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状元似儿戏 宋朝奇葩规定:谁先交卷谁当状元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49
转发:0
评论:0
状元似儿戏宋朝奇葩规定:谁先交卷谁当状元,武士对决讲究眼疾手快,而在宋代,举子考进士中状元同样也看出手快不快。宋太

  武士对决讲究眼疾手快,而在宋代,举子考进士中状元同样也看出手快不快。

  宋太祖夺取天下后,对唐末五代武夫乱国的局面颇伤脑筋,便采取扬文抑武之法,确定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基本国策,恢复隋唐旧制,开科取士。开始,宋太祖并未确定殿试这一程序,科考全过程均由礼部主持,最后只把结果告诉自己完事。但开宝六年(973年)那场科考结束后,新录取的进士到讲武殿向皇帝谢恩,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宋太祖发现武济川、刘睿等人学识浅薄,答非所问,武济川恰是主考官的同乡,这让宋太祖很不高兴。后来,又有人击鼓上诉,状告这次科考取舍不公,震怒之下,宋太祖便将礼部已经录取的和部分未录取的举子共200余人一起召到讲武殿,亲自主持,重新出题,重新考试,重新录取。此后,殿试就成了宋代的科考定制和最高门槛。

  宋太祖武夫当国,更欣赏那种下手快的高手,他确定,参加殿试的举子,都要完成三个题目,谁最先交卷即为状元。

  有一次殿试,宋太祖同时遇到了两个“快枪手”。开宝八年(975年)乙亥科的殿试中,举子王嗣宗和陈识两人同时完成,同时交卷,宋太祖犯了难,一场科考总不能出现两个状元吧?于是,颇好搞笑的宋太祖就让两人在朝堂之上打了一架,谁赢谁为状元。结果,王嗣宗摔倒了陈识,中了状元,王嗣宗因而被人戏称“手搏状元”。

  到了宋太宗时期,依然遵循太祖旧制,短则一年,长则三年举行一次考试,依然以出手快为取舍标准。“太宗时试进士,每以先进卷者为第一”(欧阳修《归田录》)。从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丁丑科的吕蒙正,到后来的胡旦、苏易简、陈尧叟等,个个都是才思敏捷的“快枪手”,题目拿起就能动手,文如泉涌,一挥而就,皆因抢先交卷成了状元。

  虽然“以先进卷者为第一”,然而皇帝们的初衷并不单单是以行文快慢为唯一的取舍标准,他们的要求是文理顺而才思捷,即又好又快。但是凡事断章取义者多矣,又好又快落实到了下面就变成了无所谓好、只寻求快了。于是,普天下的读书人纷纷寻找成章捷径和答题良方,管他文辞美不美,义理通不通,下笔千言,胡拼乱凑,“惟以敏速相夸”,只要下手快就行。从太平兴国年初到淳化年末的近20年间,科场拼凑之风、轻浮之风盛行,而且呈愈演愈烈之势。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举子李庶几甚至牵头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作文竞赛。他把那些将要参加当年壬辰科考试的举子们集中在京城一个烧饼铺里,以厨师烙好一个饼的时间完成一韵诗者为胜,闹得路人侧目,沸沸扬扬。事情辗转传到了宋太宗的耳边,这不是拿堂堂国考开玩笑吗?宋太宗雷霆震怒,决定采取措施来刹刹这股歪风。

  殿试的时候,宋太宗特意从《庄子寓言》中,摘出“卮言日出”四个字,拟了这道非常冷僻的赋题,他要看看这些平日以敏速相夸的考生们,是如何抓耳挠腮的。考题发下去不久,众考生还在眉头紧锁之际,李庶几就草草成篇,抢先交卷了。看到他那轻松得意的样子,宋太宗不禁怒火中烧,对着李庶几大声呵斥,当场他把轰出了考场。这次,文思敏捷的李庶几落了榜,作文慢慢腾腾的孙何却中了状元。从此,科考不再以答卷快慢为标准,科场“快枪手”没了市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宋太祖规定谁最先交卷即为状元,最后自己都看不下去
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但是当宋太祖武夫当国时,更欣赏那种下手快的高手,他确定,参加殿试的举子,都要完成三个题目,谁最先交卷即为状元。有一次殿试,宋太祖同时遇到了两个“快枪手”。开宝八年(975年)乙亥科的殿试中,举子王嗣宗和陈识两人同时完成,同时交卷,宋太祖犯了难,一场科考总不能出现两个状元吧?于是,颇好搞笑的宋太祖就让两人在朝堂之上打了一架,谁赢谁为状元。结果,王嗣宗摔倒了陈识,中了状元,王嗣宗因而被人戏称“手搏状元”。到了宋太宗时期,依然遵循太祖旧制,短则一年,长则三年举行一次考试,依然以出手快为取舍标准。“太宗时试进士,每以先进卷者为第一”(欧阳修《归田录》)。从宋太宗太平兴国二年(977年)丁丑科的吕蒙正,到后来的胡旦、苏易简、陈尧叟等,个个都是才思敏捷的“快枪手”,题目拿起就能动手,文如泉涌,一挥而就,皆因抢先交卷成了状元。...
· 清朝奇葩状元李蟠带着36个馒头进考场,写到深夜才交卷
科举考试从隋唐开始,直到清末,有历史记载的状元共356名,这些状元各有不同经历。其中有这么一位状元,殿试经历可谓独步古今,揣着36个馒头进考场,别人都交卷了他才刚开始,最后却被康熙指定为状元,他就是李蟠。李蟠,生于书香门第,祖父是明朝天启时的举人,父亲是明朝弘光时的拔贡。从小资质聪慧,36岁中举,43岁被康熙为状元,是徐州明清时期唯一的文状元。李蟠生性耿直,正直不阿,但也有几个小缺点,体胖能吃,思路写字慢,为此,在参加殿试时,闹出了个大笑话。公元1697年,在京都参加殿试时,因为写文章的速度慢,怕到时候挨饿,所以带足了干粮,揣着36个馒头进入考场。事情如预料中一样,天都黑了,其他考生了交了卷,李蟠才刚刚开了个头,监考官走过来催他交卷,李蟠急得满头大汗,声泪俱下地央求主考官,说:学生毕生之业,在此一举,请千万不要催逼,容我慢慢写完。监考官见他可怜,允许了他的要求,并且给他发了几支蜡烛,这时他...
· 宋太祖选状元:交卷最快两人打架赢者是状元!
武士对决讲究眼疾手快,而在宋代,举子考进士中状元同样也看出手快不快。宋太祖夺取天下后,对唐末五代武夫乱国的局面颇伤脑筋,便采取扬文抑武之法,确定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基本国策,恢复隋唐旧制,开科取士。开始,宋太祖并未确定殿试这一程序,科考全过程均由礼部主持,最后只把结果告诉自己完事。但开宝六年(973年)那场科考结束后,新录取的进士到讲武殿向皇帝谢恩,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宋太祖发现武济川、刘睿等人学识浅薄,答非所问,武济川恰是主考官的同乡,这让宋太祖很不高兴。后来,又有人击鼓上诉,状告这次科考取舍不公,震怒之下,宋太祖便将礼部已经录取的和部分未录取的举子共200余人一起召到讲武殿,亲自主持,重新出题,重新考试,重新录取。此后,殿试就成了宋代的科考定制和最高门槛。网络配图宋太祖武夫当国,更欣赏那种下手快的高手,他确定,参加殿试的举子,都要完成三个题目,谁最先交卷即为状元。有一次殿试,宋太祖同时遇...
· 考中状元只能当小官所以这个状元选择当皇帝
状元是古代文人梦寐以求的头衔,中了状元也意味着进了官场,摆脱了之前的身份。但是状元只是名声好,具体授职还是很低,不管多有能耐的人都得从基层干起。网络配图有这么一个人,身为贵族子弟却只要读书,并且考上了状元,当了状元以后竟然还想着当皇帝!1203年3月,在中国西北的土地上,西夏正举行科举考试。这时候有个四十岁的中年人也在考场之中,参加了多次考试的他对于这种场景再熟悉不过了,他并不感觉到一丝紧张,或许说他根本不会紧张。因为此人是西夏齐王李彦宗之子李遵顼,即使科举不中,自己也是一生富贵,啥也不愁。来这里考试,也只是玩玩而已。考试结果出来以后,李遵顼获得了廷试的资格。在大殿之上,皇帝与其一问一答,简直就像是故友重逢,李遵顼毫无疑问地摘得桂冠,成了当年的状元。虽然状元的名头并没有给他带来实际性的官职,但是从此他成为了西夏皇室中最有名的人物。网络配图老齐王死后,他自然承继齐王之位,皇帝不久还加封他为大...
· 宋太祖选状元:交卷最快两人打一架赢者是状元
武士对决讲究眼疾手快,而在宋代,举子考进士中状元同样也看出手快不快。宋太祖夺取天下后,对唐末五代武夫乱国的局面颇伤脑筋,便采取扬文抑武之法,确定了与士大夫共治天下的基本国策,恢复隋唐旧制,开科取士。开始,宋太祖并未确定殿试这一程序,科考全过程均由礼部主持,最后只把结果告诉自己完事。但开宝六年(973年)那场科考结束后,新录取的进士到讲武殿向皇帝谢恩,在面对面的交流中,宋太祖发现武济川、刘睿等人学识浅薄,答非所问,武济川恰是主考官的同乡,这让宋太祖很不高兴。后来,又有人击鼓上诉,状告这次科考取舍不公,震怒之下,宋太祖便将礼部已经录取的和部分未录取的举子共200余人一起召到讲武殿,亲自主持,重新出题,重新考试,重新录取。此后,殿试就成了宋代的科考定制和最高门槛。网络配图宋太祖武夫当国,更欣赏那种下手快的高手,他确定,参加殿试的举子,都要完成三个题目,谁最先交卷即为状元。有一次殿试,宋太祖同时遇...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