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伯族春节风俗 锡伯族什么时候过年
很多人都知道,大部分少数民族的节日跟我们很不一样。比如锡伯族,虽然只有东北或者新疆部分的居民,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独特民俗。比如春节,虽然他们也会过,但是他们的春节习俗跟我们还有很大的区别的。今天就让小编给你们讲讲锡伯族什么时候过节,他们过节风俗又是什么。
同样是过春节,锡伯族也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他们的春节,亦为农历正月初一,可锡伯族称春节为“阿木巴阿聂”(即:大年),灿烂的节日文化颇具特色。
在锡伯族的节日风俗里,过大年前,也要先过小年,而且比较隆重而认真。实际上锡伯族的春节,从小年就正式开始了,节日之风俗十分讲究。所谓小年,就是春节前农历腊月(十二月)二十三日,白天清扫室内外,贴纸花,办年货,张贴春联和门神……忙乎得热火朝天。然后,摆上供品祭祀祖先,有的地方还要到祖先坟上打扫积雪。晚间,最重要的是送灶王爷。当日晚饭后,取下贴在墙上的灶王爷、灶王奶奶画像,把溶化的灶糖抹在他们嘴上。然后,将其与高粱秸做的小马车一起烧化,让他们乘着神马车赶紧抢个好时辰升天。同时,一家人一齐跪下叩头,祖母代表全家祷告:“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每年农历除夕前,家家都要杀猪宰羊,赶做各种年菜、年饼、油炸果子等,供放在灶神爷位前。按照锡伯族习俗,年三十要烙好一个月吃的“发拉哈额分”(发面饼)、炖制一大罐“萨萨罕索吉”和“车勒”(菜肴),因为整个正月是不允许动刀动灶的。除夕晚上,全家一起坐下来动手包饺子,这和汉族习惯差不多。正月初一五更时分,才能饺子下锅,全家吃团圆辞岁饺子,这是一年当中最为热烈而隆重的喜庆时光。
大年初一,各家争先恐后,走家串户,互相拜年。全宗族男子中的晚辈,在早饭前要给自家的祖宗及长辈逐一拜年,饭后还要向家族当中的各位长辈拜年,谓之“迎新春”,这种风俗年复一年、一代一代承传下来。锡伯族的春节,与汉民族的一样热热闹闹,最特别的莫过于农历除夕祭“喜利妈妈”,家家户户都要供奉“喜利妈妈”。
“喜利妈妈”,是保佑锡伯族子孙繁衍和家宅平安的象征女神。大年初一要隆重祭祀,求她保佑全家平安、人财兴旺。“喜利妈妈”是一条两丈多长的红丝绳,上面挂着弓箭、红绿布条、羊髀骨、吊篮、靴鞋、木锨、铜钱等物。一张小弓箭,表示生了一个男孩,期望他继承先辈传统,长大成为能骑善射的英雄;一条彩色布条,表示生了一个女孩,希望她日后精通女红,成为贤妻良母;挂一个小吊篮,象征娶了一个儿媳,盼望她传宗接代早生贵子;在吊篮旁挂小靴小鞋,是说这一代子孙众多,香火鼎盛;挂木锨,记录着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在小弓箭边挂一个铜钱,表示这个男孩成人后会理财,使家道兴隆;挂一个小帽子,就表示这个男孩后来当了大官;挂一块髀骨,则表示新一辈的开始。两个髀骨之间的小弓箭、彩布条和吊篮数目,就是同一辈男子、女子和儿媳的数目。
“喜利妈妈”是锡伯族家族繁衍的记录,也是家祖崇拜的神圣之象。“喜利”,在锡伯语中是蚕丝的意思,而“妈妈”则是人类繁衍生息的主角。把家族历史的记录和供奉祭祀的主体称为“喜利妈妈”,表明了锡伯人对子孙延嗣的美好祝愿。
初二,家家户户一定要吃长寿面,祝愿平安健康,是一年中最为主要的方面。而此时,男人们已经拜完年,之后妇女也要先给本宗族的长辈一个个拜年,过大年的一系列活动由此全面而热烈地展开,具有浓郁神秘的民族特色。
然后,媳妇开始外出拜年,第一家就是自己的娘家,丈夫一定要伴随着一起去,而且要拿着上好礼物。但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必须在太阳落山之前赶回来。大年初五,这一天也必须要吃一顿饺子,叫“捏破五”,意思是把人与人之间的“隔膈”,都能捏合在一起,祝福大家在新的一年里,一切圆圆满满、顺顺利利,运气更好,日子过得愈加红火。
春节期间,年轻人在一起举行各种文体、游艺活动。正月十六,是锡伯族的抹黑节。一大早,年轻人就准备好随身带着锅底灰搅油做成的黑灰,对长辈和老人先问好,然后走到长辈面前跪下,以示尊重;跪下来之后,把准备好的黑灰轻轻往对方脸上抹一点,相视而笑。家中的其他年轻人,不论男女,争先恐后相互涂抹,没有例外。后来,抹黑节现在主要已经成为青少年之间的一种喜庆娱乐活动。实际上,正月十五晚上,十二点过后,抹黑节就开始了。淘气的小孩往往趁同伴不注意把对方的脸抹黑。第二天被抹的小孩如果不照镜子就跑出去,会莫名其妙地被所有的人笑话,人们有时候还会用黑灰在脸上画出各种千奇百怪的图案,颇有锡伯民族文化的色彩。
锡伯族春节,正式结束是农历二月初二。这一天,锡伯人收起“喜利妈妈”,吃完猪头肉,收回过节的心绪,宣告锡伯族的春节已经过完,就要开始备耕生产了。
看完了上面的讲解,相信大家对锡伯族这个民族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虽然跟我们汉族一样,他们也会过春节,但是很明显大家的春节习俗还是不一样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