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壮族宗教 壮族宗教信仰简介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00
转发:0
评论:0
壮族宗教壮族宗教信仰简介,壮族的宗教多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唐、宋以后,佛教、道教先后传入,建立了寺庙

  壮族的宗教多为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唐、宋以后,佛教、道教先后传入,建立了寺庙。1858年以后,天主教传入,1862年基督教教传入,但都未传开。各家都有神龛,敬奉祖先。近现代以来,部分壮族地区又有天主教和新教的传入。

  壮族本民族宗教则以摩教(MOZ)(壮族巫教)主要的信仰,摩教(MOZ)带有浓重的佛、道二教,特别是道教相融合为其特点。 此外,神灵崇拜 民间崇拜的神灵多而杂,有自然神、社会神、守护神等等,崇拜仪式也随诸神的功能而不同。

  布洛陀是壮族先民口头文学中的神话人物,是创世神、始祖神和道德神,其功绩主要是开创天地、创造万物、安排秩序、制定伦理等。"布洛陀"是壮语的译音,布洛陀的"布"是很有威望的老人的尊称,"洛"是知道、知晓的意思,"陀"是很多、很会创造的意思,"布洛陀"就是指"山里的头人"、"山里的老人"或 "无事不知晓的老人"等意思。 布洛陀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一。

  《布洛陀经诗》是摩教(MOZ)(壮族巫教)的经文,它唱诵壮族祖神布洛陀创造天地万物,规范人间伦理道德,启迪人们祈祷还愿消灾祛邪,追求幸福生活。这部经诗贯穿着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的原始宗教意识。《布洛陀经诗》各篇都可以独立成篇。因其相当多的内容是创造天地万物的,可以说是壮族的创世史诗;因其唱词是民歌,又是在祭祀时喃唱的,故又可以说是壮族宗教文学。

  《布洛陀》以诗的语言和形式,生动描述了布洛陀造天、造地、造太阳、造日月星辰、造火、造谷米、造牛等的"造化"过程,告诉人们天地日月的形成、人类的起源、各种农作物和牲畜的来历,以及远古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等。这部史诗满腔热情地歌颂了壮族祖先布洛陀这个半神半人的祖先创造人类自然的伟大功绩,全诗长达万行,自古以来以口头方式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右江、红水河流域和云南文山一带传承。

  大约从明代起,在口头传唱的同时,《布洛陀》也以古壮字书写的形式保存下来,其中有一部分变成壮族民间麽教的经文。《布洛陀经诗》原手抄本全部是用古壮字书写,诗是壮族民歌五言体、押韵。在内容上,融壮族的神话、宗教、伦理、民俗为一体,思想深奥、字义艰涩;在形式上,由于千百年来的传唱加工,语言精炼工整,有韵律,朗朗上口,其中保留了好多古壮语、宗教语,为当今所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壮族宗教佛教是怎样传进壮族的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后,由于历代统治者较重视甚至加以倡导,很快扎下了根基,寺院佛塔遍及全国。佛教传入广西,至少可以溯至东晋。据《南朝梁会要》载:“咸安元年(371年),交州人董宗之采珠没水底,得佛光焰,台以施于像”。咸安是东晋简文帝司马昱的年号,“佛光焰”可能是一种金黄色矿物质或水生贝壳之类,将之碾成粉末施于佛像,即能发光,佛教称之为佛光。这里说的台即是建在寺内的佛台。当时的交州治在广信(今梧州市)。可见东晋时梧州已建寺座佛。佛教传入广西后,晋到南朝时期,影响不很大,真正扩大影响的是唐一代,其中心地区在桂林市。目前桂林西山区的蒋家岭、千山、龙头峰、观音峰、骝马山一带,尚存唐代摩崖遗像十余龛两百多尊。这些造像均有确切年号,分别为唐上元三年(676年)、调露元年(679年)、景龙三年(709年)等,属中唐以前制作。其次是全州、临桂、灵川和柳州等地。宋、元、明时代,影响扩散到桂南、桂西一带。宋...
· 壮族节日壮族“宴宾节”习俗简介
进入秋冬时节,要是你走在广西来宾市兴宾区大里乡的乡间小路上,说不定在路上就会被附近村子里的人拉到家里去做客,当你这个“来历不明”的客人酒足饭饱后要告辞时,热情好客的主人还会给你包上一包油炸的糯米馍或几个棕子,并嘱咐你说:“认得家了以后,可要常来常往啊!”如果你遇上了这样的奇事,那主人肯定是壮族人,因为这里的壮族人有一种独特的习俗:每年都有一个专门用于招待亲友宾客的节日,但各村过这个节日的日期又各不相同。每年过这一个节,谁家来的客人越多,谁家就越体面;而要是谁家来的客人少了,就会被人视为是人缘差,很没面子。因而,过这个节,家家户户不但遍邀亲友,就连在路上遇到的陌生人也要拉到家里来好好款待,甚至有的人家在这一天中,还要专门到村边的路上去等着拉过往行人来吃饭。当地壮族人招待亲友宾客的这个节日,据说是为了答谢各方亲友宾客对自己的关爱,因为人在世上总少不了别人的帮助,而且也总会得到各方亲友以及许多相...
· 壮族饮食壮族日常饮食简介
多数地区的壮族习惯于日食三餐,有少数地区的壮族也吃四餐,即在中、晚餐之间加一小餐。早、中餐比较简单,一般吃稀饭,晚餐为正餐,多吃干饭,菜肴也较为丰富。大米、玉米是壮族地区盛产的粮食,自然成为他们的主食。制作方法多种多样,比如大米有籼米、粳米、糯米等品种。平时用于做饭、煮粥,也常蒸成米粉(类似面条,有汤食、炒食之分)食用,味道鲜美可口。粳米、糯米还可泡成甜米酒即醪糟(方法与汉族同)。营养丰富,在冬天常吃,能起御寒滋补作用。糯米常用做糍粑、粽子、五色糯米饭等,是壮族节庆的必备食品。玉米也有机玉米与糯玉米之别,机玉米用于熬粥,有时也煎成玉米饼。玉米粥乃山里壮族人最常吃的。有些地方还有吃南瓜粥的习惯,即先将瓜熬烂,加玉米面煮熟即可。糯玉米磨成面后,可做糯玉米粑,或捏成鸡蛋大小的面团(内可包有糖、芝麻、花生等馅料),再用水煮熟,与其清汤同吃,相当于汉族元宵、色味俱美。甜食是壮族食俗中的又一特色。糍粑...
· 壮族音乐壮族马山民歌特点简介
马山民歌曲调优美、丰富多彩。全县民歌可分为东部民歌和西部民歌。东部山歌旋律奔放、粗犷,歌调有蛮欢、三顿欢、卜列欢、呼吁欢、了麻欢、大环欢、加方欢、杨圩欢、白山欢等;西部山歌或平稳流畅,或高亢奋进,主要歌调有雪欢、嘹欢、高调欢、排欢、思恩罗欢等。其中三声部民歌被称为民歌宝库中的瑰宝。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流传于马山东部地区的古零镇、加方乡、古寨乡一带及上林邻近地区,群众叫做“欢哈”。其中常唱的有蛮欢、卜列欢、加方欢、结欢等,其旋律优美,声部间相互协调,音色柔和,风格统一;其结构完整,一声部和二声部具有独立音调,三声部起到陪衬和声作用。歌词一般是五言四字句和五三五言六句式。严格要求腰脚韵。据学者推断马山三声部民歌最早出现在唐宋,流行于明清时期。1981年,发现公布后,音乐界震动很大,受到音乐专家的高度评价。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多次在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节比赛获金奖,2003年马山壮族三声部民歌两首歌曲在...
· 瑶族宗教瑶族宗教信仰简介
广西瑶族文书《圣经喃词》中列举了一百多位神明。受不同历史时期道教影响,瑶族的宗教分为道公和师公两个系统,道公、师公尊奉的道教神只有所不同。道公尊奉“三清”为最高神。在瑶族道公经典《度戒科》中记载了道教诸神,有三清、玉皇上帝、三元真君、四帅、城隍、土地、诸天星君几十位,囊括天界、地界、水府各路神仙。师公则尊奉“三元”为最高神。在瑶族师公经书《鬼脚科》中,记载了山子瑶崇奉百余位神灵,其中既有道教的神仙,也有本民族的土俗神。瑶族师公举行法事活动,首先要设道坛请道教的三清及众神仙。在师公的度戒仪式中,师公及其助手、度戒弟子、领路童子戴三元面具,他们自称为“三元门下弟子”。瑶族师公举行挂灯、度戒、打斋、做盘王等大型仪式时,会在坛场布置十八神像,供请神、谢神、还愿、祭神使用。瑶族师公面具用于做洪门、度戒、续魂、打醮、还花等仪式。瑶族做三天三夜的洪门祭典,供奉的神只多达500多位。瑶族师公尊梅山法祖大圣...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