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清代官员被革职后如何复出:只要没死就有机会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33
转发:0
评论:0
清代官员被革职后如何复出:只要没死就有机会,对被问责的清代官员来讲,只要没死,就有东山再起的机会。据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的牛创

对被问责的清代官员来讲,只要没死,就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据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的牛创平统计,在清代268年当中,涉及一、二品官员(大约也就是今日部级以上官员)的经济犯罪案件共有108件,案中被判刑的一、二品官员共有157人,其中死刑立决的68人,斩、绞监候也即死缓的47人,其他刑事处分的42人。

因经济问题获刑事处分之外,还有大量官员因各种问题(主要是经济问题)而受到行政处分。清代的行政处分,大约可分为罚俸、降级、革职三种基本类别。罚俸,即对责任官员扣发俸饷(应得正俸),分为一个月、三个月、六个月、九个月、一年等。曾国藩这样的封疆大吏,都曾因自己推举的武状元在年度测试时臂力没过关而承担连带责任,被罚俸六个月,以致曾国藩无力给家人汇款,多次在信中叫苦。降级则分降级留任与降级调用两种。降级留任是照所降之级食俸,仍留任;降级调用则是实降调任。凡降调而级不足以及无级可降,则议革职,又有革职留任、革职、革职永不叙用三种。革职永不叙用最为严厉,基本上宣判了官员的仕途死刑。革职留任与革职的处分则比较有弹性,官员有足够的运作空间,去“一二三四,再来一次”。

传统中国的制度,常常是太极的形状,有阴有阳。问责制度若是阳,则开复制度可视作阴。“开复”是清代政制的专门术语,简单说即是官员复出。更准确地说,则指对受到罚俸、降级或革职处分的官员,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其俸禄、级别和官职。

受到行政处分的官员,常以各种手段谋求开复。如果不获开复,官员就没有升迁机会。学者闫文博发现,开复可使官员重新获得“升转迁”的权利,而未获开复的官员则没有这种资格。乾隆二年(1737年),原任四川巡抚的杨馝疏请以中江县知县铁景曾升补眉州知州,但吏部审查发现,铁景曾在任内被降职二级,尚未开复,因此不准其提升。

某种意义上,受罚官员获得开复,即是迎来其政治生命的第二春。既然如此,受罚官员自会千方百计去谋求开复。有趣的是,他们甚至会采用向皇帝老儿行贿的方式。学者牟润孙《论乾隆时期的贪污》、《论清王朝富盛时期的内帑》两文,就细致地揭发了此种现象。官员秘密交罚款赎罪,盛于乾隆时期。他们私下交纳的巨额罚款,少部分用于公共事业如河工等,大部分则纳入内务府,进入皇帝的。值得注意的是,这与夺俸的性质不一样。交罚款赎罪是私人向皇帝的秘密行贿,而夺俸是公开的行政处罚。

乾隆朝密记档记载大臣李质颖的一封奏折,称因自己在浙江巡抚任内未能参奏某位获罪大臣而愿罚银十万两,在粤海关任内奏事错误愿罚银2万两,还有其他杂七杂八的倒霉事,总计愿罚银25.6万余两。他要求以分期付款的形式按揭还罪,获得了乾隆的许可。在每年支付1.5万-2万两赎罪银的同时,李质颖依旧可以做官。而以其为官的公开年收入来算,李质颖很难支付此笔巨款,则他不得不变本加厉通过另外渠道敛财,也可想而知。

在私下向皇帝行贿以赎罪之外,被革职的清代官员还可以通过公开“捐复”的形式复出。学者许大龄《清代捐纳制度》一书考论甚详。凡革职离任官员,其原来的官职等级、头衔、花翎都可捐复。有些甚至可以捐得比原先等级更高的官衔,只是不得补用而已。据陆陇其日记,在康熙年间人们还以捐复为耻,不好意思公开谈说。而许大龄指出,在乾隆之后,捐复被制度化,成为常捐,“捐复一项,几等恒河沙数,人皆视作固然,不以为耻矣。”

行贿或捐复之外,有些官员还能因为与皇帝的私人关系而复出。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工部尚书王鸿绪开浚京城河道,因经费动用问题遭到部议,被革职留任。但河道工程一结束,康熙就赐他官复原职,理由是他治河有功。这看上去有点诡异,不过如果我们知道他跟康熙的私人关系就可以理解了。康熙下江南,曾住在王鸿绪家,亲笔御书匾额、诗扇、楹联,并称“此地以金丝桃胜于他处”。此外,王鸿绪还常常密折奏事,双方讨论的话题有时相当私人,甚至包括苏州美女被骗一类的事儿。

更令人称奇的是,不但活的官员能开复,死的官员也能开复。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福建水师提督叶相德在军营病故,乾隆想起叶相德的诸种功劳,深为轸惜,就下旨将他“在福建提督任内革职之处,著加恩开复,并加赠太子少保”。

从皇帝的角度看,允许官员复出,也是治理术的一部分。乾隆曾说:“从前曾有捐复之例,复经部议删除,第念此等人员内,未尝无可及锋可用之人。若以微眚淹滞多年,亦觉可惜”。既然可用,就算它有时偷主人的鱼吃或跟邻居的猫眉来眼去,也是可以容忍的———不妨薄施惩戒,做做样子,风头过了,再让他低调复出,继续效命。

但官员复出也是把双刃剑,如果犯事官员都可以轻松复出,那么其行为很可能将更无廉耻,问责制度也将形同虚设。所以乾隆又皱着眉头说:“(官员)若即被严参,于获罪受震之后,审明复职,而靦然不以为耻,则后此之荡检踰闲,恐不可问。”

要之,清代官员复出,几乎都带着浓重的人治色彩,很多时候还是袖子中的交易,并没有严格的程序,也缺乏外部的监督。官员们既可以在制度弹性允许范围内依靠“陋规”谋财,一旦其行为超出制度弹性范围之外,只要不被斩立决,还大可以靠与皇帝的私人关系、秘密行贿或公开捐复来取得复出的机会。其成本,可谓相当低廉,而其所取之目,又极为巨大。章学诚对此曾浩叹说:“上下相蒙,惟事婪赃渎货。始如蚕食,渐至鲸吞……贪墨大吏胸臆习为宽侈,视万金呈纳,不过同于壶餐箪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清代革职官员的复出方式:只要没死就有机会
只要没死,就能复出据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的牛创平统计,在清代268年当中,涉及一、二品官员(大约也就是今日部级以上官员)的经济犯罪案件共有108件,案中被判刑的一、二品官员共有157人,其中死刑立决的68人,斩、绞监候也即死缓的47人,其他刑事处分的42人。传统中国的制度,常常是太极的形状,有阴有阳。问责制度若是阳,则开复制度可视作阴。“开复”简单说即是官员复出。某种意义上,受罚官员获得开复,即是迎来其政治生命的第二春。既然如此,受罚官员自会千方百计去谋求开复。乾隆“开复”第一式:向皇帝行贿有趣的是,他们甚至会采用向皇帝老儿行贿的方式。官员秘密交罚款赎罪,盛于乾隆时期。他们私下交纳的巨额罚款,少部分用于公共事业如河工等,大部分则纳入内务府,进入皇帝的。乾隆朝密记档记载大臣李质颖的一封奏折,称因自己在浙江巡抚任内未能参奏某位获罪大臣而愿罚银十万两,在粤海关任内奏事错误愿罚银2万两,还有其他杂七...
· 史上鳌拜真正死因:被革职后病死在监狱
鳌拜,中国清初权臣,三代元勋,康熙帝早年辅政大臣之一。以战功封公爵。鳌拜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历史上真实的的鳌拜是怎么死的?网络配图鳌拜(满语:Oboi),中国清初权臣。出身瓜尔佳氏,生年不可考,满洲镶黄旗人,清朝三代元勋,康熙帝早年辅政大臣之一。以战功封公爵。鳌拜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后半生则操握权柄、结党营私。网络配图康熙在黄锡衮、王弘祚等大臣的支持下,主政于朝,后定下计策,在武英殿擒拿鳌拜。鳌拜被生擒之后,老死于囚牢中,他是位影响清初政局的一个重要人物。康熙命议政王大臣等审讯鳌拜。大臣们审实后,宣布鳌拜30条罪状,应处以革职、立斩。据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当时鳌拜请求觐见康熙,让康熙看他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而留下的伤疤。网络配图结果,累累伤痕和对上两代皇帝的功绩,终于使他保住了性命。康熙念及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且无篡弑之迹,遂对他宽大处理,免死禁锢。其...
· 清代官员师范
简要介绍:师范(1751――1811),字端人,号荔扉,又号金华山樵。官至望江县知县。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正月廾九日生于大理赵州(今弥渡县寅街镇)莘野村,嘉庆十六年(1811年)卒于安徽望江旅次。人物生平:师范(1751――1811),字端人,号荔扉,又号金华山樵。官至望江县知县。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正月廾九日生于大理赵州(今弥渡县寅街镇)莘野村,嘉庆十六年(1811年)卒于安徽望江旅次。师范少即博学,下笔千言立就。年二十一,以中本省乡试第二名入都,诸先达巨公虽咸叹为国士,卒不获遇。便挑补剑川学博。后以军功保授望江县知县。时值西南用兵,军事繁剧,州郡承应,恒惧不给,而先生以闲曹受当时知,委理州事,措施裕如,且出奇策济饷,一时赖之。及莅任,察奸靖匿,务除民害;复志在整饬风俗,敦礼节,兴学校。士有长者,誉之如恐不及,岁损数百金资书院诸生,而时考其学之进退,亲为讲论辨析,勤勤不倦。并...
· 清代官员桑调元
清代官员、学者。字伊佐,一字|甫,自号独往生、五岳诗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幼时即聪明勤奋,且是远近闻名的孝子。中文名桑调元别名字伊佐国籍清代出生地钱塘出生日期1695逝世日期1771职业官员代表作品《大梁书院学规》目录1人物简介2清史文载3代表诗作人物简介桑调元(1695~1771)雍正四年(1726)举顺天乡试,十一年(1733)召试,钦赐进士,授工部屯田司主事。后引疾归田,历主九江濂溪、嘉兴鸳湖、滦源书院讲席。桑调元尊崇程朱理学,“以尚志力行为先”,主张“穷经之要有三:博综、折衷、自得”,强调“不通群经,不足以治一经;不知史法,不足与以谈;不博研象纬度、山川、方名、器数之岩迹,不足以穷遐极幽。”桑调元精于史学与性理之学,在教学方面卓有成就,编撰《大梁书院学规》、《道山书院学规》、《江西瀛溪书院》与《泺源书院学规》等。另有《五岳诗集》二十卷、《文集》三十卷、《桑|甫诗集》十四卷、续集...
· 清代官员桑调元
清代官员、学者。字伊佐,一字|甫,自号独往生、五岳诗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幼时即聪明勤奋,且是远近闻名的孝子。人物简介桑调元(1695~1771)雍正四年(1726)举顺天乡试,十一年(1733)召试,钦赐进士,授工部屯田司主事。后引疾归田,历主九江濂溪、嘉兴鸳湖、滦源书院讲席。桑调元尊崇程朱理学,“以尚志力行为先”,主张“穷经之要有三:博综、折衷、自得”,强调“不通群经,不足以治一经;不知史法,不足与以谈;不博研象纬度、山川、方名、器数之岩迹,不足以穷遐极幽。”桑调元精于史学与性理之学,在教学方面卓有成就,编撰《大梁书院学规》、《道山书院学规》、《江西瀛溪书院》与《泺源书院学规》等。另有《五岳诗集》二十卷、《文集》三十卷、《桑|甫诗集》十四卷、续集二十卷、《论语说》、《躬身实践录》、《桑孝子旌门录》等。清史文载桑调元,字|甫,钱塘人,为孝子天显之子。天显亲病革,合羊脂和粥以进。亲死,...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