的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对了解认识人类历史上业已消失了的古代社会有重要的科学价值。近百年来,专家和学者对独龙族聚居区开展了多学科交叉的系统研究,填补了植物、地理、水文气候、人类学等领域诸多空白。

  独龙族妇女以往有纹面的习俗,这是一个具有特殊族徽标志的民族。纹面,独龙语称之为“巴克图”,是独龙族人民古老民俗的一种遗存。过去,独龙族少女到了十三四岁,都要进行纹面,是按一定的图案花纹,用骨针在少女的面部刺纹,然后涂上从山上采来的植物汁,结痂后,脸上便留下了一幅蓝色的图案。先辈们对纹面习俗有多种传说。解放后,废除了纹面的习俗。

  独龙族一年一度的传统佳节——“卡雀哇”或“德里哇”,大都安排在农历的腊月,届时全家族和本村寨的亲友、客人们一起来到摆好佳肴的广场上,由家族长老主持敬献仪式。其中有最古老、独特的剽牛祭天遗风。以一种独特的形式体现一个民族的勇敢、强悍、热情和自强不息,以及同自然进行挑战、奋争的精神。

  神话,是人类文学发展的童年。独龙族的神话,不但反映了独龙人民在社会发展最初阶段的生活斗争图景,记叙了独龙族童年时代对宇宙万物、人类社会的种种解释和看法,同时也歌颂了独龙人民的祖先在征服大自然的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英雄气概和不屈不挠的献身精神。如《大蚂蚁把天地分开》、《嘎美嘎莎造人》、《猎人射太阳》、《人与木朗的争斗》、《洪水滔天》、《坛嘎朋》等神话、传说,既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也有朴实的叙述;既有美丽神奇的幻想,也有真实的生活记录和对未来世界的憧憬。可以说它们都从不同侧面,比较形象、生动地再现了独龙族古代社会的面貌。

  独龙语称民歌或歌谣为“曼珠”。唱歌对调是独龙人民生活中最喜爱的一种艺术活动,它既是独龙人民心声和自然流露,也是劳动人民思想感情的直接再现。唱歌对调几乎成了独龙人民社会生活和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逢年过节、耕种、打猎、盖房,以及欢庆丰收、举行婚礼,都要以唱歌对调去尽情欢乐。解放以后又涌现了大量歌唱党、歌唱社会主义美好生活的颂歌和赞歌。

  独龙族聚居区拥有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景观,千峰万壑的高山峡谷地貌,那高悬于独龙江上空、体现独龙族先辈战胜江河险阻的原始溜索与藤桥,将成为现代游人寻求惊险、体验刺激的“空中索道”;那些飞瀑流泉,云海浮山、翠竹绿林、花波彩浪缀合而成的原始高山峡谷的独特景观,更使古朴神秘的独龙河谷平添一幅世外仙境般的奥奇壮美;那散布于高山峻岭的一处处独龙先辈用智慧和勇敢抗争毒蛇猛兽留下的“巢居”与洞穴遗址,将为游人提供寻古探幽的诱人去处;还有“剽牛祭天”等原始古朴的独龙族年庆风俗等等,都将是那些祈盼回归大自然、寻味原始遗风,徒步探险科考的理想场地。

  1999年9月9日,独龙族乡终于通车了,实现了独龙族地区从封闭到开放的历史性跨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独龙族的历史介绍独龙族民族历史
独龙族是我国尚保存着原始社会末期父系家族公社特征的少数民族之一。尽管在总的发展趋势上己走向日益解体的道路,但在生产力、土地形态、社会组织和婚姻制度等方面都仍具有父系家族公社的明显特征。独龙族的族称始见于《大元一统志》丽江路风俗条,被称为“撬”。明清时称为“俅”或“曲”。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将其自称独龙作为民族称谓。新中国成立前的20世纪40年代,由于山川的阻隔和历代反动统治的压迫剥削,独龙族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特点是: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占主要地位,采集和渔猎仍占较大比重;生产工具十分简陋,还没有从锄耕过渡到犁耕;社会分工不明显,只有男女之间的自然分工;交换仍处于原始的以物易物阶段;独龙族人民生活十分贫苦,没有商品交换,采用刻木结绳记事,在铁制工具未传人独龙地区以前,独龙族人民普遍使用树枝的天然勾曲部分制成的小木锄挖地。小木锄尖如鹤嘴,独龙语称之为“戈拉”,是独龙族最先使用于锄耕农业...
· 独龙族
独龙族,
· 独龙族
历史独龙族的先民与古代氐羌原始族群的关系极为密切,是古代氐羌原始族群的一个组成部分。《元一统志》“丽江路风俗”条说:“丽江路,蛮有八种,曰磨此、曰白、曰罗落、曰科闷、曰峨昌、曰撬、曰吐蕃、曰卢、参错而居。”“撬”为“俅”字的同声异写,二十世纪五十年以前,俅(撬)族居住地区的河流称为俅江或俅地,贡山西部的独龙江上游则至今仍称俅江,元朝时期俅(撬)族正是居住在俅江流域一带,后来逐渐南移至下游的独龙江流域。清代道光《云南通志》、雍正《云南通志》、乾隆《丽江府志略》等志书中,也都可以找到相互印证的史料,且对独龙族的生产、生活也都作了较为真实的反映。辛亥革命后,独龙河划归菖蒲桶殖边公署统辖,1918年菖蒲桶殖边公署改为菖蒲桶行政委员会公署,1933年又改为贡山设治局,并先后在独龙河设立公安局和区公所。随着“殖边公署”的设立,殖边队的进入,“开宠放雀”政策的推行,仙地的一些汉、白、纳西族商人、手工匠和...
· 独龙族
独龙族曾被称为“俅人”、“曲人”、“洛”、“曲洛”等。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愿望,正名为独龙族。现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贡山独龙河谷。人口5800多人(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比新中国诞生时增加了三千多人。由于环境极为封闭,又远离内地,直到本世纪中叶,独龙族还处于原始公社的解体阶段。人们以种植、狩猎和采集为主,身披自已纺线编织的麻布,有少数人则用树叶、兽皮遮盖。妇女还崇尚纹面的习俗。独龙语与贵山怒族语言基本相通,独龙族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1956年10月1日成立了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日常食俗独龙族有日食两餐的习惯。早餐一般都是青稞炒面或烧烤洋芋;晚餐则以玉米、稻米或小米做成的饭为主,有时也用各种野生植物的块根磨成淀粉做成糕饼或粥食用。用野生植物块根或果实制作淀粉时,多将采集到的食物如野山药、野板栗用火烧熟,再用水漂洗2—3天,去掉苦味,晒天捣成粉后收藏,随用随取。野生的植...
· 独龙族人的饮食独龙族的酒与茶
独龙族饮食结构中副食主要有:煮酒,以玉米、小米、鸡脚稗、苦荞和青稞等杂粮为原料,先将原料舂碎,煮熟成干饭状,摊放在大簸箕上冷却至尚有余温时洒拌酒药,装进竹篓里,用厚实的芭蕉叶将篓的周围上下捂严数日至酒香味飘出,再倒入陶罐里闷若干日即成可饮之酒。饮用之时,先从陶罐中连糟带酒取出一部分,在铁锅或铁壶中加热水搅拌并加热,用小竹篓不断挤压酒糟以使酒与糟分离,再用竹制长柄的酒匙从小竹篓中将酒舀出饮用。酒糟当做零食食用。独龙族制作的这种酒其酒精浓度一般在20度以下,呈乳白色或灰黄色,饮用爽口,但其性如同葡萄酒,后劲不小。酒在独龙人的传统交往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位置,人们普遍认为宁可饿着肚子,也不能在亲友互访、生产协作、婚丧嫁娶、宗教仪式和节庆过年时无酒。独龙族中饮酒风气比较盛行,每年收成的农作物约近一半耗之于煮酒豪饮。打茶的习惯可能是从藏族地区传入的。打茶的竹制茶桶长约60至70公分,口径约10公分,内置...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