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壮族乐器 壮族人是怎样用"天琴"表演的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58
转发:0
评论:0
用天琴伴奏歌唱(山歌或叙事歌)的表演形式,又称“唱天”。伴奏时换把较少,常以右手食指弹拨双弦,左手只按一弦,从而产生合音效果。由一人独唱、一人伴奏或一人自弹自唱的称作“独天”,两人以上弹琴对唱的称作“对天”,伴歌中,歌声和琴声的节奏、节拍、速度等均不相同,千变万化,但又结合融洽。过去的民间艺人还在脚尖挂上一串小铜铃,合着乐曲的节拍抖响,使“唱天”更富有地方特色。龙州清室文官黄敬椿有诗云:“口出蛮音莺弄响,足摇铃子手挥弦。”真实地描绘了演奏者唱、弦、铃三者兼顾的生动表演姿态。较著名的唱天曲目有:《开场曲》、《唱牛》、《四季》、《好年景》等。“跳天”是天琴演奏者边弹琴、边唱歌、边跳舞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形式。这种形式多为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常在节日、庆丰收或婚娶喜庆等场合进行,人数众多,场面浩大,个个情绪激动,人人欢畅快乐。在龙州一带,天琴还用于纪念民族英烈的活动中,这里很多地方都为东汉忠烈马援...

  用天琴伴奏歌唱(山歌或叙事歌)的表演形式,又称“唱天”。伴奏时换把较少,常以右手食指弹拨双弦,左手只按一弦,从而产生合音效果。由一人独唱、一人伴奏或一人自弹自唱的称作“独天”,两人以上弹琴对唱的称作“对天”,伴歌中,歌声和琴声的节奏、节拍、速度等均不相同,千变万化,但又结合融洽。过去的民间艺人还在脚尖挂上一串小铜铃,合着乐曲的节拍抖响,使“唱天”更富有地方特色。龙州清室文官黄敬椿有诗云:“口出蛮音莺弄响,足摇铃子手挥弦。”真实地描绘了演奏者唱、弦、铃三者兼顾的生动表演姿态。较著名的唱天曲目有:《开场曲》、《唱牛》、《四季》、《好年景》等。

  “跳天”是天琴演奏者边弹琴、边唱歌、边跳舞的综合性表演艺术形式。这种形式多为群众性的娱乐活动,常在节日、庆丰收或婚娶喜庆等场合进行,人数众多,场面浩大,个个情绪激动,人人欢畅快乐。

  在龙州一带,天琴还用于纪念民族英烈的活动中,这里很多地方都为东汉忠烈马援等民族英雄建有祠庙,每年有固定纪念日。届时,人们自发地穿着以红色为主的服饰,向英灵敬献各种供品,表达缅怀之情。人们有的手持乐器演奏,有的歌舞翩翩,天琴则是乐队中唯一的主奏乐器。

  每年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歌节,偏人也要隆重地欢度自己这个传统的“阿宝节”,在防城各族自治县垌中乡板典村组织的盛大的阿宝活动中,不仅偏人兴高采烈地参加,这里还有二国、三省、四县(即中国广东、广西的防城、上思、宁明县、越南广宁省平察县)的数千人前来助兴。

    “阿宝节”里最幸福的是男女青年,他们在对歌中寻觅情人,首先用歌声互问名姓、身世,并向对方问候、祝贺,进而相互考察才能,表达爱慕之情,两人分别时也要用歌声勉励、相送。当对歌达到高潮时,青年男女便拿起天琴边弹、边唱、边舞,尽情欢乐。天琴既是歌唱的伴奏乐器,又是舞蹈的道具。这种活动有时要持续几天几夜。节日中播下的爱情种子,日后将会开放出朵朵幸福之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壮族乐器壮族乐器“天琴”外形简介
形制独特,天琴的外形、构造和用料均独具特色,琴筒与板胡相似,琴头正窄侧宽,琴杆既细又长。尤为特殊之处,是琴头、琴杆用三节木料相接而成,未用一个钉,未涂一点胶。这种乐器在我国是独一无二的,到目前为止尚未发现哪个民族、哪个地区有与之相同的乐器,真可谓是乐器史一个奇迹。天琴由琴筒、琴头、琴杆、弦轴、琴马和琴弦等部分组成(图),琴身全长95厘米~115厘米。琴筒为扁圆锥形,筒腔用葫芦壳或天麻竹制作,筒长8厘米~8.5厘米,中间部位最大直径14厘米,筒前口直径12厘米(约为筒腔最大周长的1/4),筒后口直径3厘米(为前口直径的1/4),这种制作规范世代相传,故尺寸大都一致。筒腔上下开有插入琴杆的方孔,筒前口蒙以桐木、松木、杉木等松轻而富有弹性的薄木板或笋壳为面,龙州多用当地的围塘木制作,板厚0.2厘米~0.5厘米,筒后口有音窗或敞口。琴头和琴杆使用当地出产的铁力木或火果木等质地坚硬、结构致密的木料制...
· 壮族乐器壮族乐器“天琴”有何美丽传说
传说在很早以前,在十万大山南麓的壮族偏人山寨里,有一对非常要好的青年人,男的叫农端,女的叫农亚,两人经常结伴上山砍柴。有一天,两人在一个岩洞口听到洞中传来悦耳的“叮咚”之声,循声而入看见一个水潭,上面岩壁中渗出许多小水珠正向潭中滴落。他俩听着这美妙动人的乐音,顿觉心旷神怡、耳聪目明。他俩想把这神奇的声音带回山寨去,让乡亲们一起来分享。农亚想了想说道:“我们何不做一个也能发出这种声音的东西呢?”于是二人在山中找来一个葫芦壳、一根木杆,将木杆插进葫芦里,绷上野藤的细丝条,果然弹出了“鼎叮”之声,恰似“叮咚”的山泉之音。山寨里的人们听了无不拍手称赞,一位长者还以发音把它叫作“鼎叮”。乡亲们照样学做起来,鼎叮很快盛行全寨。琴声传到天上,玉皇大帝派天使下凡将农端、农亚召去,后来他俩在天上成了歌仙,终日给玉皇大帝弹琴唱歌,难得下凡。为消除乡亲们的思念,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趁天门开启之时,他俩便赶回凡间...
· 壮族乐器壮族传统乐器"三弦"简介
壮族三弦,是壮族弹拨弦鸣乐器。形制与汉族、拉祜族小三弦相仿,音色脆亮,主要用于壮族八音合奏或为壮剧及说唱伴奏,深受壮族人民喜爱。流行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隆林、西林、田林、乐业、凌云、百色、田阳、田东、德保、靖西等桂西和桂南各地。结构组成结构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马和琴弦等部分组成,琴身全长80厘米~85厘米。共鸣箱扁平,呈长方形,四角椭圆,与侗族中琵琶相像。琴箱长18厘米~20厘米、宽14厘米~16厘米、厚5厘米~6厘米,琴框和底板系在一整块铁力木、红椿木或青杠木等坚硬木料上挖凿出琴的腹腔后而成,它们的厚度均为1厘米~1.5厘米,琴框上、下开有插入琴杆的方孔,在琴框之上蒙以老蛇皮为面,应选用青花大鳞之蛇,皮面不应有伤疤、孔洞或秃鳞现象。琴头和琴杆共同使用一根较硬的木料制成,多用红椿木、杏木、茶木或楠木制作,其尺寸与琴身全长相同。琴头长14厘米~16厘米,上部呈扁铲形,顶端向后稍弯曲,...
· 壮族乐器壮族乐器“马骨胡”有何来历
关于马骨胡的来历,在广西的壮乡山寨流传着这样一个动人的故事:很早以前,这里住着一位聪颖俊俏的姑娘阿冉和一位勤劳勇敢的青年阿列,他们从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非常相爱。阿列是个弹不虚发的好猎手,常常拉起土胡向阿冉倾述衷肠,阿冉则用嘹亮的山歌表达自己的一片钟情。阿冉家有一匹浑身枣红、四蹄雪白的骏马“四蹄雪”,长得高大肥壮,毛色油光发亮,走如行船跑如飞,远近闻名。一天,土司要用“重金”买下“四蹄雪”,当他看见貌似仙女的阿冉后,垂涎千尺,连人也要霸占,便下令连人带马一同抢回山寨。土司强迫婚嫁,阿冉宁死不从而被关进后院的黑屋里。土司得意忘形,乘兴试马时,却被摔得头破血流,他恼羞成怒,一气之下差人杀了“四蹄雪”,又把马皮剥下、马骨剔出丢在阿冉面前,威逼说如不与他成婚,也要像马一样扒皮、剔骨。阿冉看见心爱的“四蹄雪”惨遭不幸悲愤万分,她拔下一些长马尾,收拾起一条马的大腿骨,请在土司家当长工的穷苦人捎给了阿...
· 壮族文化壮族人们怎样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交流
壮语在壮族聚居的乡村地区和部分城镇仍普遍使用,但壮文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没有普及;现在散居于部分县城和城市的部分壮族人改以汉语为日常语文,不过城镇壮族在壮族总人口当中比例不大,总体上以壮语为母语的壮族人仍然占壮族人口的九成以上。同时,越来越多的壮族年轻人学会了熟练使用汉语文,成为壮汉双语人口。人民币上印有用壮语文字书写的银行名称和面额。方块壮文一千多年前,壮族人民就利用汉字的偏旁、部首和发音、语义,创造了方块壮字(土俗字),民间使用的土俗字据《古壮字字典》(苏永勤等编)统计大约为4800个,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载:“边远俗陋,牒诉券的,专用土俗书,桂林诸郡皆然。”但由于各地的字形不一,没有形成统一的规范,笔划过繁,书写不易,使用起来很不方便,没有为行政公文和正规教育所采用(当然这也和壮族没有建立起统一的政权国家有关)。方块壮文至今仍然在壮族地区的民间流行。民间艺术家用它来记录、编写、整理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