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电视剧中的“员外”是个什么官?“员外”有实权吗?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10
转发:0
评论:0
电视剧中的“员外”是个什么官?“员外”有实权吗?,电视剧中的“员外”是个什么官?“员外”有实权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电视剧中的“员外”是个什么官?“员外”有实权吗?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看过《西游记》、《水浒传》的,应该对“员外”这个词不陌生。在很多古装剧中,员外的形象基本就是穿着华丽的长胡子老头,那么这到底是个什么官?在古代有多大权力?

  员外是员外郎一职的简称,有“正额之外”增设之意。三国时期魏末最早设置了员外散骑常侍,晋朝初年又设置员外散骑侍郎,都是皇帝的侍从官。南北朝时,新设了殿中员外将军、员外司马等。到了隋朝,员外成为尚书省二十四司内各司的次官,地位又提升了,唐,宋,辽、金,元,明、清沿隋制,以郎中、员外郎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员外已在编制定员之内,成为显赫之位。

  《新白娘子传奇》里的陈员外

  特别要指出的是在唐代,这个岗位设置非常多,几乎达到了冗官的地步。

  唐代的员外官的问题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 《唐六典》 《通典·职官典》等虽都说员外官不是正员官,但员外官在任命问题上与所谓摄官、检校官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比如有些员外官是朝廷的贬官,有些员外官是朝廷笼络少数民族的封官,这些都不是地方长官所授官,但无论如何,员外官是非正员官却是可以肯定的。

  从吐鲁番出土文书中可见,甚至在西州地方政府和车府中都存在员外官,而且军府中员外官所见较早。

  唐置员外官虽然最早在永徽五年(654年),但那时有种类数额的限制,真正大置员外官是在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之后。如《资治通鉴》卷二百六载, "神功元年(697年),李峤知天官选事,始置员外官数千人”。同书卷二百八又载: “神龙二年(706年)三月,大置员外官,自京司及诸州凡二千余人。”

  而西州地区约早神功元年十年即有员外官了,这些员外官分别姓沙钵、康、何,分属和昭武九姓。

  西州早于内地设置这些少数民族员外官,自有用意。垂拱年间西域形势紧张,东骨咄禄强盛起来,威胁唐王朝边境;九姓回纥同罗、仆固等部叛唐入东;吐蕃乘机侵扰河西;而与唐朝比较亲近的西十姓部落时常受到东的袭击,内部混乱,散亡略尽。安西四镇处境危急,唐朝迫于军力不济,垂拱二年十一月,武则天不得已下令废弃四镇。

  为了安抚西,稳定西域局势,当时委任西可汗后裔阿史那元庆为左玉钤卫将军,兼昆陵都护,袭兴昔亡可汗,押五咄禄部落,委任阿史那斛瑟罗为右玉钤卫将军,兼都护,袭继往绝可汗,押五弩失毕部落。此时又在西州设沙钵那员外果毅,大概也是为了安抚西,稳定西域局势。之后又设康延、何某为员外官,其做法与任用阿史那元庆、阿史那斛瑟罗相一致,都是为了笼络西、昭武九姓人,借用他们的力量稳定西域的局势。

  地方上员外官出现较晚,大约与中原情况相当。肃宗乾元二年八月曾经对州县员外官问题下达专门敕令,谓: “今员外之官,所在甚众,既不厘务,空效驱驰。将适乡闾,复拒职守。念其旅寓,良可优矜。应州县见任员外郎官,并任其所适,计考秩满后,各与成资,仍于本色内减一两选,与留。其先缘罪累者,不在此限。如员外官中,材识干济,曾经任使州县所资者,亦任量留。每上州不得过五人,中州不得过四人,下州不得过三人。上县已上不得过一人。”说明乾元二年地方员外官已经众多,朝廷不得不限定每州数额。

  《清明上河图》中的“王员外家”客栈

  总得来说,主要是武则天在统治时期,为了广揽人才,发展和完善了科举制度,允许自举为官、试官,并设立员外官后,员外才开始泛滥起来。据《唐要》记载:“员外及检校试官斜封官,皆神龙以后有之。”

  唐玄宗继位以后,对于祖母这种做法很不喜欢。下诏罢除所有的员外官、试官和检校官,并对以后这三种官的任命作出了明确规定。“员外及检校试官斜封官开元大革前事,多已除去,唯皇亲战功之外,不复除授。今则贬责者,然后以员外官处之。”从这条记载可以看出,从唐玄宗以后,担任员外官的就主要是那些被贬的官员了。

  而这种情况到了明代以后则出现了另一种局面,即员外彻底通俗化了。

  明代员外郎作为六部属官,从初建到定制有一定的变化过程。明初沿袭元朝旧制,设置中书省统领六部,下设尚书、侍郎、郎中、员外郎、主事都隶属于中书省。吏部初置,设总部、司勋、考功三属部,每部设员外郎一人。兵部设置同于吏部。礼部则初设就为总部,祠部,膳部,主客部四属部,部设员外郎一人。户部下设五科,一科,二科,三科,四科每科设员外郎一人,总科员外郎二人。刑部设总部、比部、都官部、司门部四属部,部设员外郎各二人。初置工部及官属,设总部、虞部、水部并屯田为四属部,总部设员外郎各二人,其余三部各一人,共31名。

  洪武八年,中书省上奏称户、刑、工三部事务繁杂,要求增加人员,因此户部五科员外郎都变成二人,刑部和工部则增设四科,科设员外郎二人,六部员外郎员额增加为38名。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案后,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和丞相制,权分六部,使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随着六部品秩的提高,所属机构人员设置也越来越完善。

  这一时期,六部每部都分设四属部,每属部设员外郎一人,比较统一。吏部礼部兵部工部员外郎,在此之后所属的部名字有所变化,称为清吏司,但人员设置成为定制。而户部和刑部在洪武二十三年,分四部为十二部,部设员外郎各一人。宣德十年增加为十三清吏司,各有员外郎一人。刑部各设官,如户部之制,这一时期六部员外郎共计42名。户部后期虽增设四川、云南司员外郎各一人,但也是时设时除,并非定制。

  到了明中后期,民间也开始有了员外,但与官职员外郎有别。世俗化员外不具有参政议政的职能,世俗化员外既非朝廷官员,自然没有官职员外郎的权利与义务。世俗化员外非官职员外郎,同时也非官员。虽然称呼为员外,可是在平民百姓看来并非官员,其与真正的官宦还是有门第尊卑之别的。

  这一时期的员外既已没有官职员外郎性质,那对其这样的称呼只是作为一种尊称。《二刻拍案惊奇》中的《程朝奉单遇无头妇 王通判双雪不明冤》篇有这样的记载,直隶徽州府有一个富人姓程,由于其地方习俗,习惯将家财丰厚的人称呼为朝奉。“就象称呼富人为员外一般,总是尊他”。

  而在《龙阳逸史》中有更为明确的记载,“说的是庐陵地方,有个员外,姓钱名坤。这个员外不是吏户礼兵刑大部中的员外,只为有了两分钱钞,人上过誉他的美名”。《连城璧》中妇人挣起一分绝大的家私,封赠丈夫做了个有名的员外。

  明清时期的员外多家产丰厚生活富足,在笔记小说中的记载往往用“家财万贯”“家资殷富”“大富”“豪富”等字眼来突出其家财之多。例如《连城璧》中的杨员外“因他家资有百万之富,人都称他为杨百万”。

  关于这些民间员外,明清小说中的记载有很多,通过这些我们也可得知,在当时,员外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市镇之中,在农村则很少有员外之称。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社会财富集中于市镇地区,而员外郎世俗化的就是以财富为基础的,我们所见到被称为员外的人,无不是家财雄厚,富庶一方,而这些员外也大多从事工商业。

  电视剧《西游记》里的高员外可以说很符合那个年代员外的样子了

  不过这些员外有时也是朝廷控制百姓的一种手段。明代政府为了保证社会稳定,自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实行里甲制度,同时以老人制作为辅助,对乡村社会进行有效管理。明初政府以丁粮多者或豪门大户担任粮长和里长,这些人也就是被称为员外的一群人。除了想通过将他们纳入由官府主导的组织框架,以加强对他们的制约和控制,同时还试图通过这部分人实现其社会控制的目标。随着明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其乡村基层组织也在不断变化。

  员外作为朝廷的控制手段,也会履行一定的社会职责,比如社会救济等。《醒世恒言》卷三十一记载张员外一向乐善好施,适逢腊月初大雪,张员外便叫人开仓库,散钱粮给贫户。

  明代时,一些员外祖上还是官宦出身,可到了清代,特别是清代中后期,员外基本就是“有钱人”的代名词了,一些富商大户基本都被称作“员外”,这个词也彻底烂大街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代的“员外”指什么?员外是什么官
员外是员外郎的简称,是一种官职,有“正额之外”增设之意。三国时期魏末最早设置了员外散骑常侍,晋朝初年又设置员外散骑侍郎,都是皇帝的侍从官。南北朝时,又新设了殿中员外将军、员外司马等。到了隋朝,员外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成为尚书省二十四司内各司次官。唐、宋、辽、金、元、明、清沿隋制,以郎中、员外郎为六部各司正副主官,员外已身居显赫之位了,虽名为“员外”,其实在编制定员之内。在清代,除了六部外,理藩院、太仆寺、内务府等也有员外郎一职。不过自明朝以后,员外逐渐成为一种闲职,失去了往日的荣光。由于当时地主和商人通常可以通过捐银两的方式来获取员外一职,所以,“员外”逐渐失去了其本来含义,而专指一些有钱人了。
· 古代喝茶是什么样的真的和电视剧中的一样吗
关于古人怎么喝茶的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小编告诉你。中国人喜欢喝茶,现在没事的时候就会泡一杯茶,看看手机或者看看报纸什么的,要知道即便是现在的英国,那也是都非常喜欢的,喝个下午茶什么的,当然他们并不是喝了咖啡而就是喝的茶叶,看来中国的茶叶,那在世界的人们生活习惯当中也是非常普遍的,说啥呢?当然要喝出点儿惬意的生活来了,在中国古代这个茶叶的饮品已经是非常的有名了,那是从南到北,一般人都喜欢来那么一碗茶喝一喝的。比如说在四川这个土地如此好用的地方,种的粮食都不说,那一家人其实也喜欢喝茶。不管是说这茶叶是不是上当了茶叶,但是就是用一个大碗泡的一壶茶在里面,没事的时候坐那喝几口,我自己周围的人说你说话这种感觉就在当地人的生活当中,那也是流传了很长的时间,可以看出在茶馆儿即便是到现在,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得高级了起来,在那时候如果说是一个大排档式的茶馆,其实,也就这么回事儿,但是人们就是图个开心快...
· 楚霸王项羽真的是电视剧中项少龙的儿子吗
项羽是秦朝末年最著名的霸主,可以说在秦朝末年那个战乱纷纷的年代项羽的锋芒无人可比,项羽称得上是秦朝末年的一代枭雄,但是这样一个人现在来看也是功过分明的,项羽最大的功劳就是灭掉了强大的秦朝,而项羽的过错也是比较多的,下面就简单总结一下这位历史上的霸主的功过。图片来源于网络首先要说的是项羽的功,项羽最大的功劳就是灭掉了残暴的秦朝,项羽灭秦可以说是人心所向。在歼灭秦朝主力的巨鹿之战中项羽称得上是当机立断杀掉了主将宋义,自己取而代之,如果不是项羽杀掉宋义,听从宋义的领导巨鹿之战必定会结局不同,强大的秦朝可能还会维持更长的时间,正是因为项羽快刀斩乱麻迅速的杀掉了宋义,将所有的权利集中到自己的手中才使得巨鹿之战可以迅速的歼灭秦军主力,使得秦朝迅速的灭亡。这是项羽的功劳无可厚非。说了项羽的功,我们还需要看一下项羽的过,项羽在秦兵投降之后为了避免秦兵在入关之后反叛,项羽将二十万秦兵全部的活埋,从这里可以看...
· 电视剧中接旨都要全家下跪古代真的是这样的吗
小编知道读者都很感兴趣古代圣旨,今天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在宫廷剧中,经常看到太监拿着圣旨,嘴里说着“某某人接旨”,然后一大家子的人都跪下接旨了,那么古代真是这样的吗?圣旨分几类,有诫教、诰命、敕命、敕谕、谕告、宣告、宣策、敕令。艺术作品,尤其是现在的电影电视,实在坑人,把历史真相给搅乱了。真实的历史中,元代以前,除诰命、敕命、宣告(统称诏书)这三类圣旨以外,其他都不跪。元代的礼仪由于历史记载不详,无法确切知道当时情况。只是明代开始,下跪的事情才多了起来。明代开始,诰命、敕命、敕谕、谕告、宣告,这几样是必须跪听的。其中,谕告是针对藩属国的君主的,其余针对本国官员及臣民,但也不是人人都需要跪。这种圣旨带有仪典性质,而且,古代讲究“见诏如见君”,因此,除非特殊人物,一般的衣冠不整者和六根不全的残疾人等“卑贱下人”,连听圣旨的资格都没有,早就被撵开了,还跪什么?宣策和敕令,俗...
· 电视剧中人物自称的“洒家”是什么意思?
"电视剧中人物自称的“洒家”是什么意思?网络配图看过电视剧或者是小说《水浒传》的人,不知是否注意到一个小细节,鲁智深在作品里常常自称“洒家”,因为鲁智深花和尚的形象,所以不少人可能会误以为“洒家”是和尚的另外一个代称。可是事实上并非如此,电视剧《武林外传》里面也有提到“洒家”一词,剧中,白展堂有一句台词,“给洒家倒酒”!白展堂不是和尚,所以说,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洒家”并非是和尚的代称。那么,这些电视剧人物自称的“洒家”一词究竟是什么意思?关于“洒家”是什么意思,《辞海》一书解释到:洒(sǎ)是宋元时期关西方言“洒家”的缩略语,等同于白话文里的“咱”,宋元时期,关西一带的人(男子)常常自称为洒家。网络配图但是,在《辞源》的修订本里,洒家则被解释为:“洒”(音zá)与“咱”“喒”同,“洒家”即“咱家”。我想,这应该是受到了陆澹安的影响。陆澹安所著的《小说词语汇释》里提到,关西人自称为“洒家”。...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