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揭秘南北朝著名隐士陶弘景后世有什么之称?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96
转发:0
评论:0
揭秘南北朝著名隐士陶弘景后世有什么之称?,陶弘景是南朝著名的隐士,字通明,所以后世称其为陶通明。所谓“通明”,可以两种

  陶弘景是南朝著名的隐士,字通明,所以后世称其为陶通明。所谓“通明”,可以两种解读,一是开通而贤明,语出《荀子》的“求仁厚通明之君而托王焉”,二是通晓明了。  

  陶弘景画像

  如果是第一种意思,那么陶弘景取这个字,其实就是抱着一种得遇明君的希望。这就是积极出仕为官的心态,也很符合他是士族家庭的出身,以及他早期的人生经历。据说,陶弘景在书中自己写到,他以前希望四十岁左右做到尚书郎,然后到浙东做一方好县令。可见他也曾希望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

  如果是第二种意思,那就是对自己智力的一种肯定。据说,陶弘景四五岁的时候就很喜欢读书,九岁就开始读《礼记》、《尚书》、《周易》等经典,而且能属文达意。可见他从小聪慧,理解能力不凡。但相对而言,还是第一种的可能性比较大。

  陶弘景辞官后,去了句容之句曲山,并称这座山是叫茅山,然后在山腰建了座房子就开始隐居修道。于是,他自号华阳隐居。

  此外,陶弘景还有一个“山中宰相”的称号。他后半生一直隐居,即使梁朝皇帝三番两次地来请他出山,他都坚决地推辞了。虽然如此,皇帝还是深知他的才华,又是派人给他送炼丹的材料,又是给他在茅山建道观。而且国家每次遇到吉凶和出兵有关的大事,皇帝都会写信向他请教,一个月会有好几封信。可见陶弘景虽然隐居山中,但是在朝廷的地位仿佛宰相一般。 

  陶弘景的故事

  陶弘景虽然历经了宋、齐、梁三朝,但一般被认为是南梁时期的人,据说国家取名“梁”也跟他有关。 

  陶弘景塑像

  梁朝开国皇帝萧衍早前就和陶弘景有过亲密的交往,而等到他即位,因为当时国号还没定就来请教陶弘景。而陶弘景进行了几次占卜,发现结果都是一个“梁”字,他就上书给萧衍,说“梁”有助国运。于是梁武帝萧衍就把国号立为“梁”。

  当时陶弘景一直在茅山隐居修行。武帝向请他出山来入朝为官,他亲手写了诏书给他,并且赐给他一条鹿皮的头巾,后来又几次增加聘任的礼物。可是陶弘景始终是没有答应,他画了一幅画给武帝。画上有两头牛,一头牛被散放着在吃水草,一头牛戴着金络头,还有人牵着绳子并且用棍子驱赶他。两头牛,前者是他现在隐居的自己,而后者就是为官后的他,享受富贵但失去自由。

  武帝看到这幅图后,大笑着说:“这个人没有什么尘世的追求,只想要效仿庄子的那只摇尾巴的乌龟,这哪里有可以让他做官为我所用的道理啊?”从此,他不再提起聘任陶弘景做官的事情。

  不过,国家每次遇到大事,梁武帝还是会派人前往向陶弘景询问请教。他和陶弘景之间,书信的联系一直不断,每个月常常就有好几封。而武帝每次收到他的书信,都会烧着香虔诚地接过,态度十分恭敬,简直无可复加。所以当时的人都称陶弘景是“山中宰相”。 

  陶弘景的诗

  陶弘景是道士,擅长医学养生,但此外,他也是个文学家。因为他隐居山林,时常游山玩水,喜松涛,观山涧,得见美景自然要吟诗作赋,他的诗歌虽然大部分已经亡佚,但还有部分保留下来。 

  《诏问山中何所有诗以答》

  陶弘景有一首《诏问山中何所有诗以答》,从诗名就可以知道,这是他用来回答皇帝关于山中有什么的问题。“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寄君。”前两句一问一答,你问山中有什么,我答山上多白云。而后两句是说,山中美好只能自己来愉悦地享受,没法给您寄送过去。全诗语言非常简朴,无华美的辞藻,但因此显得自然而又清逸,和思想境界很符合,这也是诗人自己的状态。

  除了写山中景色,抒发隐逸之情,他也写过比较凄凉幽怨的诗歌,比如《寒夜怨》。“夜云生,夜鸿惊,凄切嘹唳伤夜情。空山霜满高烟平,铅华沉照帐孤明。寒日微,寒风紧,愁心绝,愁泪尽,情人不胜怨,思来谁能忍?”

  夜里乌云出现,飞鸟因为受到惊吓而发出凄切的叫声,让人听了十分伤心。这前三句写夜景,每一句都有一个“夜”字,之后还有连着两句都有“寒”字的,和都有“愁”字的。这样的语言使得整首诗的感情基调非常的哀怨,与诗名相符。而诗人哀怨的原因在最后一句点明,原来是一个“思”字。诗人抒发感情从来都是有所寄托,而非无缘无故,据说这首诗是陶弘景写于齐朝灭亡的时候,所以大概是在思念故国。 

  陶弘景与儒道释三教

  陶弘景是南朝时期著名的道士,精通养生、炼丹,还有不少有关他占卜道法方面的传说。不过他的一生,其实不只有道教,他的思想其实是融合了儒道释三教。  

  陶弘景画像

  陶弘景的前半生其实是个儒士,出生士族,从小学习的也大多是儒家学说。他九岁就开始读《礼记》、《尚书》、《周易》等经典,而且能属文达意。之后,成年后在朝为官十几载,巴陵王、安成王等诸王的侍读兼书记,后来任奉朝请。他曾经在书中写到,他以前希望四十岁左右做到尚书郎,然后到浙东做一方好县令。可见他也曾希望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这是儒家的积极入世的思想。

  陶弘景的后半生大多和道教在打交道。其实他从小就很迷道教,据说十岁的时候就因为看葛洪的《神仙传》而有养生的志向。而他的性情也偏向自由清净,喜好山水。等到辞官,他就开始正式学习道教,拜过道士为师学习符箓、图谶、道法等。而陶弘景在道教方面,著作繁多,茅山上清派实际上就是他开创的,此外他也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个提出神仙体系的人。

  南北朝时期佛教非常盛行,陶弘景也不可避免地与他们有所交集。他早年就与当时的一些高僧有来往。晚年陶弘景曾经梦到有佛陀给他传法,于是他自称是“胜力菩萨”转世,还曾经到宁波阿育王寺接受五大戒。据说,他的遗嘱就要求弟子给他尸体披上袈裟,而里面是道服,由此来表示自己是佛道双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揭秘南北朝著名隐士陶弘景有什么之称?
陶弘景是南朝著名的隐士,字通明,所以后世称其为陶通明。所谓“通明”,可以两种解读,一是开通而贤明,语出《荀子》的“求仁厚通明之君而托王焉”,二是通晓明了。陶弘景画像如果是第一种意思,那么陶弘景取这个字,其实就是抱着一种得遇明君的希望。这就是积极出仕为官的心态,也很符合他是士族家庭的出身,以及他早期的人生经历。据说,陶弘景在书中自己写到,他以前希望四十岁左右做到尚书郎,然后到浙东做一方好县令。可见他也曾希望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如果是第二种意思,那就是对自己智力的一种肯定。据说,陶弘景四五岁的时候就很喜欢读书,九岁就开始读《礼记》、《尚书》、《周易》等经典,而且能属文达意。可见他从小聪慧,理解能力不凡。但相对而言,还是第一种的可能性比较大。陶弘景辞官后,去了句容之句曲山,并称这座山是叫茅山,然后在山腰建了座房子就开始隐居修道。于是,他自号华阳隐居。此外,陶弘景还有一个“山中宰相”的称号。他后半...
· 南北朝著名隐士陶弘景有什么之称?陶弘景的故事
陶弘景是南朝著名的隐士,字通明,所以后世称其为陶通明。所谓“通明”,可以两种解读,一是开通而贤明,语出《荀子》的“求仁厚通明之君而托王焉”,二是通晓明了。陶弘景画像如果是第一种意思,那么陶弘景取这个字,其实就是抱着一种得遇明君的希望。这就是积极出仕为官的心态,也很符合他是士族家庭的出身,以及他早期的人生经历。据说,陶弘景在书中自己写到,他以前希望四十岁左右做到尚书郎,然后到浙东做一方好县令。可见他也曾希望在仕途上有一番作为。如果是第二种意思,那就是对自己智力的一种肯定。据说,陶弘景四五岁的时候就很喜欢读书,九岁就开始读《礼记》、《尚书》、《周易》等经典,而且能属文达意。可见他从小聪慧,理解能力不凡。但相对而言,还是第一种的可能性比较大。陶弘景辞官后,去了句容之句曲山,并称这座山是叫茅山,然后在山腰建了座房子就开始隐居修道。于是,他自号华阳隐居。此外,陶弘景还有一个“山中宰相”的称号。他后半...
· 南朝著名隐士陶弘景思想中的儒道释三教融合
陶弘景是南朝时期著名的隐士,是道教茅山一派的真正创始人。他寿命很长,在世八十几年,历经了宋、齐、梁三朝,后世一般认为他是南梁时期的。陶弘景塑像陶弘景生于公元456,当时是宋朝,出身士族家庭,祖上是王府的参军,父亲当过孝昌的县令,可见世代为官。而他也从小熟读经书,九岁就开始读《礼记》、《尚书》、《周易》等经典。之后,萧道成发动兵变把持了朝政,不久就建立齐朝以代替宋。而当时,陶弘景也已经二十几岁,开始出仕。之后十几年,他就一直在齐朝为官,先后成为巴陵王、安成王等诸王的侍读,还兼任着他们的书记。等到他三十六岁,也不过是一个奉朝请,一个十分闲散的六品文官,可以说是仕途失意,怀才不遇。不过这也与他的性情有关,陶弘景从小喜欢道教养生之类的东西,为官后也时常把自己自己一个人关在屋里面,不和外面来往。于是,他就不愿自取其辱,辞官归隐。辞官后的陶弘景,拜师道士修行,学习符箓炼丹养生等等。他时常游历名山大川,...
· 陶弘景简介南北朝时期梁山中宰相陶弘景生平
陶弘景,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著名的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作品有《本草经注》、《集金丹黄白方》、《二牛图》等。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居士,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官至江夏孝昌相。有《陶隐居集》,中国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帮助修订《本草经集注》。卒谥贞白先生。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茅山派代表人物之一。因看透了混浊的人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批阅为务。”(《南史》)后隐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居士,丹阳秣陵(现江苏南京)人。生于江东名门。祖陶隆,于南朝宋时侍从孝武帝征战有功,封晋安侯。父陶贞宝,深解药术,博涉子史...
· 著名隐士廉复
人物简介编辑廉复(约994~1084),河南祥符县人,北宋时期齐鲁著名隐士。生平经历编辑为避朝廷征召,宋天圣年间(约1032)从河南祥符迁到今明水街道办事处西的绣江河源(胡山北麓)居住。廉复自幼饱读诗书,颇富才华。但时值北宋王朝守内虚外,积贫积弱,朝廷内无能冗员充斥朝廷,党争纷起,廉复憎世仇俗,无意于官场。定居明水后,他谢绝与官吏来往,独心研究《易经》,研读之余便带领儿孙在眼明塘北、砚池山南的一片荒坡上创建家园。不几年功夫,就开垦出良田百亩,把一片荒坡治理成“茂林修竹、溪深水静、生活富足、人丁兴旺”的美丽庄园,人称“廉家坡”(现在明水镇廉坡村)。四五十年后,已近90岁的廉复鹤发童颜,以至于有人怀疑他是食仙丹度日,有点石化金之术的神人,一些不事劳作的人竟向他求学法术。廉复对他们说:“治家必先‘诚于家’,诚则生爱,爱家才能理家、发家。治国和治家是一个道理,就是有人问我治天下的方法,我也同样回答...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