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喜好文学!才子曹丕更看重文字的不朽!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27
转发:0
评论:0
    曹丕作为一位政治家乏善可陈,唯一值得提及的是由他完成了其父曹操篡汉自立的夙愿,逼迫汉献帝“持节奉玺绶禅位”,改元黄初,建立魏政权;曹丕在位六年,大的建树几乎没有。相反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却无比耀眼,掩没了其帝王的光彩。这也正符合了这位曹公子的心思,纵观曹丕一生的言论和追求,他坚定地认为,只有文字才能使人千古留名,对于帝王的差事,勉为其难应付一场而已。曹丕自幼即喜爱文学,虽然史籍称其“文武兼备”,此类文字纯属是给帝王涂脂抹粉的虚妄之词;所谓的“善骑射、好击剑”,非少年时的顽皮举动就是吟咏之余的雅兴所为。真正青少年时代的曹丕,钟情的是读书写作。“年八岁,能属文,有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八岁时就能赋诗作文,显现出超长的文学天赋;同时酷爱读书,经史子集无不通晓。曹操打败袁绍以后,定都邺城(今河北临漳),营建了自己的政治文化中心。曹丕的青年时代基本上是在邺城度过的,而其邺城生活的主


      曹丕作为一位政治家乏善可陈,唯一值得提及的是由他完成了其父曹操篡汉自立的夙愿,逼迫汉献帝“持节奉玺绶禅位”,改元黄初,建立魏政权;曹丕在位六年,大的建树几乎没有。相反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却无比耀眼,掩没了其帝王的光彩。这也正符合了这位曹公子的心思,纵观曹丕一生的言论和追求,他坚定地认为,只有文字才能使人千古留名,对于帝王的差事,勉为其难应付一场而已。

曹丕自幼即喜爱文学,虽然史籍称其“文武兼备”,此类文字纯属是给帝王涂脂抹粉的虚妄之词;所谓的“善骑射、好击剑”,非少年时的顽皮举动就是吟咏之余的雅兴所为。真正青少年时代的曹丕,钟情的是读书写作。“年八岁,能属文,有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八岁时就能赋诗作文,显现出超长的文学天赋;同时酷爱读书,经史子集无不通晓。

曹操打败袁绍以后,定都邺城(今河北临漳),营建了自己的政治文化中心。曹丕的青年时代基本上是在邺城度过的,而其邺城生活的主要内容,就是倡导、组织、参与并亲手推动了“彬彬之盛、大备于时”的邺下文人集团。在战火尚未熄灭、三国交战正酣的时代背景下,“建安文学”以其独树一帜而占据中国文学史之一席之地,除了曹操与曹植,首功当推对文学有着极其浓厚兴趣的曹丕。邺下文人集团的核心是曹丕,正是在他的号召和引领下,兴起了一段中国历史上文化事业的高潮,参与人数有百人之多,规模空前;汇聚了文坛精华,当时全国一流的诗文大家悉集于此;佳作名篇层出不穷,短短十余年间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不断涌现;产生了“三曹”“七子”等代表性人物,“建安风骨”成为后世文学的典范。而这一切都要首先归功于喜爱文学又具备特殊政治身份的曹丕。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去世,太子曹丕接过了父亲留下的政治重担,角色的转换并没有使之放弃文学的梦想,其中有一件事足以再次验证曹丕对“文名”的痴情,完成“禅让”大殿,接过汉献帝的国玺登基建魏后,曹丕给父皇曹操的尊号是“武皇帝”,而把“文帝”之名预留给了自己。

从个人文学才华与成就上来看,曹丕诗、赋、文皆能,甚至还曾涉足小说的创作,堪称是文学创作上的通才。《魏志》记载:“初,帝(曹丕)好文学,以著述为务,自所勒成垂百篇。”显见其好于文字也长于著述。曹丕的诗歌多表现其贵公子的游宴驰鹜生活,他的辞赋有二十六篇之多,既叙写军国大事也抒发个人情怀,像《述征赋》、《感物赋》、《寡妇赋》等。诗赋之外,最能体现曹丕文学思辨才华的,是他的文,传之今天仍耐人寻味的代表作有《与吴质书》、《答繁钦书》与著名的《典论》。

《典论》的写作初衷就是为了立言留名的目的,是直接表现曹丕人生价值观的一篇自白文字。他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可以看出,曹丕之所以深信文章才能使人真正不朽,是因为真正完美的精神产品无须史家吹捧,不用他人假托张扬,人们自会争相阅读万代传诵。另一方面是他看到了“立言”的纯个体精神劳作的特性,可以摆脱繁琐的俗务,不依赖他人而独立创造。这无疑告诉人们,文学创作的成本很低,关键在于自身的刻苦钻研、深入思考和不懈努力。

像历史上许多杰出人物一样,曹丕也渴望永垂不朽,有的人专注于杀伐建功,有的人以奇巧术数留名,极少数得天独厚者则凭借王霸之业期图千古流芳。曹丕是幸运儿,他得父荫已经占据了一条,但他却并不看重帝王的尊荣,独独倾心于文字词章。出于对不朽的向往,曹丕十分歆慕那些以著作传世的人物,孔孟司马迁都是他心中的偶像。他是这样看待生命价值的:“生有七尺之形,死唯一棺之土,唯立德扬名,可以不朽,其次莫如著篇籍。”这里的“立德”,同样是道德文化上的建树,与著作异曲同工。每见当代文坛才子的一篇佳作,曹丕难掩其羡慕之情,他评价徐干的《中论》:“著《中论》二十余篇,成一家之言,辞义典雅,足传后世,此子为不朽矣!”

曹丕固然在治理江山上未见其雄才大略,但他活出了自己的个性,没有不思进取地躺在父辈提供的安乐窝里虚度时光,而是另辟,找到了生命价值长存的另一方天地。对于一个钟鸣鼎食的帝王之子,这应当说是十分难能可贵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曹丕也是大才子:魏文帝曹丕更看重文字的不朽!
曹丕作为一位政治家乏善可陈,唯一值得提及的是由他完成了其父曹操篡汉自立的夙愿,逼迫汉献帝“持节奉玺绶禅位”,改元黄初,建立魏政权;曹丕在位六年,大的建树几乎没有。相反他在文学上的成就却无比耀眼,掩没了其帝王的光彩。这也正符合了这位曹公子的心思,纵观曹丕一生的言论和追求,他坚定地认为,只有文字才能使人千古留名,对于帝王的差事,勉为其难应付一场而已。曹丕自幼即喜爱文学,虽然史籍称其“文武兼备”,此类文字纯属是给帝王涂脂抹粉的虚妄之词;所谓的“善骑射、好击剑”,非少年时的顽皮举动就是吟咏之余的雅兴所为。真正青少年时代的曹丕,钟情的是读书写作。“年八岁,能属文,有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八岁时就能赋诗作文,显现出超长的文学天赋;同时酷爱读书,经史子集无不通晓。曹操打败袁绍以后,定都邺城(今河北临漳),营建了自己的政治文化中心。曹丕的青年时代基本上是在邺城度过的,而其邺城生活的主要内容,...
· 文学功底深厚的曹丕技能满点:曹丕写过哪些诗
曹丕生于公元一百八十七年冬,卒于二百二四六年六月,享年四十岁。他终结了汉王朝,一举开创了魏国,与蜀国、吴国形成三国鼎立之势。虽然在位时间很短,只有区区六年,但是曹丕取得的功勋却不容小觑,特别是废除宦官干政和创设九品中正制上,为后世的集权统一奠定了夯实的基础。图片来源于网络曹丕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还是著名的文学家、诗人。他的文学功底非常深厚,在八岁的时候就能做出整篇的文章。他所著的《典论·论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本文学批评理论专著,至今仍广为流传。作为诗人,他擅用乐府题材,讲究音律美,诗歌内容细腻,代表作为《燕歌行》。文学造诣的深厚与曹氏家族的教育有着深厚的联系,曹丕与曹操、曹植合称“三曹”,在中国文学史上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奇怪的是曹丕在后世的流传度上并不广泛,美名欠佳。大抵是是因为曹丕与曹植的皇位之争和曹丕的风流好色。曹操原本属意的太子人选为曹植,但是曹丕在心性上比曹植成熟,依靠前朝大臣和...
· 萧长懋:南北朝的贤太子,喜好文学且能力超群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那我们的主人公萧长懋究竟有怎样的故事呢?众所周知,在我国历史上存在过很多惊才绝艳的太子,结果因为种种原因他们没能最终当上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比如因为宦官和朝臣相勾结被害死的祖龙之子嬴扶苏,比如因为得罪了小人而受到巫蛊之祸牵连的刘彻的儿子刘据,比如因为落水莫名其妙伤到了大腿的昭明太子萧统。可以说每一个都是那么的令人惋惜。今天我们主要来讲一讲一位同样令人惋惜的太子,南齐文惠太子,南齐世宗文皇帝萧云乔(萧长懋)的故事。萧云乔的老爹在不到二十岁那年就有了萧云乔这个儿子,所以当时还是刘宋权臣的萧道成对这个孙子很是喜爱,也是非常信任的,经常会委托萧云乔带兵打仗。在萧云乔十九岁萧道成在十二岁的天子的一再威逼利诱下,终于勉为其难的当上了这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萧云乔直接被封为了郡王。自晋朝始,还从来没有过皇孙直接被封王的,可见萧云乔多么受到祖...
· 不朽
纲要本书分成七个部分,透过阿涅丝、其丈夫保罗及其妹劳拉等人之生活,以及歌德与贝婷娜之故事,叙述作者对“不朽”此概念的构想。第一部:脸〈脸〉此一部开端即描摹作者看见游泳池中的阿涅丝,被她醉人的回头招手动作所吸引,但随即转念想到此手势之迷人,应属年轻女子,而非出自如阿涅丝般已约六十岁之妇人。作者借此点出纵使年纪渐长,身体里总有某些部分活于时间之外,成为不朽,从而开宗明义点题。接着,整个部分都围绕阿涅丝而写,包括她年轻时与父亲之对话、其父之死及财产分配问题、她与妹妹劳拉之关系等等。作者又述说了阿涅丝这个不朽之手势的来源。第二部:不朽第二部以与书同名之“不朽”为题,却非上承第一部续道阿涅丝之事,而转述德国诗人歌德与贝婷娜邂逅之轶事。贝婷娜从小就从母亲之口闻得歌德之事迹,深生倾慕,长大后即尝试接近歌德。他俩于1807年相遇,二人相差三十六岁。当时,贝婷娜以孩子的模样,坐上歌德双腿之上,主导着整次的会...
· 立言不朽
【成语】立言不朽【成语】立言不朽【读音】lìyánbùxiǔ【解释】指创立的学说,永远能流传下去。【出处】《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