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壮族“火猫舞”有着怎样的历史来历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43
转发:0
评论:0
壮族“火猫舞”有着怎样的历史来历,壮族的历史悠久,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祭祀与节日文化活动。由于生活地域和早期

  壮族的历史悠久,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民族祭祀与节日文化活动。由于生活地域和早期铁质农耕技术和器具传入的影响,壮族以捕鱼为生的早期生活方式很快地转入了以稻作为主的农耕生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化,使壮族所崇拜的神灵也相应地发生了改变。为了获得稻谷的丰产,在那听天由命的日子里,人们最为渴求的就是适时充分的雨水。因此,壮族人民从立春伊始,就有祈求青蛙神保佑壮家来年风调雨顺、人畜两旺,为期长达近一周、内容丰富、仪式繁缛的“青蛙节”;时至插秧之后若逢天旱,那就要全寨出动对雷神的儿子 — 天公少爷 — 青蛙神举行极为虔诚的崇拜和祭祀活动,以期雨水的降临。届时,人们在以歌舞祀神的同时,将敲响鼓面上铸有铜质立体青蛙塑像,音色洪亮而厚重的铜鼓,来象征青蛙神代民请求父神鸣雷降雨。

  经过壮家的辛勤耕耘,肥硕的稻穗随风摇动,无边的稻田满目金黄、丰收在望时,人们一面将兴高采烈地做着收割的准备,一方面已开始准备收获后感谢神灵赐予丰收和祈求稻谷粒粒归仓等方面的祭祀仪式。

  稻子收割后的颗粒归仓、稻谷不发生霉烂和不被可恶的老鼠偷吃,是农家丰收后最担心的事情。猫是老鼠的天敌,为了保证粮仓中的稻谷安然无恙,集聚在广西梧州地区的壮家便要举行独特的祭祀仪式《火猫舞》,来求助猫神为人们消灭鼠类、捍卫丰收果实。

  届时,扮演众“猫咪”的20来个青年男女,身着颜色鲜艳、饰有层层流苏似花猫毛皮的衣裙,头戴用稻草扎成的头箍和延长下来、垂于身后,形如猫尾的长稻草辫子,并在“从头到尾”的稻草辫子上,插上根根“燃香”,每人的前额上方再缚上一张事先绘制好的面具“大猫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壮族舞蹈壮族人是怎样跳火猫舞的
在众猫咪队伍前方,由一位头插银钗、身披花团锦簇、下坠流苏绣花披肩的女子率队、后随两名手提书写祈求吉祥语句六角宫灯的妙龄少女和三名吹羊角喇叭的男子共同组成祭祀行列前导,在一旁锣鼓乐队轻快、富有节奏感的敲击和曲调悠扬的号角声中,沉浸在香烟缥缈中的众猫咪在仙女般的前导女子带领下,款款步入表演场地。猫咪们开始表演了,它们在不断变换着各种队形的过程中,模拟猫咪行走跳跃、扑捉活食、伸腰耸背、舔毛搔痒、相互嬉戏等多种姿态,真令人有犹如进入“猫王国”之感。接下来,众猫咪又模仿着人类祭祀神灵之态,在背后插满燃香的点点豆光和烟雾缭绕下,双手抱拳频频作揖祭拜,请求天界的大猫神下凡,为民根除鼠害。在众猫咪围成圆圈翩跹起舞以娱乐猫神之际,一只由两人装扮,前者双手举黑白花纹“猫头”、后者扮“猫身”、“猫尾”身披纯黑色“猫皮”的肥硕大猫登场了。它忽而闲庭信步地观察着四方,忽而攀枝上树爬上竖立在圆圈中的一根高秆,向远方瞭...
· 壮族节日壮族特有的牛魂节有着怎样的历史来历
牛魂节又称牛生日、牛王节、脱轭节,是壮、侗、仫佬、仡佬等民族祭祀牛神的传统节日。壮族牛魂节又称脱轭节,在农历四月初八,流行在桂北龙胜一带壮族山村。壮族人敬牛、爱牛的传统,在每年过牛魂节时更是表露无遗。这一天,农家会给牛放假一天,各家各户把牛栏修整一新,给牛洗刷身体;牛沐浴时,还要敲鼓助兴。村老们对全村的牛评头品足,并告诫各家要爱护耕牛。家家蒸制五色糯饭,用枇杷叶包裹喂牛。有的地方还在堂屋摆上酒肉瓜果供品,由家长牵一头老牛绕着供品行走,边走边唱,以赞颂和酬谢牛的功德。这一天,各家各户先把牛喂饱,然后全家人才吃节饭。70年代以来,牛王节中的敬牛神色彩已渐淡薄,但敬牛护牛之风犹存。牛魂节一到,人放犁,牛脱轭,主人家要用新自酿制的甜酒和用植物汁液染成的五色糯米饭来喂牛。这一天,要清扫牛栏,给牛洗刷身体;牛沐浴时,还要敲鼓助兴。当然罗,这一天是绝对不能打牛的,如果打了牛,就会把牛魂惊跑,对农事大为不...
· 壮族文化历史悠久的壮族铜鼓舞有着怎样的故事
据云南马关县壮族民间传说,远古时代洪水泛滥,群妖作怪,搞得民不聊生,后来有一种两侧生翼,能转会飞的铜鼓,将妖怪一一,老百姓才得安宁。从此以后人们就将铜鼓视为镇妖的圣物,渐渐操起铜鼓跳舞,以感谢铜鼓的救世之恩。由于铜鼓长期带着浓厚的神秘色彩,铜鼓舞也就被赋予预卜吉凶,祈祷幸福的寓意。久而久之,铜鼓舞就被广泛用于婚丧节庆及自娱的场合,你学我传,世代不衰。铜鼓舞特点动作按其形式有六七种。每种动作各有不同的舞步和节拍,风格不尽相同。铜鼓舞中的集体舞以一种固定的男女青年围成圆圈队形。其队形还有半圆形、一字形、纵形、交叉对跳、四方形等。舞步矫健有力,舞姿粗犷灵活,动作幅度大,情绪饱满。跳至高潮时鼓手还常常伴以欢快的喊和激动的呼叫,波澜起伏的情绪和动人的场面,充分体现了苗族人民豪放、朴实的民族性格,抒发了他们纯洁快乐的思想感情。敲法敲奏铜鼓的方法多种多样,鼓声铿锵而有节拍。皮鼓一面,摆在铜鼓中间。当铜鼓...
· 瑶族历史白裤瑶有着怎样的来历
白裤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自称“布诺”,因男子穿齐膝白裤,故他称为“白裤瑶”,主要聚居在广西西北的南丹县八圩、里湖瑶族乡和贵州省荔波县朝阳区瑶山乡一带,总人口约3万。憨厚、朴实、勤劳、勇敢的白裤瑶山民,在长期求生存的实践中发展成为一个闻名遐迩的山地民族,以其独特的婚俗、葬礼、服饰等各种浓郁的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风情,倍受世人关注。白裤瑶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他们至今仍保留着很多古老的习俗。白裤瑶民大多居住在偏远的大石山区里,生存环境非常恶劣。在与自然环境搏斗的艰难生活中,白裤瑶民族创造了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其中铜鼓舞最具有代表性。据统计,在近三万人的白裤瑶人口中,就保存有三百多面铜鼓。铜鼓在战争年代作为战鼓使用。铜鼓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如今的和平年代,一般在每年秋后的农闲时节为五谷丰登或重要节日、逢老人过世时敲打。白裤瑶自从有了铜鼓以后,就把它看成是本民族的象征,人气兴旺的寄托。铜鼓舞不...
· 壮族舞蹈壮族的纸马舞是怎样跳的
纸马舞又名跳纸马,是流传于文山、马关、砚山等地的壮族祭招性丧葬舞蹈。在文山县,又主要流行于攀枝花下寨、水车寨、新平坝、高末一带的壮族土支系居住区。纸马是用竹篾扎成马的形状,再以纸裱糊绘制而成。纸马有头有眼有耳有嘴有身有尾却无脚。舞前,舞者从纸马的腹部空心处钻入,把纸马套在腰间,双手提着纸马的腰作舞。参加舞蹈者,多为8名成年妇女。其中,舞纸马者两人,舞大刀者两人,舞小刀、舞鬼面具、舞手巾、舞狮子者各一人。舞时,以单脚起跳,双脚落地为基本动作。每当左脚起跳时,右脚向左前方侧跨步,右脚起跳时,左脚向右前方侧跨步。跳到第三拍子时,跨步的掌还要在地上点两下。在绕场跳动时,戴鬼面具的舞者应与前后的舞者互相照应,起跳的左右脚和步伐都必须一致。舞蹈中,马对马,狮子对手巾,鬼面对小刀、大刀对大刀,作互相拼斗动作。舞纸马者,还要依从步法、节奏、有节拍地左右摇动马头,让两“马”作互相咬、踢、厮斗。舞场上马铃叮当...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