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官渡之战疑云:袁绍大将淳于琼因毁容而被杀?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68
转发:0
评论:0
官渡之战疑云:袁绍大将淳于琼因毁容而被杀?,古代男子也重容貌好打扮,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邹忌,《战国策》记载说他出门都要梳洗打

古代男子也重容貌好打扮,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邹忌,《战国策》记载说他出门都要梳洗打扮一番。后世有一个潘安,因为长得美,女人见了就向他车上扔果子,于是就有了“掷果盈车”一词,此后人们形容一个男人长得好,就说是“貌比潘安”。像《三国志》这种正史典籍,也是多有介绍一个人相貌长得好的事例。从这个原因出发,古代就有人说,孙策不是被箭直接射死的,而是觉得毁了容,再没有脸面见人,因而更不可能“君临天下”,从而拒绝治疗而死的。还有那个张松,他出使曹操,本来是要把蜀地益州卖给曹操的,只因为长得丑,曹操看不上他,这才一气之下跑到刘备哪儿,把益州卖给了刘备。实际上,这种看上去像是小说家言论的事情,在古代还真的是能够发生的,官渡之战时,为袁绍守卫乌巢粮仓的大将淳于琼就很好地演绎了这样的故事。

建安五年(公元200)八月,曹操和袁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一带)两军对垒,一时相持不下。相拒数月,战局对曹操越发不利,不仅仅是兵员少,伤兵多,更因为粮食一时难以为继。而袁绍的情况却要比曹操好很多,他虽然被曹操烧了数千辆运粮车,但到了十月,他又派大将淳于琼率领一万多人运来了粮食。淳于琼将粮食囤积在乌巢,此地在袁绍的大营以北,距离只有四十里远。正当曹操无计可施之时,袁绍的谋士许攸因为内部矛盾前来投奔曹操,并劝说曹操攻击淳于琼的乌巢粮仓。曹操手下很多人怀疑许攸有诈,但谋士荀攸、贾诩劝曹操坚决实行此计。曹操于是留下曹洪守卫大寨,自己亲率五千步骑兵连夜出击,天明时正好赶到乌巢。淳于琼见曹操兵少,就在营门外摆开阵列。曹操火速攻击,淳于琼退回到营寨内固守,曹操展开围攻。这时候,袁绍派来了骑兵支援淳于琼。曹操身边的人对曹操说:“敌人的骑兵越来越近了,请您下令分兵迎敌。”曹操大声说:“等到敌人的援兵到了背后再来报告。”由于曹操身先士卒,曹军将士个个奋勇,人人都在殊死战斗,淳于琼不能抵挡,营寨被攻破。

为了打击袁绍军的士气,曹操军队将杀死的淳于琼部士兵一千多人的鼻子都割下来,然后拿到袁绍大营前去展示。淳于琼虽然没有战死,但也被割掉了鼻子。曹军将领乐进将淳于琼擒获,押解着来到曹操大营。曹操问淳于琼:“为什么会是现在这个样子?”淳于琼说:“胜负都是由天决定的,还有什么好问的!”曹操想饶了淳于琼,不打算杀他,可是许攸却对曹操说:“明旦鉴于镜,此宜不忘人。”那意思是说,日后每天早晨淳于琼起来照镜子,看到自己毁了容,就不会忘记今天的耻辱。言外之意,他这样心存耻辱之人,不一定什么时候就会发作,这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于是,曹操杀了淳于琼。

许攸说的这番话有没有道理呢?应该说确有道理。古代有这样一种刑罚——劓(音:yi)刑,就是把人的鼻子割去。想想这种刑罚,既要不了人的性命,也影响不了人的搏杀能力,它的作用是什么?就是一种羞辱,是对人人格以及内心的惩罚。秦孝公时期,太子违反了商鞅所制定的新法,因为太子不能受刑,就惩罚他的老师,于是就给公子虔用了这种劓刑。后来秦孝公死了,以公子虔为首的这帮秦国王室贵族联合起来告发商鞅谋反,商鞅最终被车裂。商鞅被处死,商鞅所实行的新法却并没有废除,为什么?就是公子虔记住了这种耻辱,继承秦国王位的秦惠王知道新法给秦国带来的好处,所以,秦惠王就杀商鞅以满足公子虔等人的报复心里,存新法以使秦国继续图强。还有,战国时候,骑劫代替乐毅为伐齐主将,也对即墨城的齐国人实行过这种惩罚。本来,乐毅围即墨城不攻,是想收买齐国人心,让他们自己投降。因此,即墨城里的人进出不是很受限制。但是,以田单为首的即墨城里的人非常坚决,无论如何就是不降。骑劫来了,就改变了策略,变收买人心为打击意志。他把出城的人割掉鼻子,然后再放回去,结果反而引起了齐国人的愤慨,一直要求杀出城去报仇。因此说许攸的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是不是淳于琼这个人不值得曹操留用呢?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汉灵帝设置了西园八校尉,淳于琼担任右校尉。在这八人当中,还有两个赫赫有名的人,袁绍和曹操,当然这两人排名在淳于琼之前,不过,这也足以看出淳于琼的资历。后来,淳于琼追随袁绍,成了袁绍手下的一员大将。

在袁绍集团中,淳于琼是很有地位的。兴平二年(公元195),汉献帝逃离长安准备回到洛阳,在曹阳被董卓旧将李傕打败。这时候,沮授劝袁绍把皇帝接来,以便“挟天子以令诸侯”。淳于琼和郭图却表示反对,他们认为,现在应该是自己当皇帝而不是去迎接一个皇帝!如果把皇帝接来,有事就得上奏,等于是削弱了自己的权力,不服从就是违抗皇命,所以这不是一个好办法。袁绍同意两人的说法,结果没有迎接汉献帝,让曹操把皇帝接了去。袁绍自己是不是压根儿就不想接受这个汉献帝我们姑且不论,淳于琼能够参与这种大事的讨论,说明了他在袁绍集团中的重要地位。官渡之战前一年(公元199),袁绍准备进攻许都,遭到了沮授等人的反对。沮授认为,打这样的仗没有把握,一旦失败,局面将没法收拾。不如采取分兵袭扰的方式,消耗曹操的力量,三五年之后,曹操自己就会衰败。这和袁绍的意见不一致,郭图就进谗言,说沮授的权力太大了,简直是威震三军,如果再继续下去,会有什么方法控制他呢?袁绍于是将沮授的监军职权分为三个都督,让沮授、郭图和淳于琼各管一军。后来虽然没有来得及实行,但也能够说明淳于琼在袁绍集团中的地位。

淳于琼被俘虏的时候,官渡之战还没有结束,这时候如果淳于琼投降,这对于曹操是非常有利的。即便是官渡之战之后,袁绍只是失败,并不是灭亡,假如能够劝降淳于琼,这对于曹操彻底把袁绍集团消灭干净也是有好处的。三国时期是个特殊时代,武将投降一般不杀,像曹操阵营的大将张辽、徐晃以及庞德等人都是归降之人。就是在这一时期,袁绍部投降过来的张郃,曹操不但不杀,还马上予以重用,后来官至征西车骑将军。由此可见,曹操最初不杀淳于琼是一种真实想法。

淳于琼会投降吗?从淳于琼回答中可以看出,他并没有表现出仇恨和愤怒,如果好言抚慰,投降是有可能的。再有就是许攸,他和淳于琼原本都属于袁绍,是不是许攸为了增加自己对袁绍集团事务的发言权,从而让曹操杀了淳于琼?对于这个问题还是不做过多设想,以免让人说是过于解读,只是说,不管许攸是为了曹操还是为了自己,他建议杀掉淳于琼,说出来的那个理由必须是能够令曹操信服的。

由此看来,淳于琼被俘后被杀,与他先被毁容有很大关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三国因毁容才被杀的大将:淳于琼是怎么死的?
古代男子也重容貌好打扮,战国时期齐国有一个邹忌,《战国策》记载说他出门都要梳洗打扮一番。后世有一个潘安,因为长得美,女人见了就向他车上扔果子,于是就有了“掷果盈车”一词,此后人们形容一个男人长得好,就说是“貌比潘安”。像《三国志》这种正史典籍,也是多有介绍一个人相貌长得好的事例。从这个原因出发,古代就有人说,孙策不是被箭直接射死的,而是觉得毁了容,再没有脸面见人,因而更不可能“君临天下”,从而拒绝治疗而死的。还有那个张松,他出使曹操,本来是要把蜀地益州卖给曹操的,只因为长得丑,曹操看不上他,这才一气之下跑到刘备哪儿,把益州卖给了刘备。实际上,这种看上去像是小说家言论的事情,在古代还真的是能够发生的,官渡之战时,为袁绍守卫乌巢粮仓的大将淳于琼就很好地演绎了这样的故事。建安五年(公元200)八月,曹操和袁绍在官渡(今河南中牟县一带)两军对垒,一时相持不下。相拒数月,战局对曹操越发不利,不仅仅是...
· 官渡之战的意义官渡之战袁绍败给曹操的原因
官渡之战的意义公元200年,实力强大的袁绍带十万精兵进攻曹操,曹操迎战,在官渡展开决斗。一开始战局对曹操不利,但由于袁绍骄傲自大听不进意见,而曹操重用人才,善于听取意见,主动偷袭烧毁了袁绍的粮草,袁绍大惊,仓皇后撤。这时候曹操乘势进攻,以少胜多,打败袁绍。袁绍退回北方一蹶不振。不久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网络配图官渡之战增强了曹操的实力,为曹操击溃袁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方仅有曹操和袁绍势力较大,此战击溃了袁绍,北方就无人能和曹操抗衡。官渡之战其实是中国政权统一和政权分立的历史选择。曹操主张统一,(本文由天天爱养生网整理发布),此战胜利后,曹操向着统一中国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基本统一了北方。袁的志向不高,只要自己能成为诸多分立政权中的一个就满足了,他的失败是战略的失策、是分裂的失败。这也证明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大一统的思想,和将其实现的愿望。战役评论官渡之战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
· 官渡之战的意义官渡之战袁绍败给曹操的原因
官渡之战的意义公元200年,实力强大的袁绍带十万精兵进攻曹操,曹操迎战,在官渡展开决斗。一开始战局对曹操不利,但由于袁绍骄傲自大听不进意见,而曹操重用人才,善于听取意见,主动偷袭烧毁了袁绍的粮草,袁绍大惊,仓皇后撤。这时候曹操乘势进攻,以少胜多,打败袁绍。袁绍退回北方一蹶不振。不久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官渡之战增强了曹操的实力,为曹操击溃袁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方仅有曹操和袁绍势力较大,此战击溃了袁绍,北方就无人能和曹操抗衡。官渡之战其实是中国政权统一和政权分立的历史选择。曹操主张统一,此战胜利后,曹操向着统一中国的方向前进了一大步,基本统一了北方。袁的志向不高,只要自己能成为诸多分立政权中的一个就满足了,他的失败是战略的失策、是分裂的失败。这也证明了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大一统的思想,和将其实现的愿望。战役评论官渡之战是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列举的中国历史上“双方强弱...
· 官渡之战的意义官渡之战袁绍败给曹操的原因
官渡之战的意义官渡之战袁绍败给曹操的原因说到官渡之战其实很多网友也应该知道这个战役也还是非常的有意义的一个战役了,但是这个战役最后虽然是败给了曹操了,那么这其中的原因到底会是什么呢?官渡之战的意义也到底是什么呢?下面就跟随小编一起来揭秘看看吧,感兴趣的可被错过了!官渡之战的意义公元200年,实力强大的袁绍带十万精兵进攻曹操,曹操迎战,在官渡展开决斗。一开始战局对曹操不利,但由于袁绍骄傲自大听不进意见,而曹操重用人才,善于听取意见,主动偷袭烧毁了袁绍的粮草,袁绍大惊,仓皇后撤。这时候曹操乘势进攻,以少胜多,打败袁绍。袁绍退回北方一蹶不振。不久曹操基本统一了北方。官渡之战增强了曹操的实力,为曹操击溃袁绍,统一北方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北方仅有曹操和袁绍势力较大,此战击溃了袁绍,北方就无人能和曹操抗衡。官渡之战其实是中国政权统一和政权分立的历史选择。曹操主张统一,(本文由天天爱养生网整理发布),此战...
· 袁绍在官渡之战中失败的原因,官渡之战双方的兵力对比
官渡之战历来是史学家以及历史爱好者关注的焦点,这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最后的结果是以袁绍的惨败,曹操的崛起而收场的。从官渡之战双方的势力来对比,袁绍的军队数量是曹操的数倍,袁绍手下有更多的谋士以及猛将,但是最后还是以带着几百人仓皇逃跑收场。总结下来,袁绍有很多表面上看似必胜,实际上却是有着非常大的隐患的点。这和袁绍本人多疑、不善决断的性格与内部不团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究其失败原因,在曹操的谋士郭嘉那篇《十胜十败论》中便可以找到一些答案。《十胜十败论》虽然是为了鼓励曹操迎强敌袁术来写的,但是其中所写不无道理。郭嘉先是在开头举了汉高祖刘邦与楚霸王项羽的例子来进行说明,体现了刘邦的智慧与项羽的孤傲。通过两个人的例子来将曹操比作刘邦,将项羽比作袁绍,暗示着曹操虽然弱小,但是最终会凭借着智慧,战胜袁绍获得最终的胜利。接下来郭嘉陈述了袁绍必败与曹操必胜的十条内容。其中第一条...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