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代中国人如何保证木建筑不起火?古代防火工具发展史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67
转发:0
评论:0
古代中国人如何保证木建筑不起火?古代防火工具发展史,古代中国人如何保证木建筑不起火?古代防火工具发展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

  古代中国人如何保证木建筑不起火?古代防火工具发展史。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为了防范火灾,古人可没少花心思。历代先贤们不仅还想出了许多防范火灾的方法,还出版了应对火灾的法律文献。

  荀悦·《申鉴·杂言》一曰防,二曰救,三曰戒......防为上,救次之,戒为下。

  荀悦在这里提到的,就是当时的人们应对火险的一种方法。

  在古代,火是古人照明和热量的重要来源,也是古代生活里不可或缺的必需品。然而,由于古代的建筑物多为木质结构,极易过火,因此古人对于火灾的防范也丝毫不敢掉以轻心。

  一,源起殷商

  古人关于处置火灾的法令可以追溯到距今3600年前的殷商时期。

  《殷王法》中规定,“弃灰于公道者断其手”,不能把没有燃尽的灰烬随意弃置在道路上,若是有人违反了就要被砍掉手。

  现代科学理论已经证明,燃烧物如果未经充分燃烧,就会有复燃的可能。殷商时代的古人,在制定这条法规时早已考虑到这类隐患,因此有了这项防范于未然的规定。

  无独有偶,春秋战国时期,古人对于火灾的法令也是十分严格。

  秦国法律规定:“弃灰于道脸刺字”,就是如果把燃烧后的灰烬扔在道路上,便会受到在脸上刺记号并且涂黑的处罚。

  仅仅是道路遗灰就要上刑,由此可见古人对于防火的重视程度了。

  除了法令规定,古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十分注意防火。据《周礼·天官》记载,每年的春秋两季,负责用火安全的官员都要摇木铎来提醒大家防火。

  这种人工提醒防火的方式十分好用,以至于后来民间的打更人经常念叨着“天干物燥,小心火烛”,以此来提醒百姓安全用火。

  春秋战国时代,狼烟四起,烽火连天。火攻成为了战场上的常用手段,这时候,防止火势蔓延或许就有着扭转战局的意义了。

  墨子就是防火方面的专家,他发现如果在建筑物上面加一个不可燃烧的保护层,就可以有效防止建筑物过火,从而防止火势蔓延。

  于是,墨子发明了在城门上涂湿润泥土防火,以及用麻布做水斗、皮革做水盘、城门楼上设储水器等一系列的防火措施,极大的推动了防火技术的发展。

  二,宋代发展

  时光的脚步来去匆匆,防火的方法传承千年,转眼已是宋代。

  南宋时期,有个叫衰甫的人幼年时家中曾发生了几次大火,火灾过后倾家荡产,损失惨重。

  或许是火灾的童年阴影给衰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后来衰甫去歇县做知府时,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防范火灾。

  为此,衰甫专门成立了专职防火的“防虞员”和救火的“潜火军卒”,还给他们配备了灭火工具,这便是消防队最初的雏形。

  不过,衰甫个人的力量对于消防事业的推动是远远不够的。

  公元1201年,临安城御史台吏杨浩家发生了一场大火,由于临安并没有专职灭火的消防队,导致这场大火接连烧了四天,一口气烧了御史台、军器监、储物库等等官舍。

  官舍烧毁固然可惜,但民间的损失却更为严重。据史料记载,受此影响,临安受灾居民达五万余家,共十八万多人,死而可知者五十九人。

  火势控制住以后,宋宁宗又是心疼又是生气,于是寻找防火减灾的方法成了摆在宋宁宗君臣面前的头道大事。

  公元1208年,一个对付火灾的好方法终于问世了。

  临安知事赵与惫在这一年创建了第一支政府组织的消防队,其中防隅军兵二十队、潜火军兵七队,总人数达五万三千一百一十六人,专职负责消防救火。

  虽然这支消防队的实力在当时数一数二,但主要侧重于服务士族和官员阶层。民间百姓则索性自发成立了“水铺”、“义社”等民间消防队。

  三,清代金龙

  历史的风云瞬息万变,古人消防和防火的技术也在不断进步。

  清代时期,紫禁城为防火灾,专门准备了三百口大缸装水,取名“太平缸”,作为火灾发生时的救急水源。

  不过,虽然清代防火依然十分严格,但偶尔也有火灾发生。

  公元1791年,乾清宫大火,搞得十分爱面子的乾隆皇帝也不得不下罪己诏,气急败坏地说这场大火“皆朕之过”。

  晚清时,灭火工具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出现了小型的消防灭火车“水龙”,这种灭火工具刚开始只有木头制作的“水龙”,俗称“土龙”。后来清朝又陆续出现了“铁龙”和“金龙”。

  再后来,工部局从宝顺洋行买了一辆蒸汽救火车,消防工具至此总算跨入了机械时代。

  古人防火工具的日益精进,与其说是技术的发展,不如说是古人和自然不断磨合的过程。那一只只水龙,一口口太平缸,都是消防发展史的最好见证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故宫这么大古代是如何防火的?现代和古代的防火手段有什么不同?
故宫这么大古代是如何防火的?现代和古代的防火手段有什么不同?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我们知道,古代的建筑大部分都是木质结构,非常容易起火,电视剧里经常就有一处燃烧导致其他房屋也被烧起来的情节,而故宫建筑的结构其实也是如此,防火可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毕竟也是明清皇家的居住地。那么,那样大的一个故宫,究竟应该如何防火?现代的防火手段和古代又有什么不同呢?如今的故宫,是人们津津乐道的“网红”博物馆,有众多珍贵文物,各式精彩展览,接地气之余还卖得一手好萌。在许多人眼中,正是单霁翔在担任故宫博物院院长期间,通过一系列举措让古老的故宫变了样。白色上衣、深色裤子……24日出现在公众面前的单霁翔,穿着依然朴素整洁。今天,他现身第十七届北京国际图书节,进行了一场精彩的演讲,分享故宫成为“网红”背后的故事。前段时间,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是热门话题。回顾巴西国家博物馆的大火、巴黎圣母院大火造成...
· 古代起火为什么叫走水?古代火灾怎样救火?
在古代火灾现场都会有很多人边喊着“走水”边去打水灭火,为什么明明起火了,却是“走水”。这其中有两个愿意,第一是古人对火很敬畏,认为失火本来就是超自然力量造成的;第二是因为五行中水能克火,所以用水字来压制火,比较有口彩。那古代遇到火灾有哪些救火的措施呢?跟着小谱来看看吧。图源网络古代面对火灾的应对措施是比较全面的,不光有失火之后的救火,还有各种预防措施,更是在法律上严禁防火。火灾发生之后有两个机构可以及时传递消息及前往救火。汉朝时期,朝廷设置了望火楼,那时一般的楼层只有两层,但是望火楼有四层,所以望火楼有观测、通信、指挥的功能。望火楼上设有大鼓跟旗子等工具,可以通过鼓声通知老百姓逃跑及救火,通过旗子可以更好地、有条不紊地指挥老百姓参与灭火工作。唐朝有专门的消防机构,称之为“武候铺”。当时的“武候铺”主要在长安、洛阳等大城市才会有,他们通常分布在各个集市和坊里。“武候铺”除了人员配备之外,还开...
· 古代货币的发展史,古代货币是如何产生的?
古代的中国是一个货币文化非常丰富的国家,随着社会盛昌黎的不断发展,社会上的商品流通也逐渐从以物易物变成了以通用货币进行交易,而货币的发展时间也是非常久远的,早在殷商西周时期就出现了金属铸币,那么古代货币是如何产生的?今天就让族谱网小编来讲一讲。图源自网络货币的开始最早出现货币文化,是在夏朝,当时出现不同商品价值不同无法完成等价交换,所以就出现了货币。不过最开始的货币是以贝类为主的,当时是流行齿贝,然后打孔串起来,这样也方便人们携带,并且当时贝类都是天然形成的,也比较好看,所以除了交换,还可以作为装饰物,只是到了殷商时期,商业经济是要比夏朝活跃的,这就导致商品交易量和交易数额有所增加,随之使用的货币量也增加了,特别是在商朝后期,如果只靠贝类作为货币已经不能满足当时人们的需求了,所以就出现了很多替代品作为货币,其中铜质贝币就是一种替代品,而这也成为了我国古代最早的金属货币。图源自网络到了春秋时...
· 古代盗墓者用的工具
盗墓利器:洛阳铲“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孔仲尼这句话对盗墓来者说,亦然。提起盗墓工具,不少读者可能会想起“洛阳铲”。实际上,“洛阳铲”仅是在洛阳、开封、西安一带这些黄土地上使用较多的盗墓工具,而且发明时间较晚,并非通用型盗墓利器。能够成为盗墓工具的东西实在不少,花样多多。钁、凿、锹、铲、斧、镐、镦、镞、锥、镰、锄、刀、竹签、竹筐、木杠、粗麻绳·····这些人类常用的生产、生活类工具,都可能盗墓者的作案工具。问题是,看你怎么用?如同屠夫宰猪、疱丁解牛,还要看你会不会用。襄王冢“穿凿三日乃开”“广川王发冢”的故事被多部言奇作品记述,曾有多座春秋战国时的古墓让刘去给盗掘了,其中有一座是魏襄王的。“襄王冢,以铁灌其上,穿凿三日乃开。黄气如雾,触人鼻目皆辛苦,不可入。以兵守之,七日乃歇。初至户,无扇钥。石床方四尺,上有石几,左右各三石人立侍,皆武冠带剑。复入一户,石扇有关锁,扣开,见棺柩,黑光照...
· 古代有“共享”出行工具吗
如今,随着共享单车的大流行,“共享”一词也跟着热了起来。其实,在中国古代,类似共享单车这种租赁模式的出行工具并不鲜见。车、辇、轿、船乃至驴、马、牛等牲畜,都曾是含有“共享”意义的出行工具……“共享车”,宋代已出现的“代步”工具李煜词曰:“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古代的车主要分人力车和畜力车两大类,其中畜力车是最主要的出行工具之一。南唐后主李煜在《望江南·多少恨》词中曾描述过当年江南金陵城内人们乘车骑马的盛况:“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乘车出行先秦时已很普遍,楚国诗人屈原《离骚》中就有“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的诗句。但最早的车多是官用,即所谓“公车”或“官车”。到战国时,民间用车才多了起来,如南方的楚国、北方的齐国,官民用车均多。东汉桓谭在《新论·谴非》中称:“楚之郢都,车毂击,民肩摩,市路相排突。”宋代时,像今天这样以“民用”、“代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