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布朗族服饰 布朗族服饰特点简介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775
转发:0
评论:0
布朗族服饰布朗族服饰特点简介,布朗族穿着简朴。妇女的衣裙与傣族相似,上穿紧身短衣,头顶挽髻,用头巾缠头

  布朗族穿着简朴。

  妇女的衣裙与傣族相似,上穿紧身短衣,头顶挽髻,用头巾缠头,喜欢戴大耳环、银手镯等装饰。姑娘爱戴野花或自编的彩花,将双颊染红。一般,女子上着左右两祚斜襟窄袖黑色小褂,小褂为圆领、紧腰、宽摆,短及臀部,在左肋下拴线打结,已婚妇女用黑色布料,未婚姑娘喜浅蓝色或白色。里衫为无袖贴身夹衫,下穿两条筒裙,内裙为白色,外裙有两色,臀部以上为红色横条,腿下为绿色或黑色,用布条或花边镶饰。未婚妇女用黑或蓝布包头;已婚妇女梳发髻,插银簪,顶端镶3颗棱形玻璃珠,下系银链,缠包头。妇女戴银耳环、项圈、手镯等饰品。

  男子一般穿黑色或青色宽大长裤和对襟无领上衣缠头巾。成年男子喜爱纹身。无论男女都喜欢饮酒、染齿、吸烟。布朗族有一独特的风俗“染齿”。他们认为只有染黑的牙齿才最坚固、最美观。经过染齿的男女青年才有权谈恋爱。布朗族男子有文身的习俗,四肢、、腹部皆刺以各种几何图形和飞禽走兽,然后涂上碳灰和蛇胆汁,使其不消失。

  临沧、思茅地区布朗族的服饰:男子穿黑色大面襟短上衣,下穿宽大长统裤,头缠青色或黑色包头,有的还带手镯,赤足。妇女头缠一丈多长的青布包头。

    施甸县妇女还把包头折叠成三角形,接近额头处系着用线串成的各色玻璃珠,上身着蓝布高领大襟上衣,领边绣以花纹,左襟镶有三条各色花纹,袖口用红、黑、绿色布条镶边,上身外套一件对襟短褂,钉上15对或20对布纽扣。妇女着统裙,拴腰带,小腿上缠护腿布,戴银环和银手镯,牙齿染成黑色,赤足。

  西双版纳地区的布朗族服饰:男子上身穿黑色或青色圆领长袖对襟短衫,用布钮扣扣于胸前,下穿黑色宽裆裤;头缠白、黑色或青色包头巾。妇女上衣为左右两衽的黑色无领紧身短衫,在左腋下打结,下穿黑色统裙,裙上部织有红、白、黑三色线条,也有年轻姑娘穿白、红、绿等色上衣;小腿缠白色护腿布,头缠黑色、青色包头巾,戴银耳环,下垂至肩,戴银手镯。年轻妇女喜欢带各色玻璃珠,牙齿染成黑色为美(染料用铁锅片烧取黑烟,或者用槟榔叶包上草烟、石灰、槟榔果放入口中细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布朗族服饰布朗族服饰是怎样发展至今的
唐宋时期,布朗族就有编织、纺织,染色工艺水平也较高。布朗族妇女织的“青婆罗缎”为澜沧江两岸群众所喜爱。而怒江两岸的布朗先民用木棉纺织的“桐华布”则以洁白柔软闻名。明清以后,布朗族男女皆束发为髻。妇女着花短衫,着黑色长裙;小腿扎数道藤蔑条制成的黑藤圈;头戴篾帽,双耳戴大银环或铜圈,手戴铜镯,用蓝色或绿色的珠串套在脖子上,而项链则挂满五色烧珠与海贝,长达脐部。临沧一带布朗族男装简陋,衣衫仅两块布缝合而成,衣无襟无袖,两臂裸露于外。现代布朗族的服饰,其形式基本相同,但也略有一些差异。临沧、思茅地区布朗人的服饰,男子穿黑色大面襟短上衣,下穿肥大长裤,头缠青色或黑色包头,有的还戴手镯,赤足。妇女头缠一丈多长的青布包头。施甸县妇女还把包头折叠成三角形,接近额头处系着用线串成的各色玻璃珠,上身穿蓝布高领大襟上衣,领边绣以花纹,左襟镶有三条各色花纹,袖口用红、黑、绿色布条镶边,上衣外还套一件对襟短褂,钉上...
· 布朗族建筑布朗族民居特色简介
布朗族是一个跨境民族,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民族对其有不同的称呼。中国布朗族全部聚居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勐海县境内,其余散居于临沧地区、思茅地区和保山市境内。布朗族民居形式主要是干栏式建筑。一种是茅草屋,一种是木瓦房。干栏式建筑俗称竹楼,有上下二层,楼上住人,楼下关牛马猪鸡,安置舂碓,还可以堆放干柴及其他杂物,不砌围墙,四周有栅栏,设进出口。竹楼屋顶为歇山式,分为四面,脊短坡陡,下有披屋面,呈项用草排或瓦片覆盖。楼室门口一方安置木梯一架,一侧设有阳台。“贺新房”“一家盖新房,全寨来帮忙”,这是布朗族的一条古规。布朗族建盖新房一般择傣历四五月间房。建房过程中要进行一系列的祭祀、占卜活动。新房子落成后,主人家要举行贺新房仪式,请客吃饭,唱贺新房调;有的还要举行栓线仪式,预祝新房的主人大吉大利。布朗族人居住的干栏竹楼为竹木结构,与傣族大致相同。房屋样式多是上下两层,人住楼上,牲畜关在楼下。楼下...
· 布朗族历史布朗族语言文化简介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人口91891人。主要分布在云南省、保山等地区。主要从事农业。有本民族语言,西双版纳、思茅等地的布朗族兼通傣语,多信奉南传上座部佛教。保山市的布朗族有8500多人,主要分布在施甸县和昌宁县。我国的布朗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的勐海、景洪和临沧地区的双江、永德、云县、耿马及思茅地区澜沧、墨江等县。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布朗族人口数为91882。使用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高棉语族佤崩龙语支,分布朗与阿尔佤两个方言。部分人会讲傣语、佤语或汉语。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部分人会汉文、傣文。西双版纳、临沧、思茅的布朗族。布朗族自称为“本人”、“蒲满”、“乌”、“阿娃”、“依娃”、“翁拱”、“波朗”、“波巴朗”等。别的民族称布朗族为“腊”、“达米腊”、“满”、“卡坡”、“阿别”等。新中国成立后,该民族统称为布朗族。布朗语属南亚语系孟棉语族的布朗语支,与佤语和崩龙语...
· 布朗族历史布朗族的古代历史简介
古代永昌郡范围内的濮人,由于分布地域广阔,所处的环境不同,其社会发展很不平衡。分布在城镇附近和交通便利的部分濮人,逐渐融合于周围先进民族中,而另一部分自汉代以来很长一段时期仍然处于十分落后的狩猎和采集经济阶段。由于这种狩猎和采集经济的不稳定,濮人的迁徙活动甚为频繁。此外,大民族统治阶级的压迫政策,也引起部分濮人的迁移。东汉永平十二年,汉皇朝在哀牢区设置了永昌郡,统辖现今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临沧地区及大理白族自治州南部各县境。其统治和压迫日益加深,引起濮人部落武装反抗。后来昆明人首领卤承率兵为东汉皇朝效劳,打败了濮人,迫使部分濮人南迁。封建统治者还用行政手段强迫另一部分濮人迁移。到了西晋惠帝元康末期,在所谓“南夷作乱”的相互混战中,永昌濮人又一部分向南移至永寿。唐代后,布朗族先民--濮(朴)子蛮的分布,“开南、银生、记昌、寻传四处皆有,铁桥西北边延澜沧江亦有部落。”就是说到了唐代,上至今...
· 朝鲜族服饰朝鲜族服饰特点简介
朝鲜族历来喜穿白衣素服,故有“白衣民族”之称。在盛大节日,隆重庆典等场合,朝鲜族男女都习惯穿白色衣衫,故又有“白衣之国”的美称。迁入初期,朝鲜族人多居于偏僻的山村,服饰的原料主要以自种自织的麻布和土布为主。二十世纪初,机织布和丝绢、绸缎等面料开始传入,服饰的颜色也随之多样化了。朝鲜族的传统服饰有男女上衣、裤子、裙子、外套、袍、坎肩及笠帽、船形鞋等。除了日常的服装外,还有周岁服装、结婚礼服、丧服等礼仪服装。男子穿白色斜襟短上衣,无纽扣,前襟两侧各钉有一飘带,穿衣时盘结在右襟中上方。他们还喜欢外套黑色或其他颜色的带纽扣的“背褂”(坎肩)。冬天多穿短大衣或棉、毛大衣。下穿灯笼裤,这种裤子裤腰宽,裤裆和裤管肥大,便于在炕上盘腿而坐,穿时将裤腰前部折起后系上腰带,裤管下口用布带系绑。节日时多戴礼帽。朝鲜族女装多采用丝绸或柔软面料制成,其最大特点为短袄长裙,其色彩和纹饰都很讲究,优雅而漂亮。女袄的袄襟...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