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诸子百家中的“法家”三派是那三派?法家三派的区别在哪里?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95
转发:0
评论:0
诸子百家中的“法家”三派是那三派?法家三派的区别在哪里?,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法家成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

  法家成熟很晚,但成型很早,最早可追溯于夏商时期的理官,成熟在战国时期。春秋战国时,法家学说也称作“刑名之学”,经过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剧辛等人予以大力发展,成为一个大的学派。

  春秋时期,为适应封建土地关系发展的需要,奴隶主贵族现了一批改革家,如齐国的管仲、晋国的郭偃、郑国的子产等人。他们颁布法令与刑书,改革田赋制度,促进封建化过程,成为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思想先驱。管仲和子产既强调法制, 又重视道德教化。

  战国时期,思想家在理论上各有特色,在方策上也各有不同,但都主张以“法”治国。讲学于稷下学宫的齐国法家,继承发展了管仲的思想,汲取了黄老之学,主张法礼并重,先德后刑,因道生法,形成了一套较为温和的法治理论。而秦晋两国的法家则主张严刑竣罚,反对礼义说教,重法、术、势,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力并天下。他们是法家中激烈而彻底的一派,政绩显著。历史上通常把秦晋法家视为先秦法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秦晋法家的创始人之一是李悝,在魏国实行变法,小子之前已经专文介绍了李悝变法。与李悝差不多时期的吴起,先在魏国进行兵制改革,后又在楚国进行。这两位牛人可谓是法家的承前启后者,引发了战国时期各国实行变法的蝴蝶效应。

  战国时期接下来的变法,比较显著的有商鞅在秦国的变法、申不害在韩国的变法、慎到在赵国的变法。商鞅重“法”、申不害重“术”,慎到重“势”,按照法家人物的侧重点不同,法家主要分为三派。

  下面,小子分别介绍商鞅、申不害、慎到三位法家代表人物的变法,看看这法家三派有什么不同。

  一、商鞅变法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卫国(今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梁庄镇)人,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所以又称卫鞅、公孙鞅。后因在河西之战中立功,封商地十五邑,因此又称商君、商鞅。

  商鞅著有《商君书》传世,“立木为信”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位身上。商鞅在秦国实现了两次变法。

  第一次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改革户籍制度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建立二十等爵制,严惩私斗,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改法为律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制等改革方略。

  第二次变法的主要内容包括:开阡陌封疆,废井田,制辕田,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禁游宦之民,执行分户令等改革方略。

  商鞅吸取了李悝、吴起等法家在魏、楚等国实行变法的经验,结合秦国的具体情况,主要在法律、制度、政策作了进一步发展,而且“法不避亲”,变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

  但是,商鞅变法轻视教化,鼓吹轻罪重罚;实行连坐法,给广大人民带来巨大的痛苦;反对儒学,“燔诗书而明法令”,牵制人们的思维,进行文化专制,抑制了创新意识。这些都是商鞅变法存在的局限性。

  二、申不害变法

  申不害(公元前385年——公元前337年),也称申子,郑国京邑(今河南新郑)人。著有《申子》两篇,其中《大体篇》和一些佚文存世。

  申不害在韩国变法改革的主要内容:整顿吏治,加强君主集权统治;收回贵族特权,推毁城堡,清理府库财富充盈国库;加强官吏的考核和监督,按功行赏,按能配位,提高行政效率;整肃军兵,将贵族私家亲兵收编为国家军队,与原有国兵混编,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提高战斗力。

  另外,申子主张百姓多开荒地,多种粮食,鼓励发展手工业,特别是兵器制造。所以战国时代,韩国冶铸业是比较发达的。当时就有“天下之宝剑韩为众”、“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的说法。

  申子在变法过程中,特别强调“术”的运用,建议最高统治者必须用权术,君主应以“独视”、“独听”、“独断”的手段来实行统治。他认为,“独视者谓明,独听者谓聪。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主。”君主个人的言论和主张可以决定国家的兴亡,表明了专制主义的思想。

  权术运用得好,确实能很好地驾驭臣工,强化中央集权。但这对君主个人的要求比较高,也是申子过于重“术”的弊端所在,若君王个人素质不行,就难以达到效果,并造成臣下们都争相运用权术,埋下祸端。

  事实上,申子死后,韩昭侯一个人就难以运用这些“术”了,勉强应付下来,到韩昭侯一死,接位的玩不转,导致韩国上上下下“权术”横行,把变法的根本——“法”给全忘没了。

  三、慎到变法

  慎到(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15年),尊称慎子,战国时期赵国邯郸(今属河北省)人。是从道家来的法家创始人之一,著录了《慎子》四十二篇,很多都失传了,现存有《威德》、《因循》、《民杂》、《德立》、《君人》、《知忠》、《君臣》共七篇。

  慎到是法家中强调“势”治的一派,主张君主可以“握法处势”,“无为而治天下”。他以法为最高准则,提倡“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强调“法”必须和“势”相结合,把君主的权势看作行法的力量,但他又认为国家的存亡并非全由君主一人的力量所决定;他承认“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提出“守法而不变则衰”。

  慎子慎到的学说与思想,历史上的评价分歧很大。庄子认为慎子的思想是对的,而荀子认为他“尚法而无法”,散乱而不成系统,而且不重视人的作用,不能用来安邦治国。

  客观地说,在慎到的学说中,确实存在着重法轻贤的缺陷,也存在着重法与顺自然这两者难以统一的矛盾,但是,它避免了老庄道学纯粹任自然不要法治、法家主张绝对法治而不必因循自然的两种极端。

  总的来讲,法家“法、术、势”三派变法,都是法家思想在当时社会的运用与实践。在理论与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时,就应该在不断的实践中去完善和发展,这样才知道孰优孰劣、扬长避短。

  法家发展到战国后期,臻于成熟,于是有了法家集大成者的韩非子横空出世。韩非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将法治理论系统化,著有《韩非子》五十五篇。

  可惜的是,韩非子生不逢时,他没能亲身主持一项实际的变法运动,这是他的遗憾,也是法家的遗憾。但他的很多思想,都被后来者应用到实践当中,熠熠生辉,同时,他的著作,也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诸子百家中的法家最早是由谁创立的?“法家”有哪些代表人物?
法家是中国历史上提倡以法制为核心思想的重要学派,以富国强兵为己任,《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法家不是纯粹的理论家,而是积极入世的行动派,它的思想也是着眼于法律的实际效用。法家思想包括伦理思想、社会发展思想、政治思想以及法治思想等诸多方面。法家伦理思想。法家伦理思想指的是建立在人性观基础上的诚信观和义利观。法家成熟很晚,但成型很早,最早可追溯于夏商时期的理官,成熟在战国时期。春秋、战国亦称之为刑名之学,经过管仲、士匄、子产、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乐毅、剧辛等人予以大力发展,遂成为一个学派。战国末韩非对他们的学说加以总结、综合,集法家之大成。其范围涉及法律、经济、行政、组织、管理的社会科学,涉及社会改革、法学、经济学、金融、货币、国际贸易、行政管理、组织理论及运筹学等。法家是战国时期平民的政治代言人,在政治上可谓是“独步天下”。强调“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法家思想作...
· 法家
起源在中国历史中,第一位法家人物是管仲,他辅佐齐桓公,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和重商主义政策,此举为齐国获得巨大财富,兵不血刃而成为春秋五霸第一霸。管仲最著名的是尊王攘夷下的“右石壁谋”:管仲让齐桓公带着一块齐国特产的“彤弓石壁”觐见周天子以表衷心,并劝说周天子各诸侯国应都带这样的石壁来觐见,不然就是叛逆。各诸侯只能满载“黄金珠玉五谷文采布”到齐国买“彤弓石壁”,齐国则对石壁大幅提价,因此发了大财。此事还因尊王攘夷的口号而得到孔子的大加赞赏,《论语》中记载:“子曰: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在这次事件标志着春秋开始,这之后齐国多次如此操作,对周朝的礼乐制度造成巨大冲击,齐国成为春秋第一位霸主,管仲则以第一位法家代表出现在史书中。孔门十哲之一的子夏,于前476年赴晋国西河(今陕西渭南)创办了一所学堂并在那里教书,三家分晋后该地成为魏国领土。开创的“西河学派”培育出大批经国治世的良材,并成为前期法...
· 中国书法家禹中斌
禹中斌先生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南宫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北京华夏乐林画院副院长,冀南书画院院士。他自幼承家学,酷爱书画,蒙家父言传身教,临池不辍。1975年从事教育工作,1977年考入威师美术系,师承周秉恭(周鼎),韩振学先生,一直在教育系统从事书画的研究和创作,后尤攻书法。习二王、欧、颜、柳、赵,深得古人精髓,又涉米字,后兼习张裕钊。擅真、行、隶、草多种书体。广取博收,求作品神、韵、意、情、酣畅俊逸、潇洒自如,浓淡兼出,体势飞扬。禹中斌1959年生于河北,现居北京。一直在教育系统从事书画的研究和创作,后尤攻书法。绘画之外,尤精于书法,真草隶篆莫不精妙,唐楷之外兼习二王,又得近现代诸家精华,独具神采自成风格,尤其于张欲钊魏体用功最勤,外方内圆劲健爽利可堪比前贤。得天独厚的条件和洒脱的胸襟成就了他今天可喜的成绩。2005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他的个人专集《禹中斌书法集》,2006年,巨幅长卷...
· 讲历史——法家在诸子中的优势
诸子百家针对周代封建瓦解后提出种种对策、主张,各家的思考、答案纷纭不一,然而这些思考、答案应对的是同样的现实环境。儒家的根本主张是复古,坚持原有的封建秩序是好的。复古的方式则是找出封建的核心价值,那就是礼,再借由礼的教化,使得人人守礼,重建秩序,终结战争与乱局。道家反对保留封建旧制,要去寻找比封建更古老、更普遍,也更恒常的“道”,以永远的“道”来建构新秩序。《庄子》有《齐物论》,“齐物”是个吊诡的论辩,中心其实是承认、肯定“物之不齐”,万物各有其性,各有其理,所谓“齐物”是平等地尊重万物自性自理,不用任何一物来压迫、改造另一物。对庄子来说,“齐物”和“逍遥”是一回事,同一种境界,都是取消人为的偏见,取消主观的大小、高下分别,回归自然之多样差异。主观的、统一的标准会带来种种的龃龉、冲突,重此轻彼,非但无助于建立和平秩序,而且是自然条理的最大破坏力量。让每一样东西、每一个现象都依照自我本性得到...
· 战国时期“法家”的中心思想与主要内容是什么?“法家”的治国之道
战国是一个大变革的时代。铁制工具的普及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家庭得以成为基本的生产单位。战国时期法家先贤李悝、吴起、商鞅、申不害、乐毅、剧辛相继在各国变法,废除贵族世袭特权,可以使平民通过开垦荒地、获得军功等渠道成为新的土地所有者。让国人平民有了做官的机会,瓦解了周朝的等级制度。从根本上动摇了靠血缘纽带维系的贵族政体。平民的政治代言人是法家,法家的政治口号是“缘法而治”、“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制定法律“法者,编著之图籍,设之于官府,而布之于百姓者也。”法的作用是约束百姓的行为。而君王拥有权势可以惩罚违法之人,可以奖赏顺服王法的人。通过赏罚来督促百姓的理论依据是人性趋利避害。同时韩非子还补充道:“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