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解密:古人的读书与为学治学有哪些讲究和门道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54
转发:0
评论:0
解密:古人的读书与为学治学有哪些讲究和门道,古人读书,五六岁以“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开蒙,识字

  古人读书,五六岁以“三百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开蒙,识字写字。之后学习对对子并诵读《幼学琼林》、《蒙求》等,随后习诵《千家诗》等诗词文赋。再后即进入《五经》或《四书》系统。唐宋间,主要研习《五经》,明清两朝以《四书》为主。自进入了《四书》、《五经》系统就算为学开始。

  古人年少时读书分四个步骤,一为朗读,二为背诵,三为默写,四为训解。背诵由“三百千”而诗赋而《五经》而《四书》而“三史”(“三史”为《史记》及两《汉书》)。背诵典籍是古代学者取得成功与成就的必修课。一般在二十岁之前这些功课基本完成,进士功名多数在二十至三十岁之间取得。再后进入著书立说阶段,即古人所言“君子三立”之“立言”。

  唐代科举制度确立,考试内容以经学为主,兼有诗赋。经学是中国固有之学也是考试大纲。

  《五经》至《十三经》及《四书》

  经学是汉武帝所立的国家官学,是后世研究《十三经》的学问。经字本义为织布机上的纵线,横线称纬。以道路为例,南北向称经,东西向称纬,如地球经纬线。经线是织布的主干,后寓意为根本义理法则,天地人之纲常。

  周秦时期有《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此谓之经书,与之相对有纬书。秦时,《乐》散佚不存。至汉代为《五经》,《易》为群经之首。之后,《礼经》分成《周礼》、《仪礼》、《礼记》三部典籍,所谓一礼变“三礼”。《春秋经》分出《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所谓《春秋》变“三传”。此《九经》之谓,成于唐代初期。至唐代晚期,又增加《孝经》、《论语》、《尔雅》成《十二经》。至宋,《孟子》列入,终成《十三经》。此后再无变化。

  《四书》是《大学》、《论语》、《孟子》、《中庸》四部典籍合称。《论》《孟》为《十三经》之二经,《学》《庸》原本是先秦著作,后被西汉学者戴圣辑入《礼记》(又称《小戴礼记》,因其叔父戴德亦研习《礼经》,戴圣遂称小戴)。南宋时,大儒朱熹把《学》《庸》从《礼记》中择出与《论》《孟》合并,作《四书章句集注》,简称《四书集注》。世间遂有《四书》,又曰《四子书》。自唐朝至清代,科考试题以《五经》及《四书》为范围。唐宋重《五经》,明清以《四书》为要。

  经学及学术分科

  经学典籍仅指儒家经典。老子《道德经》、庄子《南华经》以及佛道教各种经文典籍不是中国传统学术中的“经”,不属于经学范畴。经学是学术固有名词,不可把带“经”字的典籍均认为是经学内容。

  经学之外的各家之学谓之“子学”,即诸子百家之学。先秦时有儒、道、阴阳、法、名、墨等六家。汉代有九流十家之说,即六家之外的纵横、杂、农、小说四家。后来的佛学也属于子学范畴。

  中国学问于经、子两门之外还有史学与诗赋等。古代没有现代意义的学术分科,只有书籍分类。西汉学者刘歆以内容对书籍进行划分,称“七略”,即: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方技略。唐代分成甲乙丙丁四部,明《永乐大典》及清《四库全书》为经、史、子、集四部。晚近西学东渐。鉴于西方现代学术分科,国人把经、子两部称作义理之学,史部称作考据之学(经学之训诂考据另谓之“小学”),集部为词章之学,其他称作经世致用之学。义理之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框架及核心价值所在。此话题甚大,涉及二千多年学术史、思想史等。知者自知,不知者亦非两三句话能以知,故不赘言。

  科举应试及书院实学

  古人念书有两个途径。一是就读塾馆,又谓私塾。二是在家学习,即把先生延聘家中教习子女。各地城邑乡村皆有塾馆,每年用不了几个钱即可入塾馆学习。县、州、府、省均有官学。学到一定程度即可报名参加县里考试,称县考。之后府一级复试,称府考。再经省官学最后考试,称院考。被录取者即为“生员”,俗称秀才。生员即进入官学学习,雅称“入泮”。学习三年,应考乡试。

  一省或两省每三年于秋季集中举行一次考试,称乡试,雅称“秋闱”。考生限于秀才,中式者称举人(类似于汉魏时期的孝廉)。次年春天,各地举人云集京师参加国家统一考试,称会试,又曰“春闱”,中式者称贡士。约一月后,皇帝于保和殿亲自主持考核贡士以作排名,称殿试。殿试后,贡士赐名曰进士出身。至此,功名仕途学业就算完成。

  南宋以后,书院创始。书院是官办专门研习学问的机构。不以应考科举为主要目的,重实学轻举业。书院于明清两朝极其发达,凡州县、府、省皆有书院一家或数家。掌书院者称“山长”,一般为致仕名宦硕儒充任。教授者一律为饱学之士,督抚疆吏亦亲临授课。明清时的督抚大多政、学两门皆显赫。既是显宦大员又是学界名流,学优则仕在于此。

  凡有志于实学者,完全不受科考局限,所学贯通经史子集,精于本业而学于广博。古代所言学者皆为通才,没有只读经而不知史,亦无只会诗文而不通经史者。中国学术源头的经,初始功能就是史书,而后世的史中又满含经义。专则精,博则通,二者兼备,可言精通。就中国学问而言,眼下无一人能担得此二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人读书有何讲究?对后人有什么影响?
古人读书讲究“三到”,宋代学者朱熹在《训学斋视》中指出:“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绝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文学家苏东坡,在多年的求知生涯中,养成了抄书的习惯。他的抄书,往往不是为了积累资料,而是为了加强对书的内容的记忆。除了这两位文学大家的读书做法,古人对读书还有哪些讲究?我们一起来看看!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整齐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熟读,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法,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朱子童蒙...
· 喝酒有门道,古人与老板喝酒那都是讲策略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有个组成部分不得不提,便是酒文化。自大禹时期就有了用果子酿酒的记载,一路延续几千年,成为中国特色。自古君臣皆是人,日常交往中难免要碰上宴饮酒局,历代性格迥异的帝王碰上同样不同的臣子,在酒桌上出现几则轶事也就不奇怪了,下面咱们就浅谈几条供看官欣赏。孙皓网络配图1、饮酒查人型身为皇帝,最关心的便是自己治下国家是否稳定,座下臣子是否听话,三国吴主孙皓便想出用喝酒考验大臣的主意。他时不时地邀请大臣们一同来饮酒,并立下规矩:“率以七升为限”。同时,每人身后都有监酒官,谁不喝醉就要挨打。话说“酒后吐真言”,大臣醉酒之后所言所行都由监酒官记录,孙皓以此来判断大臣是否,一旦有人牢骚满肚,隔天便有性命之忧。不仅如此,孙皓还喜欢带着宠侍取乐醉酒的大臣,一时间东吴朝堂乌烟瘴气。有个叫韦昭的臣子看不惯孙皓这般戏弄,每次都是以茶代酒,碰上孙皓这样的昏君结果可想而知。韦昭最终以“不奉诏命,意不尽...
· 喝酒有门道,古人与老板喝酒那都是讲策略的!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有个组成部分不得不提,便是酒文化。自大禹时期就有了用果子酿酒的记载,一路延续几千年,成为中国特色。自古君臣皆是人,日常交往中难免要碰上宴饮酒局,历代性格迥异的帝王碰上同样不同的臣子,在酒桌上出现几则轶事也就不奇怪了,下面咱们就浅谈几条供看官欣赏。1、饮酒查人型身为皇帝,最关心的便是自己治下国家是否稳定,座下臣子是否听话,三国吴主孙皓便想出用喝酒考验大臣的主意。他时不时地邀请大臣们一同来饮酒,并立下规矩:“率以七升为限”。同时,每人身后都有监酒官,谁不喝醉就要挨打。话说“酒后吐真言”,大臣醉酒之后所言所行都由监酒官记录,孙皓以此来判断大臣是否忠于自己,一旦有人牢骚满肚,隔天便有性命之忧。不仅如此,孙皓还喜欢带着宠侍取乐醉酒的大臣,一时间东吴朝堂乌烟瘴气。有个叫韦昭的臣子看不惯孙皓这般戏弄,每次都是以茶代酒,碰上孙皓这样的昏君结果可想而知。韦昭最终以“不奉诏命,意不尽忠”...
· 棺材有哪些讲究?
棺材是用来安置逝者的。装着死尸的棺材称为“灵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喜欢选取质地坚硬、纹理美观的优质木材来制作棺材,如梓木、楠木、松木、柏木等,认为拥有精良的棺材是人生的最后圆满。传统上,关于棺材的讲究十分精细。1.忌用柳木制作棺材,因为它不结果实,有导致家族香火中断的担忧。2.定制好的棺材停放后不能随意挪动,旧时富贵人家会在定制之初及搬运之时挑选吉日,以求平安顺遂。棺材置于家中长期存放,需要通风晾晒时,只允许在特定的农历六月初六这一天进行,其他时间则不行。3.遗体入殓时,严禁将金银器作为陪葬品放入棺内。4.若逝者配偶尚在人世,入殓时所用的枕头高度需谨慎把握,一般要求逝者不能看见自己的脚,像是召唤健在的配偶跟随而去。5.根据传统习俗,棺材制作完成后不应在入殓后再行涂漆。6.棺材的颜色选择上,多采用庄重的朱红色,而在某些地区,也有使用黑色的。而其他颜色则很少使用。
· 正月里,民间有哪些讲究与禁忌?
正月是春节的第一个月,而春节又是我国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从古至今流传着很多传统习俗的,尤其是在正月里,每一天都有着不同的传统习俗与禁忌,从而也反映了中国浓厚的文化特色,那么在正月里,民间有哪些讲究与禁忌?今天就让族谱网小编来简单说一说。正月的传统习俗图源自网络在正月初一这一天,是不能动用扫帚,倒垃圾的,主要是因为在这一天打扫的话,会扫走运气,破财的;在正月初一的时候,不能动刀,所以很多家庭都会在年三十的时候,准备好食材。不过不能动刀这个习俗按理是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都是不能动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就渐渐演变成了年初一不可以动刀了;还有就是在这一天,不能打碎碗盘,若不心摔了,得赶快说一声“碎碎(岁岁)平安”。在正月初二这一天,出嫁的女儿要回娘家,要夫婿同姓,所以在民间这一天被称为“迎婿日”。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但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在正月初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