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汉族建筑 老北京的四合院有何讲究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63
转发:0
评论:0
汉族建筑老北京的四合院有何讲究,四合院在中国的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最为常见,但以北京四合院最为有名,四合院也因

  四合院在中国的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最为常见,但以北京四合院最为有名,四合院也因此成为北京一个最知名的名片。那一个个精美繁复的匾额,游廊、屏风、漏窗、大花木门,无不透着木头亲切的人情味与人间烟火气息。

  北京城的有些格局至今保持了元大都时期的传统,比如一些街道和建筑式样,四合院则是其最重要的遗留。四合院积淀了几百年来深厚的北京文化,从空中俯瞰北京城,那一片灰瓦的房屋围着一个四方的院子的所在几乎都是四合院,四合院和胡同长在一起,成为北京传统文化和民俗的代表,也可以视为北京文化一个不变的底色。

  北京作为中国最近几百年来最重要的都城,四合院伴随着元代正式建都而出现,前后总有几百年的时光,它总在侧耳细听着从王朝的最中央传来的各种消息,它总是有条件最先靠近某种时尚和大事,对外地来说,它有资格贩卖一切,这种资格当然也包含了提供一切榜样。所以,它虽然只是居住建筑,但却从一开始就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华传统文化特别是礼仪的载体。

  它当然也同时负载着宗法制度,四合院的“四”字,意指东南西北四面;“合”是合围一处。也就是说,四合院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围墙圈成的一个院子。

  根据建筑面积的大小以及方位、空间组合的不同,四合院又有大四合院、小四合院、三合院之分。许多王府和寺庙也是按照四合院的布局设计和建造的。四合院通常由正房、东西厢房和倒座房从四面将庭院围在中间,一大家子人在其中生活,却又严格遵照着传统,长幼有序,内外有别,各各都有自己比较隐密的庭院空间。

  四合院渐渐成为了北方主要的民居形式。由于大的气候、建筑材料、文化传统以及向中央看齐的传统心态,这些四合院的形制基本一样,所不同只是各地的地方特色。如山西风格的乔家大四合院,黄土高原窑洞围合而成的院落,东北大院等。

  四合院因为取意合围,所以,其封闭性和不对外人亲近就固定为它的天性。一般大门正对面有一照壁,挡住外来的视线,它基本上没有向外开的窗户。所以,关上大门成一统,那里边就是一个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小社会,过着小日子,与世无争地看花开花落。在一种有秩序的礼仪中,人似乎像是生长在木头包围之中的一件家具,有的人往一张雕花套漆的桌子旁一坐就是一天,面他们身下的太师椅可能是上几代的传家遗物了。

  四合院是以一个家族的封闭形式跟社会发生交换的,又因为中国人内向的性格,诸如稳健、持重、忍耐、勤劳、安于现状,注重私德,自尊等等,其实并没有多少真正的公共生活空间,这种没有多少对外交往的固定生活,只有使劲退回到自己的小天地,在一家一族中去回旋,这也是千年的农耕文化决定了的基本生活形制,也因此繁衍出一套完备而等级森严的宗法制度。

  林语堂说,中国人对公众生活、公共事务的冷漠与畏避,实际是高压统治下的一种犬儒状态。没有公共生活,所以对自身以外的一切不感兴趣,所以要“各人自扫门前雪”,所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已是被规定的前定。

    所以人与人之间要过分地注重礼节和人情,因为没有人格独立和个体的自尊,人们之间很难有真正的心的交流,所以人情和礼才是最简单的“交换”原则,因为很不容易建立,所以人人都很看重,并把它作为对人群分类为远近亲疏的标准,慢慢的这就成了一个集群的性格特征。举例来说,对于中国人而言,一个问题即使在逻辑上是成立的,但还必须同时衡之以人情。

    人情就是最大的礼,不了解这一点,就没法了解中国人重感情讲义气的偏执,也就没法理解他们的传统性格与现代契约社会规则种种不相适应的地方。一般来说,中国人宁愿采取反乎道理的任何行为,却不能容许任何不近人情的行为。这种情理的精神与普通感性的信仰在中国人的理想上树立了最重要的态度,其结果就是导向了著名的“中庸之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汉族建筑老北京的四合院什么样
中国北方的住宅以北京的四合院最具有代表性。四合院作为北京的传统民居,在元代(公元1271–1368年)就已出现了。不过现存的四合院大多数是清代(公元1644–1911年)到20世纪30年代所建的。四合院的“四”字,表示的是东南西北四面;“合”是围在一起的意思。也就是说,四合院是由四面的房屋或围墙圈成的。里面的建筑布局,在封建宗法礼教的支配下,按着南北中轴线对称地布置房屋和院落。四合院是个统称,由于建筑面积的大小以及方位的不同,从空间组合来讲有大四合院、小四合院、三合院之分。四合院中除大门与外界向通之外,一般都不对外开窗户,即使开窗户也只有南房为了采光,在南墙上离地很高的地方开小窗。因此,只要关上大门,四合院内便形成一个封闭式的小环境。住在四合院里的人不常与周围的邻居来往。在小院里,一家人过着日子,与世无争。可以说,四合院是在历史的洪流中,在动荡的社会风云里,北京人所寻觅到的一个安详恬静的安...
· 老北京城市建筑的基本元素四合院
四合院是老北京城市建筑的基本元素,《日下旧闻考》中引元人诗云:“云开闾阖三千丈,雾暗楼台百万家。”这“百万家”的住宅,便是如今所说的北京四合院。四合院建筑的布局,是以南北纵轴对称布置和封闭独立的院落为基本特征的。由四面房屋固合起一个庭院,成为院落的基本单元,称为一进四合院,两个院落即为两进四合院,三个院落为三进四合院,依此类推。北京正规四合院一般以东西方向的胡同而坐北朝南,基本形制是分居四面的北房(正房)、南房(倒座房)和东、西厢房,四周再围以高墙形成四合,开一个门。大门辟于宅院东南角“巽”位。房间总数一般是北房3正2耳5间,东、西房各3间,南屋不算大门4间,连大门洞、垂花门共17间。如以每间11-12平方米计算,全部面积约200平方米。典型的坐北朝南的二进院,宅门建在整个院落东南角上,走过两边立着门礅的宅门,迎面是一堵影壁墙,影壁墙前向西为前院,前院南侧为倒座房,旧时用作客房、书塾、杂用...
· 汉族建筑汉族宫殿建筑有何特点
宫殿建筑为汉族建筑之精华。北京紫禁城(故宫)为明代修建,清承明制,有所增益。故宫建筑群中,体现了汉式宫殿建筑的以下特点:(1)故宫建筑取坐北朝南的方向,施工前,立华表以确定方位。表是直立的标竿,取长短相等的两表,观测早晚其日影长度相等的两点,将其连成一线,即为正东正西方向。一般建筑立木为表,工匠即依照所指方向开沟奠基。天安门之前,立雕饰石柱为华表,指示整座紫禁城的建筑方向,并与主体建筑风格协调,成为一种装饰。(2)平面布局以大殿(太和殿)为主体,取左右对称的法式排列诸殿堂、楼阁、台榭、廊庑、亭轩、门阙等建筑。(3)殿堂建筑以木构架支撑,都柱底下有石柱础,砖修墙体北、西、东三面维护,座北朝南,上盖金黄色琉璃瓦屋顶。(4)屋顶正脊两端的正脊吻及垂脊吻上有大型陶质兽头装饰,戗脊上饰有若干陶质蹲兽,歇山式屋顶(中和殿)有宝顶。(5)斗拱檐桁额枋表面刻画不同的图案和花纹,有动物纹样如龙凤狮虎鸟兽虫鱼...
· 古代祠堂的建筑格局,都有何讲究?
祠堂又称宗祠、祠室、家庙,是宗族组织祭祀祖先或先贤并进行相关公共活动的场所。它也是一个家族精神的载体,是家族文化传承的体现,使族人具有更深切的归属感。古代祠堂的历史发展“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祠堂初始基本功能是祭祀祖先,通过对祖先的祭祀,以同姓血亲关系的延续为纽带,把全体家族成员联系起来,起着维系、团结家族的作用,形成宗族内部的凝聚力和亲和力。从宋朝开始,族居之风日盛,大大小小的村落成为中国传统社会宗族繁衍的重要载体。明朝初期,由于人口不多,宗族一般都是先置祠于宅中祭祀祖先。随着族丁的繁衍,便开始专门建起宗祠乃至支祠。明嘉靖十五年,朝廷允许民间联宗立庙。从此,江淮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先后兴起建立祠堂的热潮。到了清代,统治者更是提倡庶民兴建宗祠家塾,民间建祠之风这才大盛起来,那些望族以兴修祠堂为荣耀。这一时期的家塾祠堂庙宇,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其中有的将家庙和家塾、宗祠与书院融为一体...
· 汉族建筑汉族宫殿的屋顶有何特色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组合形式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探索并产生了一些严格的规矩,对应用上的等级差别、做工用料等都有明确规定。这种定型化的建筑方法对汇集工匠经验、加快施工进度、节省建筑成本固然有显著作用,但后继者为着“遵制法祖”,又不可避免地妨碍了创新与重新想象,尽管如此,它所呈现出来的味道还是让人惊叹不已,它在美学上有一个专门的词,叫反宇飞檐,因为屋顶之下要装的是“人”,两翼下垂的实际和感觉重量就不得不考虑,那种过于实沉的观感一定会让住在里边的人心里感到压抑沉重,所以,必须要从外形上有所导引和缓冲,因此,就在“人”字收尾的地方轻轻地向外飞出一撇—檐角顿时就反翘起来,因为它的“飞”,这个美丽的大屋顶还自动地跟墙面发生了视觉和实用上的联系,有了它,建筑就基本上完成了和“上天”的联系,剩下的就是努力做好向下和大地的关联。一个屋顶上几乎找不到一条直线,统一追寻着形象的向上腾起的动势,这种以曲线为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