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中国历史上为何只有清朝的皇帝和官员戴佛珠?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670
转发:0
评论:0
中国历史上为何只有清朝的皇帝和官员戴佛珠?,佛珠,大有学问佛教传入中土,发展至隋唐才进入繁荣期,佛珠也开始被大量用于中土佛教

佛珠,大有学问

佛教传入中土,发展至隋唐才进入繁荣期,佛珠也开始被大量用于中土佛教中。基于因地取材的需要,制作佛珠的菩提子被香木、硬皮树的树籽所取代。按照制式,佛珠通常可分为持珠、佩珠、挂珠三类。

持珠,就是佛教徒手中持念的佛珠。这种珠串在文玩圈中俗称手持,其珠数为十八到五十四颗不等,常配有雍容大气的坠饰和流苏;佩珠,即戴在手腕上的佛珠,也就是上面我们说后来发展成手串的念珠。佩珠在文玩界俗称手串,珠数以十八颗子珠最为常见,这也与当今文玩手串的珠数相差无几,由佛教佩珠演变而来的手串,在清代宫廷里就已经开始流行了。挂珠,即挂在脖子上的佛珠,通常由一百零八颗子珠穿成,并配以佛头、隔珠、弟子珠。

历史上,除了清朝皇帝没有哪朝皇帝戴佛珠的。根据史料记载可知,清代的朝珠源于藏传佛教的佛珠。早在努尔哈赤、皇太极时期,清朝政府就已经开始奉行支持藏传佛教的政策,并经常把佛珠赏赐给属下,各级官吏将领也把佛珠当做礼品进贡。后来作为清廷冠服佩饰标准的朝珠,其样式就脱胎于藏传佛珠。


中国历史上为何只有清朝的皇帝和官员戴佛珠?


由较为常见的一百零八颗子珠组成的上品挂珠发展而来的朝珠,是清代宫廷服饰的标准佩戴品。在北京故宫博物院所收藏的清代帝后朝服像中可以看到,努尔哈赤、皇太极和顺治帝没有佩戴朝珠,但顺治帝的皇后却佩戴了朝珠。顺治帝的母亲孝庄文皇后在晚年朝服像中也佩戴了朝珠。自康熙帝以后,历代帝后的朝服像显示均佩戴有朝珠。

随着满清入关后国家舆服制度的不断完善,宫廷创制了森严的着装等级制度,它逐渐被赋予礼乐教化的功能,而朝珠也逐渐成为宫廷冠服佩饰的定制。朝珠的制作和佩戴规范也加载乾隆二十八年编纂的《钦定大清会典》中,可见官方的重视程度。


中国历史上为何只有清朝的皇帝和官员戴佛珠?

清代朝珠由身子、结珠、佛头、背云、纪念、大坠、坠角七部分组成,周长大约在一百三十到一百七十厘米之间。身子由一百零八颗珠子组成,意寓十二月、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为一年的说法,总数定为一百零八。还有一种说法,即佛教认为人生有一百零八种烦恼,旧时佛寺每日朝暮各撞钟一百零八下,称为“醒百八烦恼”。

清朝皇帝佩戴的朝珠

清代皇帝以及后妃、在朝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及其命妇还有侍卫等,均可佩挂朝珠。场合不同,皇帝穿着不同颜色的衣服,也要佩戴不同颜色的朝珠。皇帝祭天坛时,穿蓝色朝服,佩戴青金石朝珠;祭地坛时,穿明黄色朝服,佩戴琥珀或蜜蜡朝珠;在日坛朝日礼时,穿红色朝服,佩戴红珊瑚朝珠;在月坛夕月礼时,穿白色朝服,佩戴绿松石朝珠。四种颜色分别代表天、地、日、月。


清朝官员佩戴的朝珠

当时官员佩戴的朝珠也分为不同等级,官阶越高所佩的朝珠材质越是高贵。清代皇帝赏赐给文武百官的朝珠各式各样,朝珠材质有东珠(珍珠)、翡翠、珊瑚、玛瑙、琥珀、蜜蜡等,以明黄、金黄及石青色等诸色绦为装饰。有封号的命妇也有朝珠,她们在穿着吉服参加祈谷、先蚕古礼时,只需佩挂一盘朝珠;若遇重大朝会如祭祀先帝、接受册封时,必须穿着朝服并佩挂三盘朝珠,历代皇后和太后的画像中也是如此。皇帝、官僚、命妇这一庞大群体都佩戴的朝珠,似乎与现在文玩手串文化中不同材质的珠串一脉相承。


中国历史上为何只有清朝的皇帝和官员戴佛珠?


左为清朝的沉香木团寿一百零八数,右为清朝的翡翠一百零八子数珠。

此文特别列举两样朝珠来介绍:

御制东珠朝珠

这串东珠朝珠长一百四十厘米,主体由一百零八颗圆润晶莹的东珠组成,间以深红致密的上等红珊瑚佛头四枚,每一佛头两侧各附青金石伴珠一枚。顶端佛头下连系缀东珠绿松石佛头塔,塔下以明黄色绦带穿系椭圆形金累丝嵌青金石背云,背云上下各有缀东珠及红珊瑚制蝙蝠形结一个,背云尾端垂缀东珠和金累丝托红宝石坠角。三串纪念由绿松石组成,每串十粒,尾端垂缀东珠及金累丝托红宝石坠角。


中国历史上为何只有清朝的皇帝和官员戴佛珠?

清朝乾隆的御制东珠朝珠

朝珠是清朝皇帝和官员著礼服(朝服、衰服)、吉服(龙袍)和常服时佩戴的一种装饰物,挂在颈项垂于胸前,是显示身份和地位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朝珠的主体自一百零八颗珠贯穿而成,材质多种多样,有珠石、木质和角牙质等,多为贵重材料。

如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清代朝珠的材质除常见的青金石、蜜蜡、珊瑚、绿松石、碧玺外,还有东珠、蓝晶石、翡翠、玛瑙、金珀、唬珀、伽楠香、菩提子、檀香、沈香木、椰子木、扎古扎牙(所产木质贡品,能解毒)、砗磲、象牙、牛角等数十种材质。


珊瑚朝珠

珊瑚珠一百零八颗,青金石结珠、佛头、佛塔,黄绦系银镀金点翠背云,嵌红宝石,碧玺坠角。绿松石纪念三串,碧玺坠角。按清《会典》规定,自皇帝、后妃到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方可配挂朝珠。此件朝珠所选珊瑚珠一百零八颗大小如一,颜色鲜艳,圆润而有光泽,是按十二各月,二十四各节气,七十二侯,为一年的说法,总数定为一百零八颗。


中国历史上为何只有清朝的皇帝和官员戴佛珠?


清中期的珊瑚朝珠

纪念左二右一,应为宫廷嫔妃使用,纪念又称“三台”,一说天子有三台,即灵台,以观天象;时台,以观四时施化;囿台,以观鸟兽鱼龟。

同时,“三台”又将朝珠与念珠分别开来,寓意尊贵。佛头为青金石,略大于珊瑚珠,色彩沉稳,造型大方,有严肃庄重之感。

背云系银镀金点翠,呈花瓣状,顶端和底端镶蝴蝶,所嵌红宝石椭圆形,圆润华贵。碧玺坠角紫色透明,鹅卵形,上嵌珍珠,晶莹剔透。清朝对朝珠的制作及佩戴有着严格的规定,是身份等级的象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为何明朝官员戴乌纱清朝官员插花翎?
在有关明清两朝的古装电视连续剧中,人们看到,明朝的官员和清朝的官员除了服装不同,而且戴的帽子也不相同。明朝官员头戴有两个翅子的乌纱帽,而清朝官员的红顶子的官帽上都要插上一束花翎。为什么会出现如此迥然不同的的装饰呢?其实,明清两朝虽然都是坐镇北京,手握乾坤,掌控天下,但是这两个朝代的最高统治者身为不同的民族,因此,各级官员的服饰也大不相同。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主流。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明朝的官员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清朝时,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即公元1652年,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清时薙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
· 清朝官员上朝为什么要戴“项链”?清朝官员身上的“项链”是什么来历?
清朝官员上朝为什么要戴“项链”?清朝官员身上的“项链”是什么来历?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说到清朝的官员其实很多时候你会发现他们真的是规规矩矩的,衣服有讲究,帽子有讲究,反正都是非常的复杂的,那么不值得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一个细节,那就是这个清朝的官员是有戴项链的,大家都叫朝珠,那么这个朝珠有什么含义呢?又有什么讲究呢?下面就着这个问题一起来分析揭秘看看怎么回事吧!“朝珠”是什么,就是清朝那些大臣们脖子上戴得“装饰品”。看着是不是很熟悉?一些不知道它是什么的人,第一感觉就是佛珠。其实它是“朝珠”,而不是佛珠。朝珠的由来就是由佛珠转变而来的。因为清朝皇帝信佛教,所以就模仿佛珠弄出来了”朝珠“。朝珠可不是一般人可以戴得,只有那些官至四五品之上的人才可以佩戴,这是一个象征。朝珠和佛珠一样,都有108颗。佛教的108颗佛珠,代表着108种烦恼。而朝珠却和佛珠却大不相同。它的108则...
· 清朝皇帝为何爱戴扳指
扳指又被称为玉�s,是古代拉弓射箭时所使用的一种工具。根据《说文》中的记载:“�s,射也”,说明此物是骑射所用的器具之一。玉�s最早出现在商代,到了春秋战国时就比较流行了。几千年来,扳指曾出现过很多种样式,最多的,当数坡形扳指与桶形扳指。其中,坡形扳指出现的时间较早,早期还有弦槽,后来被取消。我国古代的坡形扳指一直延续使用到了明代。到了清朝则主要流行桶形扳指。传统的汉族扳指与满族、蒙古族的扳指略有区别:汉族扳指从侧面看呈梯形,而蒙古族、满族的扳指一般为圆柱体。北京故宫就珍藏着几件清代帝王所佩戴过的扳指。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一件翠玉扳指,直径为2.8厘米,高为2.8厘米,通体呈翠绿色,色泽晶莹温润,彰显出皇家御用品的高贵气派。为什么清朝的皇帝会如此钟爱一个小小的扳指呢?这还要从他们的祖先说起。自古以来,女真族便被称为是“马背上的民族”。他们以放牧与狩猎为生,骑马射箭是每一位成年男子必须掌握的生...
· 历史揭秘:为何明朝官员戴乌纱清朝官员插花翎?
在有关明清两朝的古装电视连续剧中,人们看到,明朝的官员和清朝的官员除了服装不同,而且戴的帽子也不相同。明朝官员头戴有两个翅子的乌纱帽,而清朝官员的红顶子的官帽上都要插上一束花翎。为什么会出现如此迥然不同的的装饰呢?其实,明清两朝虽然都是坐镇北京,手握乾坤,掌控天下,但是这两个朝代的最高统治者身为不同的民族,因此,各级官员的服饰也大不相同。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主流。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明朝的官员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清朝时,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即公元1652年,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清时薙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
· 为何明朝官员戴乌纱,清朝官员插花翎,仍自称“乌纱帽“?
在有关明清两朝的古装电视连续剧中,人们看到,明朝的官员和清朝的官员除了服装不同,而且戴的帽子也不相同。明朝官员头戴有两个翅子的乌纱帽,而清朝官员的红顶子的官帽上都要插上一束花翎。为什么会出现如此迥然不同的的装饰呢?其实,明清两朝虽然都是坐镇北京,手握乾坤,掌控天下,但是这两个朝代的最高统治者身为不同的民族,因此,各级官员的服饰也大不相同。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主流。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明朝的官员一律要戴乌纱帽,穿圆领衫,束腰带。清朝时,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即公元1652年,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清时薙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