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仁宣之治的过程:明宣宗广开言路慎用刑律仁政爱民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46
转发:0
评论:0
仁宣之治的过程:明宣宗广开言路慎用刑律仁政爱民,明仁宗通过改组内阁,授予他的某些心腹顾问显贵的品位,以著名的翰林学士和干练的

  明仁宗通过改组内阁,授予他的某些心腹顾问显贵的品位,以著名的翰林学士和干练的官员充实行政官署,来开始他组织新政府的工作。在他新任命的官员中,许多人在他在南京或北京摄政时已经为他效劳,有的人在他与明成祖有分歧时支持过他,为此受到了惩处。 明仁宗特别重视儒家道德和个人品德。权谨便是一例,他是一名低级官员,在洪熙元年(1425年)进入内阁完全是因为他极为孝顺。同样,明仁宗任命有才能和守纪律的人担任地方的行政和司法职务。为了使官僚机器更有效率,明仁宗对文官科举制度作了一些改变。他认为这个制度偏袒南方人,于是规定了份额,以保证北方人占全部进士的40%;这个政策经稍加修改,在明、清两朝一直贯彻执行。

  而后来的明宣宗保留了原来的政府结构,让许多杰出的官员继续效劳。但是他在政治制度方面和行政实践中的确作了某些变动。这在内阁作用的改变和宦官参与行使行政权方面表现得很明显。由于明仁宗的改组,由翰林学士任职的内阁此时享有崇高的威望。自明成祖在位时起,人们所称的内阁原来是一个谘询机构,这时开始行使更大的行政和审议实权。三杨、金幼孜、黄淮分别在内阁中重新任职。他们不但官居一品,具有特殊的宫廷官衔,而且在外廷兼任尚书。

  内阁的突出地位还因新的行政程序而得到加强:定期上朝觐见皇帝以讨论较为迫切的政府事务。遵循明仁宗的先例,皇帝要他们直接向他呈递密封的奏议以确定适当的行动。此外,皇帝采用了一种称之为条旨或票拟的正规的办事程序,程序规定大学士们审议官员呈递的奏议,并提出适当答复贴在每道草拟的诏令上以供御批。皇帝一般采纳他们的建议,并将诏令分送给主管的部去贯彻;他并不再召他的顾问们进行复议,除非主要内容出现了争议。这样,内阁就成了皇帝和六部之间的桥梁,与以往相比,更成了决策的力量。它的领导人这时可以不与主管的部商议就提出建议,每当皇帝感到应该默认他们的决定时,这些决定就自动生效。

  为了社会的稳定与经济的发展,明仁宗和明宣宗采取了不少行之有效的措施,反贪倡廉便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在这一系列的措施中,对于都察院的整治,更是其中最具特色的措施之一。除与民休养生息外,对待臣下,仁宣二帝则广开言路,善于纳谏。明仁宗曾对謇义、杨士奇等臣子说:“前世人主,或自尊大,恶闻直言,臣下相与阿附,以至于败。朕与卿等当用为戒。”明宣宗即位后则进一步继承和发扬这一广开言路、纳谏的风尚。他对大臣说:“汉、唐诸君,文帝、太宗能纳谏,文帝几致刑措,太宗致贞观之治,亦皆受善之效。” 明宣宗对这几位重臣十分信任,对于他们提出的建议总是虚心接纳,君臣之间的关系很是融洽 。“当是时,帝励精图治,(杨)士奇等同心辅佐,海内号为治平。帝乃仿古君臣豫游事, 每岁首,赐百官旬休。车驾亦时幸西苑万岁山,诸学士皆从。赋诗赓和,从容问民间疾苦。”

  轻刑措,也是仁宣之时的一个施政特点。明仁宗对刑部和都察院说:“朕于刑法,未尝敢以喜怒增损,卿等鞫狱之际,亦当虚心听察,量其情实,有罪不可幸免,无罪不可滥刑。”又说:“若联一时过于疾恶,律外用籍没及凌迟之刑考,法司再三执奏,三奏不允,至于五奏、五奏不允,同三公及大臣执奏,必允乃已,永为定制。”在他统治的短暂时间里,还废除了一些严刑酷法,如不许“于法外用鞭背等刑,以伤人命,尤不许加入宫刑,绝人嗣续”,还规定“自今惟犯谋反大逆者,依律连坐,其余有止坐本身,毋一概处以连坐之法。”

  仁宣时期改革科举取士法,严格任用和考察官吏制度,严厉控制宦官,打击贪官污吏,使吏治清廉。在用人制度上,也改变了前朝偏重进士,排斥吏员的现象,坚持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同时从明仁宗始,设立巡抚制,以加强对地方官吏的督察。通过一系列打击整肃,贪赃行贿现象逐渐减少。赵翼《廿二史劄记》称:“故为守令者,无不洁已爱民,耳公于清议。”正是由于明仁宗,明宣宗的作风较为开明,才有了被史家赞扬的“仁宣之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仁宣之治明仁宗和明宣宗造就的明朝黄金时期
明永乐帝驾崩后,由其长子朱高炽继位,年号洪熙,是为仁宗皇帝,仁宗在位仅十个月即病逝,由其子朱瞻基继位,即宣宗皇帝,年号宣德。这两位皇帝在为期间,休息养民,减靡费、施善政,使得明朝经济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史称“仁宣之治”。仁宗的功绩主要有减少皇室和政府靡费,完善内阁制度。他即位后,宣布终止北伐蒙古,停止宫廷大肆采办和营建工程,为国家节约了大笔经费,有效缓解了永乐朝的财政负担。同时他对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给予充分的信任,在他们掌阁事期间,提高内阁阁臣品秩和地位,使得内阁权力高过六部,大学士高于六部尚书,大大提高了明代的行政效率,明晰了内阁的职权。此外,仁宗还放还打入奴籍的建文诸臣亲眷,以宽政维系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这些行为都促进了其统治的稳固。不过值得一提的是,仁宗政策趋向保守,远洋政策就是在仁宗时期被停止的,这严重阻碍了中国对外的开放,直至嘉靖朝明海禁才逐步放宽,而那时的海洋已...
· 解密:如何评价明仁宗和明宣宗的“仁宣之治”?
明朝经过朱元璋、朱棣半个多世纪的苦心经营,为“仁宣之治”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仁宣二帝能够在这一基础上励精图治、革除弊政、稳定局势,使“天下益归心”,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太平盛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贤明君主。所以谷应泰在《明史记事本末》中评论说:“创业困难,守成匪易。仁宣之治,非高、成不开;而高、成之政,非仁、宣不粹也。”明仁宗在公元1424年即位,他效法文景之治的做法,开始了他一系列的改革,废除了古代的宫刑,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采办珠宝;下令减免赋税,对灾区无偿给以赈济,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宽待流民。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明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期,也是史称“仁宣之治”的开端。明仁宗虽然在位时间仅10个月就去世了,但仍无愧于一代仁君的称号。明宣宗即位后继续推行明仁宗的与民休养生息政策,任贤纳谏,君臣关系融洽,完善并确立了内阁制度和巡抚制度,改善并加强了明代的监察和...
· 仁宣之治的简介:仁宣之治竟是明朝最昌盛的时期
在明代历史上,有一段为史家所共同称道的仁宣之治。仁宣之治结束了开国皇帝太祖朱元璋和篡位皇帝成祖朱棣所实行的高压政治,继承和发展了被推翻的短命皇帝建文帝的宽仁政治。经过仁宣之治,政治清明,法纪严明,仓廪充实,百姓安居,蔚然有治平之象,形成了明代早期国泰民安的升平景观。仁宣之治由明朝第四、第五两位皇帝仁宗和宣宗共同创造。仁、宣二帝的共同之处,一是这两位皇帝均自称是守成之君;二是他们所实行的仁治,却是当年其父、祖朱棣赖以推翻建文帝的政治借口。守成即守业,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守旧;名曰守旧,但却实行了与旧时完全不同的治国理念和政策策略,个中滋味颇耐人寻味。朱元璋杀功臣的故事,可谓妇孺皆知,雅俗共愤。老百姓知道朱元璋,在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他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成为明朝开国之君,而是因为他“火烧庆功楼”功臣。当然,“火烧庆功楼”只是后世说唱文学对他功臣的形象概括,但功臣确是中国历史上血淋淋的事实,是其治国及...
· 仁宣之治的评价:仁宣之治竟是明朝最昌盛的时期
明朝经过朱元璋、朱棣半个多世纪的苦心经营,为“仁宣之治”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仁宣二帝能够在这一基础上励精图治、革除弊政、稳定局势,使“天下益归心”,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太平盛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贤明君主。所以谷应泰在《明史记事本末》中评论说:“创业困难,守成匪易。仁宣之治,非高、成不开;而高、成之政,非仁、宣不粹也。”明仁宗在公元1424年即位,他效法文景之治的做法,开始了他一系列的改革,废除了古代的宫刑,停止宝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采办珠宝;下令减免赋税,对灾区无偿给以赈济,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宽待流民。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明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期,也是史称“仁宣之治”的开端。明仁宗虽然在位时间仅10个月就去世了,但仍无愧于一代仁君的称号。明宣宗即位后继续推行明仁宗的与民休养生息政策,任贤纳谏,君臣关系融洽,完善并确立了内阁制度和巡抚制度,改善并加强了明代的监察和...
· 仁宣之治背景:明仁宗和明宣宗休养生息励精图治
经历元末农民起义建立的大明王朝,在立国之初与历史上众多王朝一样,在太祖、成祖稳定江山之后,仁、宣二帝时期出现了可以跟汉朝的文景之治、唐代的贞观之治相提并论的盛世局面——“仁宣之治”。明太祖是中国第一个平民皇帝,从小放猪放牛为生,当过和尚讨过饭,历经磨难。因此,明太祖深知民苦之源,力推“休养生息”政策。明朝从明太祖到明宣宗,是社会比较安定,经济得到发展,文化相对繁荣,国力强盛的时期,史称“仁宣之治”。这与明太祖开启的“休养安息”政策是分不开的。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明成祖去世后,其子朱高炽、孙子朱瞻基先后继位。朱高炽就是明仁宗;朱瞻基就是明宣宗。明仁宗仁宗年号洪熙,洪熙一朝仅短短一年,明仁宗即行去世,明仁宗长子朱瞻基即位,建元宣德。在历史上,明仁宗、明宣宗常常被比作周朝的周成王、周康王,汉朝的汉文帝、汉景帝。继“成康之治”、“文景之治”之后,“仁宣之治”又是守成君王所创立的好典型。所谓“...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