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旗装是怎么演变成旗袍的?旗袍的演变顺带的是思想的转变!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53
转发:0
评论:0
旗装是怎么演变成旗袍的?旗袍的演变顺带的是思想的转变!,旗装是怎么演变成旗袍的?旗袍的演变顺带的是思想的转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

  旗装是怎么演变成旗袍的?旗袍的演变顺带的是思想的转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对于旗袍,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在一些重大场合中,经常能够看到女性穿旗袍的场景。旗袍分为很多类型,充分显示了东方女性的婀娜多姿。旗袍的前身是清朝满族人的旗装,而且只能满族人使用,属于一种象征。从旗装到旗袍,中国女性的服饰经过了3次巨大变化。那么,旗装如何演变成为现代样式的旗袍呢?今天,我们就聊聊这个话题。

  首先,我们聊一聊旗装的起源。清朝的前身是后金政权,而后金政权是东北渔猎民族建立的政权。在后金政权建立的初期,由于主要忙于作战,根本没有成体系的服饰制度。即使是最高统治者的努尔哈赤,也并不注重服饰建设、皇太极上台以后,并不甘心仅仅成为一个游牧政权的大汗,而是渴望成为大一统王朝的皇帝。在这一大背景之下,皇太极一方面继续发动战争,另一方面开始借鉴明朝各方面的经验。

  包括服饰文化,也被后金政权所接纳。公元1636年,皇太极称帝,建立了大清王朝。从这一时期开始,清朝制定了严格的服饰制度,女性所穿的旗装就是这一时期形成的。不同等级、不同身份、不同年龄的女性,旗装的颜色、用料、花纹等各个方面都不一样,但基本样式是相同的。起初的旗装都没有刺绣,服饰非常的素气。

  清朝入关以后,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融入了清朝的服饰体系。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清朝满族女性的旗装上开始出现各式各样的刺绣图案,例如龙凤呈祥图、喜鹊登梅图、凤穿牡丹图、龙飞凤舞图、鹤鹿同春图等等。此外,为了体现身份等级,对于清朝贵族们来说,旗装的制作非常讲究。出现了“十八镶”的说法,一件旗袍的制作时间可能需要一两个月。与此同时,旗装也是满族人的象征,严禁其他民族的群众使用。

  张爱玲在自己的作品中记录了这一点:“发源于满洲的旗装,自从旗人入关之后,一直与中土的服装并行着,各不相犯。”其实,由于文化的影响,清朝贵族女性也需要接受传统的教育,讲究“三从四德。”在穿衣打扮上,非常注重女性的容貌。身体不能裸露,甚至连脖子都不能露出来。因为,旗装现了很多立领盘扣的样式。

  对于这样的情况,张爱玲在作品中调侃道:“高得与鼻尖平行的硬领,像一层层叠至尺来高的金属项圈一般,逼得女人们伸长了脖子。”由此可见,清朝满族女性们对于传统旗装的各种束缚意见很大。但是由于保守思想根深蒂固,再加上清朝的统治需要,女性的服装长期得不到改变。公元1912年,清朝灭亡以后,女饰迅速开始了一场“改革运动。”

  最初期的旗袍开始出现,起初的旗装非常宽大,根本无法体现身材,而且旗装必须搭配下裤。旗袍虽然起源于旗装,但进行了大量的改进,首先是开始收腰、提臀,体现了东方女性的曲线美。随着思想观念的开放,旗袍开始出现高开叉,女性开始穿丝袜,而不是长裤。旗袍从出现到普及的速度非常快,由于不再是满族女性专用的服饰,各族女性都开始穿着旗袍。

  关于旗袍的传播速度,张爱玲做出了这样的评价:“五族共和以后,全国女性突然一致采用旗袍。”按照当时人的观念,从旗装到旗袍,已经属于巨大的进步。当时,上海的报纸上出现了这样的说法:“近日旗袍盛行,摩登女士,争效满装,此犹赵武灵王之服胡服。出于自动,非被强迫而然者。”不过当时的旗袍基本上都是长袖的,而且仍旧相对宽松。

  根据当时的纪录:“故北平女生现做旗袍时,袖口皆做长过肘。”但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后,随着新思想、新观念的传播,女饰发生了第二次巨大变化。当时一位女权领袖曾经说过:“现在我们为第一步的革命,先把旗袍上的两袖不要了。”由此可见,第二次服饰改革中,旗袍出现了很大的变动。

  根据20年代中期的记载:“时北伐前,妇女着袍服之风渐盛,然款式多保守,腰身概取宽松,袖长及腕。身长在足踝以上,因其近似男装,只有时髦的妇女勇于尝试。”由此可见,虽然旗袍出现了一系列的改进,但大部分女性的服饰仍相对保守。但是在北伐战争之后,在新生活的影响下,城市中的年轻女性们,出现了“腿可断,衣裳不能不短,丝袜不能不穿”的说法。

  在1929年颁布的《服饰条例》中,规定了两种标准女饰。第一种是蓝上衣、黑下裙,标准的近代学生装。第二种就是蓝色旗袍,但没有限制长短。当然对于很多城市女性来说,旗袍已经成为了主流服饰。但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过分暴露的旗袍仍不被传统思想所接受。通过一系列二三十年代的纪录片来看,当时,在农村地区仍以传统服饰为主。

  在五六十年代,我国提倡艰苦奋斗,开始流行著名的“解放式。”旗袍暂时退出了历史舞台,除了极少数女性穿着以外,几乎看不到旗袍的身影。截止改革开放深入之后,进入80年代,各种样式的旗袍又重新出现。随着东西方文化的相互影响,现代样式的旗袍融入了大量的西方元素。从最初期的旗装,到现在的旗袍,中途历经了3次大规模的变化。从旗袍样式的变化,同时折射出了女性地位的提高、大众思想的进步。一部旗袍发展的历史,成了女性地位和思想演变的发展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国旗袍的演变史
旗袍作为袍服大家族中的一员,其发源有人认为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深衣。深衣自春秋战国至汉代曾为时人所重,后世的袍服或与深衣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事实上,深衣与袍服颇有差异,前者上下分裁,效果相当于把上衣下裳连成一体;袍服则不分上下,基本失去了上衣下裳的意义,后来袍服逐渐被接纳为一种稳定的服饰式样,与上衣下裳的服制并行不悖。袍服自汉代被用于朝服,起始多为交领、直据,衣身宽博、衣长至附、袖较肥阔,在袖口处收缩紧小,臂肘处形成圆弧状,称为“袂”,或称“牛胡”,古有“张袂成荫”之说。袍服式样历代有变制,汉代深衣制袍,唐代圆领裥袍,明代直身,都是典型的宽身长袍,穿著者多为知识分子及统治阶层,久而久之蔚成风尚。袍服因而代表的是一种不事生产的上层人士及文化人的清闲生活。服饰上的宽衫大袍。褒衣博带,逐渐成为中原地区衣饰文明的一种象征。流行于少数民族地区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较为紧窄合体,以利于骑射或其他激...
· 旗袍的来源和特点
传统文化旗袍也称中式旗袍。其主要结构特征是立领、右大襟、紧腰身、下摆开衩等。旗袍是中国女性的传统袍服,始于清朝的旗人着装。经过辛亥革命及现代的改良,保留了传统旗袍的服饰工艺,使其更加符合对人体的表现。这种比例非常适合东方女性较平、臀位较低、上身较长的体形特点。旗袍传达出的思想和独特的韵律之美。旗袍是我国一种富有民族风情的妇女服装,由满族妇女的长袍演变而来。由于满族称为“旗人”,故将其称之为“旗袍”。在清代,妇女服饰可谓是满汉并存。清初,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而汉人妇女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清中期,满汉各有仿效;到了清代后期,满族效仿汉族的风气日盛,甚至出现了“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截作短衣裳”的情况,而汉族仿效满族服饰的风气,也于此时在一些达官贵妇中流行起来。流行于少数民族区或游牧民族的袍服,一般都较为紧窄合体,以利于骑射或其他激烈活动,这种服式多采用左衽、窄袖,袍身比较适体。历史上,汉族人民也...
· 旗袍的审美与设计师
旗袍的审美近十几年来,时装中重新出现的旗袍,在国际时装舞频频亮相,风姿绰约有胜当年,并被做为一种有民族代表意义的正式礼服出现在各种国际社礼仪场合。旗袍的京派与海派京派与海派代表着艺术、文化上的两种风格。海派风格以吸收西艺为特点,标新且灵活多样,商业气息浓厚;京派风格则带有官派作风,显得矜持凝练。艺术家与旗袍艺术,是通过塑造形象具体地反映社会生活、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经过20世纪上半叶的演变,旗袍的各种基本特征和组成元素慢慢稳定下来。旗袍成为一种经典女装。经典相对稳定,而时装千变万化。但时装设计师常从经典的宝库中寻找灵感,旗袍也是设计师灵感的来源之一。总之,旗袍是中国妇女的传统服装,而并非已经湮灭失传的历史服装。它既有沧桑变幻的往昔,更拥有焕然一新的现在。旗袍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加之可欣赏度高,因而极富有收藏价值。现代穿旗袍的女性虽然不多,但现代旗袍中不少地方仍保持了传...
· 越式旗袍
误称奥黛直译为“长袄”、“长衫”,但经常被误称为“越南旗袍”“越式旗袍”等名称,使人误以为奥黛来自于中国旗袍,事实上传统奥黛与汉式服装更为相近,只是因为加入了西化的剪裁,与改良旗袍视觉上有相似之处,两者易被混为一谈。相册穿着奥黛的女学生河内大学的女学生们2006年在越南举办的第18届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各会员国领导人身着奥黛参见越南服饰越服袄交领(Áogiaolĩnh)四身袄五身袄三妑袄兜子(Yếm)
· 满族的传统服饰旗袍有着怎样的历史
旗袍现在已经成为了现代流行服装之一,在国际服饰橱窗里,享有很高的盛誉。旗袍是从满族古老的服装演变而来的。男子的长袍多是蓝、灰、青色,女子的旗装多为白色。旗袍,满语称“衣介”。古时泛指满洲、蒙古、汉军八旗男女穿的衣袍。旗袍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它裁剪简单,圆领,前后襟宽大,而袖子较窄,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便于上马下马;窄窄的袖子,便于射箭。由于袖子口附有马蹄状的护袖,又称马蹄袖。在满族人逐渐脱离骑射生涯后,马蹄袖已成装饰,而放下马蹄袖仍然是满族人对长者、致敬的礼仪。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领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绣花装饰。清初衣袍式样有几大特点:无领、箭袖、左衽、四开衩、束腰。箭袖,是窄袖口,上加一块半圆形袖头,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马蹄袖平日绾起,出猎作战时则放下,覆盖手背,冬季可御寒。四开衩,即袍下摆前后左右,开衩至膝。左衽和束腰,紧身保暖,腰带一束,行猪时,可将干...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