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得天下除了汉初三杰外 功劳最大的还有谁?
汉高祖刘邦当年打天下,主要靠的就是人才,除了汉初三杰以外,我觉得最功劳最大的就属曹参了。
曹参可以说是一个全才,战争年代,他可以作为将军带兵打仗攻城拔寨,天下太平的时候,他又可以作为丞相治理国家。不过有一点很奇怪,就是曹参虽然打仗无数,可好像从来没有过什么标志性战役;虽然他能治理好国家,又好像没有什么独特的政治举措。在学习完曹参的资料以后,我得出了一个结论,虽然曹参不是一个特点明确突出的人,可他一辈子都在做正确事情的人。
在刘邦还是一个无赖亭长的时候,曹参就是县里的小官吏,他和刘邦关系处的非常好,所以等刘邦起义之后,他也就追随了刘邦。之后刘邦从小头目当上了汉王,又从汉王当上了皇帝,曹参都一直跟随在他左右,立下了无数战功,我们这里具体的列举一下数字。
曹参一共打下了两个诸侯国,一百二十二个县;俘虏了两个诸侯王,诸侯国丞相三人,将军六人,郡守、司马、军侯、御史各一人。
就是因为这些功劳,刘邦在论功行赏的时候,把曹参封为平阳侯,赏食邑平阳一万零六百三十户,这仅次于萧何。
从一个县衙小吏,到开国功臣的前几名,曹参的这一步走对了。
(图)汉惠帝刘盈(公元前210年―公元前188年9月26日)
后来刘邦把自己的长子刘肥封到了齐国,那齐国是汉朝第一大诸侯国,下属有七十座城市,为了谨慎起见,就让曹参去齐国做了丞相,辅佐刘肥治理齐国。曹参深知自己责任重大,可以前总是带兵打仗,没有什么治国经验,他就想集思广益,选择一套合理的治国方针。
曹参从齐国召集了好多能人开会,到场的有白胡子老头,也有年轻的书生,足足有好几百人。可让曹参为难的是,几乎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理念,让他不知道该选择什么好。后来听说胶西有一个盖公,他精通黄老之学,因为人家本事实在太高,所以没有去参加会议。曹参就派人带着重礼请来了盖公,盖公告诉曹参,现在天下的情况,国家就应该尽量少给百姓限制,让他们自由发展,这样天下就太平了。除了理念,盖公还给曹参讲了很多实际的例子。
从那以后,曹参就在齐国实行了无为而治的政策,所以在他当丞相的九年里,齐国十分安定,百姓也过的很好。
曹参知道自己刚从马背上下来,不擅长治国,他就找人教他如何治国,这条路走的很对。
(图)曹参
等到汉惠帝继位的第二年,相国萧何去世了,临终之前他推荐曹参接替自己的职位,曹参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大汉朝的第二任相国。
当了相国之后,曹参就从全国各郡县寻找人才帮助自己,他的选拔标准是,稳重厚道不善言辞。还把很多特别追求表面文章,沽名钓誉的官吏辞退回家。有了理想的人替自己干活,曹参基本就天天在家里喝酒,要是有人上门给想给他提意见,他就一顿猛灌把对方灌醉,让他有话也说不出口。
看到新任相国这么治理国家,汉惠帝有点着急啊,可人家是老资格,又不好意思当面训斥。当时曹参的儿子曹窋在宫中做事,汉惠帝就告诉他,你回家问问你老爹,现在高皇帝已经不在了,新皇帝还年轻,你这当相国的整天就知道喝酒,到底是怎么想的。说完又嘱咐曹窋,你可不要说这是我让你问的。
曹窋接受了任务以后,就找了个机会原原本本的问了曹参,结果曹参一下子就把酒桌给掀翻了,还让人打了曹窋两百板子,最后他告诉曹窋,这些事不是你管的,好好上你的班就是了。第二天汉惠帝就看到了一瘸一拐的曹窋,他得知曹参这样的态度,也是实在憋不住了,就当面问曹参,曹窋的那些话是我让他问的,你干嘛那么狠啊!
曹参听完之后就给汉惠帝行了一个礼,陛下,您觉得自己和高祖皇帝谁更厉害一些?
汉惠帝一愣,这不废话吗,我当然比不上高祖皇帝了。
曹参又接着问,那陛下觉得,我和萧相国比,谁本事大一些?
汉惠帝笑了,好像你不如萧相国啊。
这时曹参也笑了,高祖皇帝平定了天下,萧相国给国家定下了规矩,既然陛下不如高祖皇帝,我比不上萧相国,那我们就按照他们走过的路走不就行了吗!
汉惠帝这才恍然大悟,原来你在这等着我那。
曹参前后一共当了三年相国,他坚决执行了萧何制定的路线方针,所以天下太平,百姓安定。
治理一个大国家和治理齐国又不一样,曹参选择了走萧何走过的路,这一次他又做对了。
一个人做对一件事情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做正确的事情,曹参就做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