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蒙古族不过中秋节是为何?八月十五杀鞑子并非信史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02
转发:0
评论:0
蒙古族不过中秋节是为何?八月十五杀鞑子并非信史,1949年后,在新时代的文艺和社会政策影响下,继续沿用“杀鞑子”这种有伤民族

  1949年后,在新时代的文艺和社会政策影响下,继续沿用“杀鞑子”这种有伤民族感情的说法未免不合时宜,因此在各类出版物中,“杀鞑子”这个词慢慢消失,同时像“起义革命”、“恢复大汉江山”这样的说法也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反映民族平等、马列主义的理念和词汇,因此故事的主题也从汉人反对蒙古贵族统治的起义变成了民众反抗蒙古奴隶主阶级压迫的斗争。

  改革开放之后,政治“左倾”的阶级斗争理念得到清理,此后的出版物在涉及这一故事时的意识形态话语就减少许多,例如1992年出版的《中华民俗源流集成·节日岁时卷》如此写道:中秋节传到元朝末年。元朝统治者,对老百姓实行残暴统治,那时,每十家人只能共享一把菜刀,还派一个蒙古族人监视,以防人们起来造反。众百姓切齿痛恨极了,就利用过中秋节的机会,将造反时间、暗号写成字条,夹在月饼里,馈赠传递。大家知道了这回事,到八月十五晚上,爆竹一响,家家一齐动手,将那些元朝统治者杀了。不久,元朝被朱元璋率领明朝军队打败了,元朝也就垮台了。

  由此可见,从晚清到现在,“八月十五杀鞑子”的故事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会被不同的话语和方式叙述,而我们对于中秋节吃月饼的民俗起源认知也就在这个过程中被建构起来。不过好在如今大多数人还是能够分清传说与历史之间的差异,特别是有些蒙古族人也现身说法,在网上发表言论澄清事实——他们照样过中秋、吃月饼。蒙古族不过中秋节?吃月饼源于“八月十五杀鞑子”?谣言可休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的来历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中秋节是个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
· 蒙古族习俗蒙古族为什么不过中秋节
蒙古族为什么不过中秋节蒙古族,是主要分布于东亚地区的一个传统游牧民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同时也是蒙古国的主体民族。蒙古族是在中国历史上存在了许久的一个民族。第一个传说:相传,远在元朝末年,番人入侵,被占区的百姓受残酷。朱元璋想出一个妙计,发动千千万万民众,在统一时间内突然群起而攻之,让番人在毫无防备情况下,一举消灭之。在百姓中大造议论称:他制有一种能治百病,长命百岁的长寿饼,一定要在八月十五日晚上八时正点,准时吃下,不能提前或推迟,否则会无效。实际上,月饼内已藏有一份发动民众起义的号召书,到时各家各户将月饼切开,探得内情,义愤填胸,拿起刀棒,杀声震天,当晚就将番人斩尽杀绝。为纪念朱元璋起义成功,推翻元朝残酷统治,为民众获得自由,后人每逢在中秋节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做月饼,吃月饼,庆祝当年胜利,争取自由民主。第二个传说:人不过中秋节的,在北宋抗金时期,岳飞曾经发动过中秋夜攻击金人的战役,老...
· 八月十五中秋节对联大全
中天一轮满,秋野万里香。人逢喜事尤其乐,月到中秋分外明。几处笙歌留朗月,万家萧管乐中秋。地得清秋一半好,窗含明月十分圆。半夜二更半,中秋八月中。天上月圆,人间月半,月月月圆逢月半,今宵年尾,明日年头,年年年尾接年头。一夜五更,半夜五更之半,三秋八月,中秋八月之中。冬至冬冬至,每冬先寒节而至,月明月月明,按月以圆时愈明。中秋赏月,天月圆,地月缺,游子思乡,他乡苦,本乡甜。天若有情天亦老,月如无恨月常圆。虎踞迎风爽,溪流印月清。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星。静观万物,欲平天下有如湖。佳景四时,最好秋光何况月。月月月明,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巫山山秀秀非常。楼高但任云飞过,池小能将月送来。满地花阴风弄影,一亭山色月窥人。水凭冷暖,溪间休寻何处来源,咏曲驻斜晖,湖边风景随人可;月自圆缺,亭畔莫问当年初照,举杯邀今夕,天上嫦娥认我不?
· “中秋节”是怎么来的?八月十五为什么又叫做“仲秋”?
“中秋节”是怎么来的?八月十五为什么又叫做“仲秋”?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马上中秋节了很多网友都陆陆续续回家过节了,八月十五团圆嘛,但是最近有很多人也发现了,那就是其实好像以前八月十五也叫“仲秋”,那么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这背后又有什么故事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看看吧!古人排序时用孟、伯、仲、叔、季,就相当于现在的第一、第二、第三。这其中,孟与伯,表示第一个;仲表示的是第二个;叔与季,有“以后”的意思。古人的字中常有这几个字,如曹操字孟德,他就是老大;孙权字仲谋,他就是老二;许慎字叔重,他可能是老三,也可能是老三以后的。古人说季节时,也用孟、仲、季。春天共是三个月,第一个月就是孟春,第二个月就是仲春,第三个月就称季春。孟秋是七月,仲秋是八月,季秋是九月。所说的仲秋,就是秋天的第二个月。农历八月十五那个节,的确是在秋天的第二个月,但是这个节日是个时点,并不是时段,这个节是秋天中的最中间的那...
· 八月十六送十五
这地方有个规矩:八月十六,当娘的都要给出嫁的闺女送月饼。早先,王屋山山下有个小村庄,村里有个姓王的老婆婆,大家都叫她王大娘。王大娘的独生闺女长大嫁到了临村,家里就剩王大娘一个人了。女婿觉得丈母娘太孤单,就跟媳妇商量,叫媳妇回娘家住,他当上门女婿。后来,他们就真的搬回去了,王大娘不孤单了,心里很高兴。这年中秋节到了,按这里的规矩,出门在外的人,不论离家多远,都得赶回家跟家人团圆三天。八月十五这天,闺女跟女婿回婆家团圆去了,家里就又剩王大娘一个人了,怪冷清的。夜里她躺在床上,瞪着俩眼,到半夜还睡不着。她想起闺女好吃枣馍,就点着灯,到灶房去蒸枣馍,准备第二天早上带着枣馍去看闺女。她和好面,比着月亮擀个圆饼子,在上面摆些枣,在枣上面又摞一层圆饼子。照这样一层饼子一层枣往上摞,一共摞了八层,越往上饼子越小。第二、四、六层饼子周围都捏十五个角,放了十五个枣。最上面摞上个小饼子,只捏四个角。枣馍做好,放...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