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置顶
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揭秘:三国历史上是谁给魏延的头上安上了反骨?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10
转发:0
评论:0
揭秘:三国历史上是谁给魏延的头上安上了反骨?,导读:魏延是三国时期蜀汉重要名将之一,他深得刘备重用并屡立战功,其地位仅次于

  导读:魏延是三国时期蜀汉重要名将之一,他深得刘备重用并屡立战功,其地位仅次于“五虎上将”,然而小说却说他头上有“反骨”,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魏延的头上真的有反骨吗?读者肯定记得小说里孔明说过的一句话:“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很多人据此断定孔明嫉贤妒能是残害魏延的祸首,其实这种理解有失偏颇,因为这只是小说的杜撰而并非史实。若按上述说法,最该斩首的当是刘备,这个暂且不表,单说古时战将全身铠甲头戴铁盔,这种情况如何看得清头上有反骨?

  《三国志》说,魏延以部曲随入蜀,数有战功。从刘备力排众议否定张飞而任命魏延为汉中守将上看,刘备的确对魏延的能力是持肯定态度的,也充满了信任。诸葛亮北伐,魏延曾建议兵出子午谷,孔明没有采纳,并限制他的兵权,因此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但是他依然顾全大局,没有做出违背蜀汉的事情,孔明死后,别人都以他的临终遗言行事,唯独魏延道出了自己与众不同且见解独到的观点:“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这句话无疑挑战了蜀汉上下的“个人崇拜”意识和政策划一的观念,可谓石破天惊。

  孔明临终曾经交代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一旦自己身死大军可速退,让魏延断后,姜维次之,如果魏延不服从命令,军便自发。这说明孔明早已料到魏延会有意见,但是他并未要求除掉魏延,马岱在魏延营中潜伏也只是小说的虚构。杨仪本是荆州主簿,后来投奔刘备,刘备死后,他随孔明北伐任臣相参军长史,孔明出兵常以魏延为大将、杨仪为军需后援,但是两人的矛盾也让孔明极为头痛,什么矛盾呢?其实就是互不服气,魏延心高气傲很多人都避而远之,而杨仪自恃宠信言语没有节制,连蒋琬他都看不起更不畏惧魏延,开会的时候两人常常争吵,魏延拔刀杨仪大哭,两人由此产生嫌隙势如水火,而孔明又未及时化解,所以铸成大错,最终魏延被斩,杨仪自杀。

  魏延与杨仪交恶其实还是人民内部矛盾,大军撤退的时候魏延要求费祎与自己一起驻守,费祎说,我帮你去给杨长史说说,他不懂军事,必然会答应。说罢上马而去。等到魏延派人去观察时,杨仪早已帅大部队回程了,魏延有种被欺骗的感觉,所以怒发冲冠截住杨仪归路。后主对杨、魏互相上表说对方反叛感到头晕,就问董允和蒋琬,董、蒋都力保杨仪而排斥魏延。但事后查明,他们的这道选择题做错了,《三国志·魏延传》曰:“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原来魏延并无反意,只是想除掉杨仪而已。

  倒是杨仪本以为自己可以代替诸葛亮,没想到诸葛亮认为他“性狷狭”秘密指令蒋琬接班,杨仪大失所望对费祎说:“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谁有反骨?此说一语中的。魏延是一名难得的猛将,是诸葛亮北伐的得力助手,两人虽有军事上的分歧,但诸葛亮从无加害之意,相反还非常重用魏延。刘备在时,魏延只是汉中太守、镇北将军,诸葛亮执政将魏延的官爵提拔到了极致,先后封都亭侯、南郑侯、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并假节,即使魏延与杨仪不睦,诸葛亮也“不忍有所偏废”。

  蜀汉是三国中地盘最小势力最弱的国家,诸葛亮又连年北伐,如果政治上没有高度的统一与和谐那是万万不行的。刘备死后,蜀汉大小事宜咸决於亮,诸葛亮成为实际的执政者,他的治国方针也是有口皆碑,处事大公无私,北伐万众一心,治国道不拾遗,可以说,政治清明没有杂音,就像我们经历过的六七十年代一样,遍地“红宝书”“万岁”不离口,在这种情况下,要么魏延脱颖而出,要么就是违背了“既定方针”,背上叛逆的罪名。一句话,魏延头上本无“反骨”,而是硬生生被人安了上去,这一点,蜀汉君臣都有责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揭秘:三国历史上是谁给魏延的头上安上了反骨?
导读:魏延是三国时期蜀汉重要名将之一,他深得刘备重用并屡立战功,其地位仅次于“五虎上将”,然而小说却说他头上有“反骨”,这是怎么回事呢?难道魏延的头上真的有反骨吗?读者肯定记得小说里孔明说过的一句话:“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祸根。”很多人据此断定孔明嫉贤妒能是残害魏延的祸首,其实这种理解有失偏颇,因为这只是小说的杜撰而并非史实。若按上述说法,最该斩首的当是刘备,这个暂且不表,单说古时战将全身铠甲头戴铁盔,这种情况如何看得清头上有反骨?网络配图《三国志》说,魏延以部曲随入蜀,数有战功。从刘备力排众议否定张飞而任命魏延为汉中守将上看,刘备的确对魏延的能力是持肯定态度的,也充满了信任。诸葛亮北伐,魏延曾建议兵出子午谷,孔明没有采纳,并限制他的兵权,因此叹恨己才用之不尽,但是他依然顾全大局,没有做出违背蜀汉的事情,孔明死后,...
· 魏延到底最后谋反没有三国中魏延被谁杀的
魏延是蜀汉名将,他跟随刘备入川后表现突出,得到刘备器重,因此在任命军事要冲的汉中太守时,众人都以为是张飞,刘备却任命魏延为汉中太守,并加封镇远将军。刘备对魏延的军事才能的肯定与对他的信任,魏延在刘备在世期间都是在升官。刘备死后,魏延虽然也追随诸葛亮北伐,也打了不少胜战,但不得诸葛亮信任。第一,去守备街亭这样的军事要害,诸葛亮派遣纸上谈兵的马谡,而不派遣魏延。第二,魏延向诸葛亮提出出子午谷取长安的计策,诸葛亮不予理睬,当然诸葛亮是个军事上谨慎的人(所谓的空城计纯属子虚乌有之事),但我们看魏延的计策很符合当时的情况,诸葛亮每次北伐几乎都是因为“粮尽而还”,很多学者都赞同魏延的奇策,兵行险招,出奇制胜。而《三国志-魏延传》裴松之注引《魏略》:“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这样步步为营的战略,可粮草又怎样能源源不断供给呢?诸葛亮在军事战略思想的错误注定他北伐的失败。...
· 揭秘:三国历史上反贼魏延的保护伞竟是诸葛亮
文人出身的诸葛亮,在魏延眼里无非是个学院派人物,按现在话讲就是“砖家”、“叫兽”之流。不过,诸葛亮毕竟是顶头上司,尽管心中不以为然,但也不太敢造次。可自诸葛亮之下的一干同僚,魏延可就丝毫不给面子了。这时,刘琰撞到了枪口。网络配图这位刘琰同志,可是蜀汉政权的元老人物,早在刘备领豫州牧的时候,就已经随之南征北战。有趣的是,尽管久在军中,可刘琰同志却从不上阵杀敌,只是在后方做做心理辅导,搞搞文艺活动,丰富一下士兵的业余生活。对于刘琰这位文艺骨干,军旅出身魏延是很有偏见的:军人的职责是杀敌,要跳舞回家跳去。有次刘琰在军中准备文艺节目,恰被魏延撞见。一个大男人领着一干女子成天在舞台上骚首弄姿,成何体统,魏延气不打一处,破口大骂。中国人是很讲究排资论辈的,一位政坛元老被一名后生面叱,肯定是很难下台。网络配图不久,刘琰就在诸葛亮面前参了魏延一本。其实,魏延平时的霸道作风,诸葛亮是有耳闻的,但奈何蜀汉后期...
· 历史上的魏延是怎样的魏延到底最后谋反没有
历史上的魏延魏延出生年月不详,字文长,是义阳(现在的河南省信阳市浉河区三里店)人。他是三国时期蜀汉中最为著名的将领之一。曾经在刘备入蜀的时候率领部曲追随而去,是刘备最为信任的人,魏延和长史杨仪向来不和,后来在诸葛亮死后两人矛盾加剧,最后被杨仪所派出的马岱所杀。魏延像在建安十三年(西元208年),刘备在曹操和孙权的夹缝中求生,他的势力若是想要有所发展和突破就必须要进攻蜀川,魏延这个时候投奔刘备,因为他足智多谋又骁勇善战,多次立了军功深受刘备的信任。刘备成为汉中王以后还要在汉中留下一员大将镇守,魏延留下待命,那个时候正是蜀汉的政权危机的时刻,正是由于魏延治军有方且战术得当才让曹操不敢妄动。之后魏延又率军攻入羌中,打破郭淮、费瑶等敌军,经过他的研究和计划,在北伐的战争中,魏延向诸葛亮献计“子午谷奇谋”,但是诸葛亮为人谨慎不想太过冒险,所以断然拒绝了魏延的计谋,因此魏延心中愤懑,认为诸葛亮是过分的...
· 魏延冤死:魏延反骨是谣言,真实的他是这样的。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桐柏)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深受刘备器重。刘备入川时因数有战功被任命为牙门将军,刘备攻下汉中后又将其破格提拔为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镇守汉中,成为独当一方的大将。魏延镇守汉中近十年,之后又屡次随诸葛亮北伐,功绩显著。他也是继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等人之后,蜀国阵营内最具能力和武功的战将,而且是北伐曹魏的坚定分子,在其生前受到刘备的提拔和诸葛亮的重用。可他却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病逝五丈原军中不久后,以“谋反”的罪名被杨仪派遣马岱追杀,并落了“夷三族”的悲惨结局。魏延的死去,标志着蜀国内部再也没一流的军事将领与曹魏抗衡了,仅仅剩下一名姜维独木难支,最终蜀国也不得不走向了灭亡的道路。关于魏延,首先,所谓“反骨”的说法当然只能是小说家言,历史上毫无记载。从科学角度分析,谁也不可能单独在脑后多长出一块“反骨”。魏延所谓的“反叛”,其实是诸多原因造成的过...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