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扇的创作过程:孔尚任是如何写出戏剧桃花扇
从琉璃厂西街西口往北,有一条斜向通往宣武门内大街的胡同叫“海柏胡同”,因胡同内有庙宇“海波寺”,明清时称“海波巷”、“海波寺街”。三百多年前,在这条不起眼的小胡同里,孔尚任在他的“岸堂”寓所,创作了《桃花扇》,并让“伶人”在此进行了“首演”,在北京的戏剧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孔尚任早年在家乡时,就听到过“李香君血溅诗扇”及南明王朝灭亡的故事,感慨颇多,萌发了“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创作冲动,有了《桃花扇》最初的构思。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皇帝南巡归来路经山东,到曲阜祭孔,孔尚任被举荐在御前讲经,并做了皇帝游览孔府的向导,深得康熙赏识,被“破格”任命为国子监博士。此后,他曾奉命到江淮了解民情,治理水患,还到过南京、扬州一带寻访,对明王朝阉党专权,官吏腐败,导致灭亡有了更多感触,为他创作《桃花扇》积累了鲜活的素材。
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孔尚任到京城为官,买下了海波巷的一处宅院,将书斋命名“岸堂”。“海波巷里红尘少,一架藤萝是岸堂。”经过多年的生活积累和创作准备,孔尚任全身心地投入到剧本的创作。北京是元杂剧的发祥地,发展到明清传奇,戏剧活动在京城已十分活跃。在这种良好的大环境中,孔尚任借鉴了前人的经验,经过十多年的艰辛努力,三易其稿而创作出了不朽的名剧《桃花扇》。《桃花扇》通过江南名妓李香君与复社文士侯朝宗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南明王朝的兴亡。孔尚任在《桃花扇小引》中,直抒胸臆:“不独使观者感慨涕零,亦可惩创人心,为末世之一救。”1700年正月初七,孔尚任邀集了名士挚友18人在岸堂相聚,酒席宴前,让伶人清唱《桃花扇》新曲,众友人无不称快,忘乎所以。“词人满把抛红豆,扇影灯花闹一宵。”此后,《桃花扇》又在菜市口胡同的碧山堂大戏台,由著名昆曲班社连演数场,一时轰动京城。这一动静,很快传入宫内,康熙皇帝闻讯索阅了《桃花扇》稿本。因《桃花扇》颂扬了史可法、左良玉等明朝抗清人物,引起了康熙及满族大臣们的反感,不久,孔尚任就被借故罢了官,回曲阜老家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