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关羽孔融的典故故事有哪些?孔融典故大揭秘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45
转发:0
评论:0
关羽孔融的典故故事有哪些?孔融典故大揭秘,关于孔融的典故故事:小时了了孔融十岁那年随父亲到达京城洛阳。当时,名士李

  关于孔融的典故故事:小时了了

  孔融十岁那年随父亲到达京城洛阳。当时,名士李膺在洛阳任职,如果不是名士或者他的亲戚,门人一般不通报。孔融想看看李膺是个什么样的人,就登门拜访。他对门人说:“我是李君的亲戚。”守门人通报后,李膺接见了他。李膺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孔子和你家的祖先老子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周礼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很多宾客都在场,对孔融的回答十分惊奇。后来太中大夫陈韪来到李膺府第,宾客把这件事告诉他,陈韪却不以为然地说:“小时候聪明长大后就不一定聪明。”孔融立即反驳道:“那么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无话可说。李膺大笑,说:“你这么聪明将来肯定能成大器。”

  关于孔融的典故故事:孔融让梨

  孔融让梨的故事最早应见《世说新语笺疏》注引《续汉书》。说的是孔融四岁时候,与兄弟一起吃梨,但他一直拿最小的梨吃,父亲奇怪地询问他,他回答说:“我是小孩子,按理应该拿小的。”孔融的宗族因而对他感到惊奇。

  《三字经》中就有“融四岁,能让梨”之语。

  关于孔融的典故故事:忘年之交

  出自《后汉书·祢衡传》:“衡始弱冠,而融年不惑,遂与为交友。”指年辈不相当而结交为友。

  关于孔融的典故故事:哭坟不悴

  据《御览》二百六十二引《秦子》记载说:孔融任北海相时,在路上看见一个人在坟墓边哭泣自己的亡父,脸色却一点都不憔悴。孔融于是将此人杀了。

  关于孔融的典故故事:杀宥之三

  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当时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得到梅尧臣赏识,其中有一句的内容说:“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当时考官皆不知其典故,主考官欧阳修问苏轼出于何典。苏轼回答在《三国志·孔融传》中。欧阳修翻查后仍找不到,苏轼答道:“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欧阳修听毕才恍然大悟。

  关于孔融的典故故事: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孔融被害时,他的女儿七岁,男孩九岁,因年幼得以保全。寄在别人家中。二子下棋,孔融被捕,不为之动。

   左右的人说:“父亲被逮捕,不起,为什么?”答说:“哪里有巢毁坏了卵不破的呢?”主人有给肉汁的,男孩口渴喝了。女孩说:“今天这样的祸,难道能够久活,还要知道肉味吗?”哥哥号哭而止饮。

   有人对曹操说了,于是决定都杀掉。等到捉拿的人到,女的对哥哥说:“如果死者有知,得见父母,难道不是我们最大的愿望!”于是引颈就刑,颜色不变,没有人不为之悲伤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揭秘:孔融让梨的故事中的孔融最终有何作为?
孔融是东汉时期的名士,出身高贵在加上为人很好,所以在当时有着很高的声望,是当时汉室的死忠之臣,因为他太过刚正不阿所以遭到了曹操的猜忌,被曹操杀害。孔融虽然死了但是他的精神还是流传了下来,影响了无数人,而他让梨的故事更是家喻户晓。孔融是东汉末年时期的名士,他年少的时候就聪慧好学,所以年纪轻轻就被汉室委以重任,在当时有着孔北海的名号,孔融在北海任职的时候,精修城池,大力发展当地的教育事业,为当地的文化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后来在三国混乱的时候,孔融因为议论时政太过激烈,被曹操记恨,后来被曹操杀害。孔融为人刚正不阿,不只是孔子后人出身,也是当时名声在外的大学者,而且他的政治立场和当时的豪强诸侯有着本质的区别,他始终坚持效忠汉室,经常反对曹操的一些有所逾矩的政策,而且因为名望很高对于曹操的统治非常不利,所以孔融最后被曹操杀害,而且曹操杀孔融时的罪名非常严重,以至于到了后来陈寿写三国志的时候都不敢专...
· 孔融让梨的故事
我国漫长的历史中,留下了非常多的故事,如司马光砸缸,孔融让梨,曹冲称象等故事,而“孔融让梨”是非常经典的故事。“孔融让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谦让与尊敬长辈。这个故事出自《后汉书·孔融传》李贤注中的《融家传》,讲述了孔融四岁时的一个情景。在后来的著名儿童启蒙书籍《三字经》里面,就写下了“融四岁,能让梨。悌于长,宜先知”的句子,教诲小孩们道理。故事中,孔融家中有一堆梨子,家人们围坐一起准备分梨吃。孔融是家中幼子,按照常理,他应该拿到最大的那个梨。然而,孔融却主动挑选了最小的梨子给自己,并将大梨让给了哥哥们。当家人问他为何这样做时,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吃小的梨,大梨应该留给哥哥们。”这个故事虽然简单,但寓意深远,它教导孩子们要懂得谦让,尊重长辈和兄长,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孔融的行为被后人广为传颂,成为了教育孩子们学习谦让和尊敬他人的典范。此外,“孔融让梨...
· 关于孔融的轶事典故孔融的历史评价如何?
四岁就懂得“让梨”的孔融长大以后还有哪些故事呢?他后来成为了一个怎样的人?人们又是如何评价孔融的呢?孔融少年时期便才名初显,十岁那年,孔融跟随父亲到了京城洛阳。孔融早就听说名士李膺在洛阳当官,这个李膺有很大的名气,当然脾气格调也非常奇怪,除了当世的名士和他家的亲戚,不相关的人根本见不到他。孔融一直想去会一会这位名士,一到洛阳,便迫不及待的登门拜访了。孔融对门人说:“我是李君的亲戚,今日特地求见李君,劳烦小哥通报一声了,多谢。”门人把有人上门拜访的消息传给了李膺,李膺听了很纳闷,心想最近这几天自己也没有哪个亲戚进京了呀,到底是谁呢,于是就接见了孔融。见到孔融的一刹那,李膺就意识到自己被耍了。他有些生气的问孔融:“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脸不红气不喘的说:“我的祖先是孔子,而你家的祖先是老子,几百年前他俩有师资之尊,所以我和你是世交。”李膺听了有些想笑,同时他也看出了孔融的与众不同,见...
· 孔融让梨的故事是怎样的?孔融让梨故事简介
“孔融让梨”是中国千百年来流传的一个道德教育故事,是中国古代东汉末文学家孔融的真实故事,教育人们凡事应该懂得谦让的礼仪。《三字经》中“融四岁,能让梨”即出于此。原文:孔融,字文举,东汉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孙,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岁时,×月×日,值祖父六十寿诞,宾客盈门。一盘酥梨,置于寿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长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问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独小,何故?融从容对曰:树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长,为人之道也!父大喜。故事:孔融(公元153~208),东汉文学家,字文举。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为当时着名的建安七子之首,文才甚丰。孔融是当时比较正直的士族代表人物之一,他刚直耿介,一生傲岸。最终为曹操所忌,枉状构罪,下狱弃市。孔融小时候家里有五个哥哥,一个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盘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让弟弟先拿。你猜,孔融拿了一...
· 孔融为什么会因不孝被杀?孔融有哪些不孝言论?
孔融为什么会因不孝被杀?孔融有哪些不孝言论?孔融应该算是国内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了,因为孔融让梨的故事父母在小时候应该都给我们讲过,想让我们学会谦让的优良品质。孔融是东汉末年的著名文学家,为称为“建安七子”之一,据说孔融是孔子第20代子孙孔宙的儿子,有这层身份在也算是非常吃香了,不过长大后的孔融性格会比较直,讲话不懂委婉之道,所以经常会说出得罪人话,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点情面都不给。古代文人讲话一般都比较婉转,直来直去的风格在武将身上偏多,但孔融也继承了这种风格。也正是因为孔融天不怕地不怕,连曹操都敢怼,所以也说出过很多惊世骇俗的话语,其中就有些在当时人们看来不孝的言论,最后被曹操定罪入狱处死,那孔融究竟说了哪些不孝的言论呢?实际上孔融很小就展现出了自己过人的才华,所以在当地也是一位名人,不过更重要的还是孔融足够努力。因为让他出名的只是孔子后代的名号,他自己还需要用真才实学来证明自己,孔...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