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五代后汉的衰弱:熟悉的内乱剧本熟悉的权臣当道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06
转发:0
评论:0
后汉皇帝刘承祐即位三年,起初时任用一些老臣,像杨邠、郭威、史弘肇、王章等人,分别管理国家的内政、军事和经济;而宰相苏逢吉、苏尚等人,反而没有负责什么具体的事务。不过,他们却给朝廷举荐了许多官员,但杨邠认为这些人没有作为,经常制裁他们,渐渐导致了将相不和。关西大乱的时候,中书侍郎兼同平章事李涛从中调解,请求将杨、郭二人外调,没想到杨、郭二人误会了,怀疑他和二位宰相从中挑拨,于是怂恿太后将李涛罢了官,将相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皇帝刘承祐相信太后的话,开始重武轻文。平定三地叛乱后,皇帝已经成人,渐渐骄横起来,除了临朝听政外,时常和侍臣在宫中鬼混。飞龙使后匡赞、茶酒使郭允明,都因为善于献媚而得宠。李太后时有耳闻,常常召刘承祐进宫,严加谴责。刘承祐开始还不敢发言,后来听得厌烦,竟然反唇相讥。乾祐三年初夏,大辽兵入侵河北,皇帝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决定派枢密使郭威镇守邺都,准备抵抗大辽;而宰相苏逢吉却坚持要...

  后汉皇帝刘承祐即位三年,起初时任用一些老臣,像杨邠、郭威、史弘肇、王章等人,分别管理国家的内政、军事和经济;而宰相苏逢吉、苏尚 等人,反而没有负责什么具体的事务。不过,他们却给朝廷举荐了许多官员,但杨邠认为这些人没有作为,经常制裁他们,渐渐导致了将相不和。

  关西大乱的时候,中书侍郎兼同平章事李涛从中调解,请求将杨、郭二人外调,没想到杨、郭二人误会了,怀疑他和二位宰相从中挑拨,于是怂恿太后将李涛罢了官,将相之间的矛盾越来越深。皇帝刘承祐相信太后的话,开始重武轻文。平定三地叛乱后,皇帝已经成人,渐渐骄横起来,除了临朝听政外,时常和侍臣在宫中鬼混。飞龙使后匡赞、茶酒使郭允明,都因为善于献媚而得宠。李太后时有耳闻,常常召刘承祐进宫,严加谴责。刘承祐开始还不敢发言,后来听得厌烦,竟然反唇相讥。

  乾祐三年初夏,大辽兵入侵河北,皇帝召集大臣商议对策,决定派枢密使郭威镇守邺都,准备抵抗大辽;而宰相苏逢吉却坚持要削弱郭威的一些实权,被史弘肇训斥了一顿。当天晚上,宰相窦贞固为郭威饯行,朝廷大臣全都列座相陪,大家各敬郭威一杯酒,才能回座。史弘肇见苏逢吉在一边倒酒,故意对郭威厉声说:“在昨天的会议上,许多人有不同的意见,所以今天我要敬你一杯酒。”说完一饮而尽。苏逢吉也忍耐不住,举杯自言自语:“彼此都为了国家,何必这么介意呢!”杨邠也举杯说:“就是就是!”于是和苏逢吉碰杯。郭威也有些过意不去,急忙解劝。史弘肇又厉声说:“安定国家,平定战乱,必须依靠武力,知识有什么用?”王章闻言愤愤不平,也插嘴说:“没有知识分子,谁来筹集粮草和军饷呢?史公未免欺人太甚了!”散席的时候,大家心里都不痛快,怏怏离开了。

  第二天,郭威入朝辞行,劝告皇帝要亲贤臣,远小人,有什么事情要和大臣们商量。刘承祐唯唯诺诺地答应了,等郭威一走,他又故态复发,将他的嘱咐置之脑后;而那些权贵,却明争暗斗,好像有不共戴天之仇一样。

  一天,王章宴请大臣,喝到半醉半醒的时候,王章起来倡议行酒令;如果没有接上的人,就要罚酒一杯。大家都同意,唯独史弘肇心里没底,因为他是行伍出身,对这些文绉绉的事情不在行,所以弄得手忙脚乱。苏逢吉不知好歹,居然在一旁冷嘲热讽。史弘肇大怒,冲过去挥拳便打。苏逢吉挨了几拳,赶紧跑了。众人连忙拉住史弘肇,才没有酿成大祸。苏逢吉回家后,还在暗暗庆幸自己跑得快;后来见自己和史弘肇的仇越结越深,已经到了无法调解的地步,于是想外调;又怕一离开京城,反而更危险,只得暂且忍耐下来。王章也闷闷不乐,准备离开京城这个是非之地;还是杨邠极力挽留,才打消了这个念头。皇帝刘承祐知道后,特地命宣徽使王峻出面调解,仍然没有效果。

  杨邠和史弘肇等人独揽朝政后,权势熏天,就是皇帝本人也奈何他不得。皇帝身边的近侍以及太后的亲戚,几乎都被他们撤掉。太后有位故人的儿子,请太后安排一个军职,史弘肇不但不答应,还把他斩首示众。还有太后的弟弟李业,担任武德使,想出任宣徽使一缺,先向太后乞求;太后又转告皇帝刘承祐,刘承祐再去和杨邠和史弘肇商量。二人都异口同声地,皇帝和太后只好作罢。皇帝刘承祐十分不平,手下的近臣趁机劝他锄奸。刘承祐犹豫不决,晚上听到作坊里有动静,还以为有兵变,一夜都不敢入睡。

  宰相苏逢吉经常挑拨李业,要他诛杀史弘肇。李业便和枢密承旨聂文进、飞龙使后匡赞、茶酒使郭允明等不得意的宦官商议,定下密计,然后告诉皇帝和太后。太后不以为然,嘱咐刘承祐要慎重行事。刘承祐愤愤地说:“我自有主张。”后来,李业又将这件事告诉了客省使阎晋卿。阎晋卿怕万一不成功,反而惹祸上身,急忙去通知史弘肇。也是史弘肇恶贯满盈,这个时候正在会客,居然没有接见阎晋卿。

  第二天,杨邠、史弘肇、王章等人上朝,走到广政殿,忽然冲出来一群甲兵,拔出腰刀,先向史弘肇砍去。史弘肇猝不及防,竟被砍倒,杨邠、王章正想逃走,却已经来不及,被武士们七手八脚按翻在地,结果又是三刀,了结了他们的性命。殿外的官员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都十分惊慌。聂文进出来后,马上宣读诏书,说杨邠、史弘肇、王章等人阴谋造反,已经被诛。随后,皇帝刘承祐亲临万岁殿,宣布了这件事,大家谁也不敢吱声。到了次日,又有许多兵马外出,杨、史、王三人的家族同党,连平时的仆人和随从,也是随抓随杀。

  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王殷,一向和史弘肇关系紧密,此时正在澶州。刘承祐马上派供奉官孟业带着密诏,命令李业的弟弟澶州节度使李洪义,乘机杀了王殷。刘承祐又因邺都统帅郭威和杨、史等人走得近,又秘密吩咐邺都行营马军、指挥使郭崇威、步军指挥使曹威杀了郭威和监军王峻。当时,高行周被调到天平镇守,符彦卿被调到平卢镇守,慕容彦超被调到泰宁镇守。皇帝命他们和永兴节度使郭从义、同州节度使薛怀让、郑州防御使吴虔裕、陈州刺史李谷,一同入朝保护京城;命宰相苏逢吉暂且接管枢密院,前平卢节度使刘铢暂且接管开封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熟悉的见面之礼,让我们谦让客气
见面礼现在我们最为熟悉的就是带礼物,其实见面礼不是我们经常说的送礼。而是我们传统文化见面之礼。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见面不仅要态度热情,还要彬彬有礼。与不同身份的人相见,都有一定的礼数和规矩。传统中讲一般性的打招呼是行拱手礼。拱手礼是最普通的见面礼仪,方式是双手合抱(一般是右手握拳在内,左手加于右手之上)举至胸前,立而不俯,表示一般性的客套。如果到人家做客,在进门与落座时,主客相互客气行礼谦让,这时行的是作揖之礼,称为“揖让”。作揖同样是两手抱拳,拱起再按下去,同时低头,上身略向前屈。作揖礼在古代也是日常生活中为常见礼仪,除了做客会用到作揖礼,向人致谢、祝贺、道歉及托人办事等也常行作揖礼。身份高的人对身份低人的回礼也常行作揖礼。传统社会对至尊者还有跪拜礼,即双膝着地,头手有节奏触地叩拜,即所谓叩首。我们生活中有些地方过年向长辈拜年就行跪拜礼,慢慢的也不再流行。在当今社会人们相见,一般习用西方社会...
· 走进不为人们熟悉的大宅院,山西申家大院
提起山西的大院,人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大院等晋中商人遗留下来的民居建筑。但明代沈思孝在《晋录》中指出:“平阳、泽、潞豪商大贾天下,非数十万不称富。”由此可见,以申家微代表的潞商的辉煌历史。潞商早期以盐铁为主,中期开始多元贸易,铁业、丝绸占主导,后期则以手工业制品为主。潞商的崛起始于盐铁、铁粮的交换。明代“开中法”的实施为潞商的发轫提供了政策上的保障,地处河南、晋中、晋南交通要冲的区位优势则加速了潞商的发迹,并很快成为一个地区性的商业集团。到明中叶,潞商已经成为国内举足轻重的商帮。而此时,晋中商人基本上还没有什么大的作为,更没有什么显赫的乔家大院。清代以后,食盐贸易逐渐被徽商垄断,丝绸生产亦日渐衰微。同一时期,晋中商人以经营汇兑业务而后发制人,成为晋商的主流,闪烁在潞商头上的光环被晋中商人取而代之。清道光十年(即1830年)申家申明远一支迁至今邯郸峰峰矿区八特古镇,成为...
· 熟悉的热闹场景又回来了,古代的旅游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随着现在形态逐渐变好,各地的旅游业也慢慢热络起来。不到半天时间,在昆明市滇池大坝边摆摊的张大爷,把从家里带来的50碗手工酸奶卖完了。我们熟悉的热闹场景又回来了,但是在出去旅游的时候还是要注意个人防护,佩戴好口罩。旅游业一直是一个热门行业,我国古代的旅游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跟着族谱网的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图源网络古代最早的旅游业起源是有商人带动的。商人会带着货物去往天南海北,在这个过程中有水路陆路两种交通的发展,在商人休整的地方还会带动旅馆、饭馆、茶楼等的发展。商人能够欣赏沿路的风景,然后回到居住地,这促进了区域地区的交流和发展,不仅体现在经济上,也体现在文化上。古代旅游业的发展主要是从唐宋时期开始的,这时旅游业的发展跟唐宋时期的经济文化发展密不可分。首先,唐朝的社会环境安定,经济发展繁荣且平稳,所以人民安居乐业,有旅游的经济条件和心理意愿。唐朝时期兼具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港口城...
· 虽然世人更熟悉郭子仪但平定安史之乱的头号功臣确实是他
李光弼为什么是安史之乱的头号功臣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虽然世人更熟悉郭子仪,但平定安史之乱的头号功臣确实是李光弼,李光弼一直都是平定安史之乱的主要将领,其军事才能在当时是最强的。收复常山郡、太原之战、河阳之战和击败袁晁等都是李光弼的战功,所以《新唐书》中说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李光弼曾是四镇节度使王忠嗣的部下,当时王忠嗣就很看重李光弼,认为“光弼必居我位”。后来王忠嗣被李林甫陷害致死,而李光弼在749年被朔方节度使安思顺推荐为朔方副节度使,本来李光弼是很感激安思顺的,但后来安思顺想拉拢李光弼,于是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李光弼,李光弼知道后就托病辞官回了家。后来陇右节度使哥舒翰认为李光弼是个人才,就上表给李隆基,把李光弼召回了长安。755年,三镇节度使安禄山造反,李隆基急需军事将领,郭子仪就把李光弼推荐给了李隆基,李光弼成为河东节度...
· 八股取士:教育史上熟悉而又陌生的名词
“头白空摩八股文,何能私塾接青云?夏侯著有藏书令,要使山中扩见闻。”古人读书,大凡为求得一朝能上“青云”,为此不惜耗尽华年,去研摩那八股文。关于八股文,人们都知道那是明清读书人求功名的一种应试文体,特别是毛泽东《反对党八股》一文的发表,使国人对此更是耳熟能详。但对于八股文到底是什么样的东西,又为什么会产生在明朝,却仍知之甚少。事实上,唐宋间,科举取士中已经规定了作文应试文体的基本格式,但为什么八股文独独出现在明朝呢?这还得从八股文的产生渊源与历史背景说起。人们通常只知道八股文是明朝的东西,实际上早在唐宋即已有其雏形。唐朝科举考试所采用的“帖经”、“墨义”实际上就是明朝八股文的萌芽形态。唐朝科举考试以“帖经”取士,所谓“帖经”,是拿所诵之经书,掩其两端,中间只开一行,裁纸为帖。唐朝先采用口试方式,令应试举子回答经义,后来改用笔述回答经义,这就叫做“墨义”。宋初沿用此制,到了南宋,程朱理学兴起...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