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乾隆时期四大徽班争奇斗艳 一律扎营在大栅栏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94
转发:0
评论:0
乾隆时期四大徽班争奇斗艳一律扎营在大栅栏,大栅栏是老北京前门外最繁华的所在,其历史可追溯到元朝。1276年元大都建城,

  大栅栏是老北京前门外最繁华的所在,其历史可追溯到元朝。1276年元大都建城,原来的金中都被废弃,但两城居民尚多,商户往来其间,而大栅栏恰好就处于两城之中。

  明代永乐初年,商家开始大量建房,后北京城墙南移到崇文门,大栅栏进了城区。清军占据北京后,为维持治安,从顺治元年起开始在外城设栅栏440座,白天开放,晚上关闭,后渐渐减少,到咸丰时仅剩289座。栅栏上一般会书写上街道名称,但大栅栏地区人们往来极多,人们径直以大栅栏呼之。

  大栅栏地区虽只有1.3平方公里,但自明代起便是老北京商业的精华所在,明万历时,昆腔传入北京,被上层社会推赏,几乎与此同时,花部也开始在民间流传,但初期无法与雅部抗衡,南府(宫廷内部的戏班子)只演昆曲,在民间也是内聚班、三也班、可娱班、金斗班等昆班占据绝对统治地位,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清嘉庆中期。所谓花雅之争,其实就是唱腔区别,按《燕兰小谱》说法:“元时院本,但旦色之涂抹!科浑,取妍者为花,不傅粉而工歌者为正……今以弋腔、梆子腔等曰花部,昆腔曰雅部。”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给高宗弘历祝寿,清廷从扬州征调了以著名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徽班入京,成为徽班进京之始,此后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相继进京,形成四大徽班(三庆、四喜、和春、春台)争奇斗艳的局面。时人称为“三庆的轴子(三庆班以整本大戏见长),四喜的曲子(四喜班以演昆曲著称),和春的把子(和春班擅演武戏),春台的孩子(春台班以童伶出色)”。

  不过,四大徽班都设在大栅栏附近,即“春台寓百顺胡同,三庆寓韩家潭,四喜寓陕西巷,和春部寓李铁拐斜街”。因清朝有“京城内城,永行禁止开设戏馆”的定规,加上汉人非功不得住内城,而大栅栏离内城近,汉人官员多在此居住,加上各地商人在此开办会馆,使这里成为贵贱相互混杂之所,时人称为“杂拌儿”、“杂八地儿”,适合戏班生存。

  据史料记载,“清代乾隆盛时,前门一带戏园林立,极之盛。”到民国时,仅270米的大栅栏街就有6家戏园子。其实,不仅戏园子、戏班安营大栅栏,戏剧演员也多住在这里,根据光绪时期的笔记,共刊载了120名演员的住所,其中90多人住在百顺和韩家潭两条胡同中,剩下的也都在大栅栏范围内,包括“同光十三绝”中的刘赶三、杨月楼、余紫云、时小福、朱莲芬,而梅兰芳的祖居也在铁拐李斜街。过去清宫传外面戏班进宫唱戏,只在大栅栏的范围内挑选,一者水平高,二者安全有保证。有了大栅栏这块风水宝地,京剧艺术得以生根发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安徽戏曲—微剧—四大徽班是哪四个著名徽剧戏班?
四大徽班概况“徽”指的是徽调或徽戏,“徽班”是指演徽调的戏班。清代(公元1644——公元1911)徽调在南方非常受欢迎,有许多著名的徽班。其中最著名的是:三庆班、四喜班、春台班、和春班,当时被称为“四大徽班”。四大徽班在表演上各有所长、各具特色。当时有这样的赞誉:三庆班的轴子、四喜班的曲子、春台班的孩子、和春班的把子。“轴子”(读“咒”),意思是说三庆班擅长演有头有尾的整本大戏。“曲子”是指昆曲,意思是说四喜班擅长演昆腔的剧目。“孩子”指的是童伶,意思是说春台班的演员以青少年为主,生气勃勃。“把子”是指武戏,意思是说和春班的武戏火爆,最受欢迎。这是四大徽班的概况。中国清代乾隆年间北京剧坛4个戏班。即三庆班、四喜班、和春班、春台班。多以安徽籍艺人为主,故名。乾隆五十五年(1790),为给乾隆帝弘历祝寿,从扬州征召了以戏曲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班入京,是为徽班进京演出之始。之后又有四喜、启秀、...
· 争奇斗艳
争奇斗艳【成语意思】:互相争斗,以新奇艳丽来取悦于他人。亦作“争奇斗异”。【用法分析】:争奇斗艳作谓语、定语;用于花卉。【成语来源】:宋·吴曾《能改斋漫录·方物·芍药谱》:“名品相压,争妍斗奇,故者未厌,而新者已盛。”【褒贬解析】:中性成语【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使用程度】:常用成语【成语年代】:当代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成语拼音】:zhēngqídòuyàn【英语翻译】:contendinbizarrerieandbeauty【成语声母】:ZQDY【争奇斗艳的近义词】:争妍斗艳【近似成语】:艳紫妖红:犹言姹紫嫣红。【成语造句】:1、草丛里的山菊花开得正艳,给厚厚的荒草增添了生气,山菊花,秋天山林的宠儿,黄的,粉的,吐露着芬芳,争奇斗艳。点缀了大山,渲染了心情。2、漫步在花园里,各种鸟儿在鸣唱动听的曲子。听!”蛐蛐,蛐蛐!“原来是蟋蟀在奏乐。蝴蝶成双成对,翩翩起舞;虫子在演奏乐曲;...
· 老生三鼎甲是谁?晚清时期四大徽班进京的三大领袖人物简介
进京三杰,即清朝晚期四大徽班进京的三大领袖人物,分别是:程长庚1811-1880(徽派),余三胜1802-1866(汉派),张二奎1813-1860(京派)。程长庚(1811年11月22日-1880年01月24日),名椿,字玉珊,安徽省潜山市人。清代徽剧、京剧表演艺术大师。程长庚幼年在徽班坐科,道光二年(1822),随父北上入京,始以《文昭关》《战长沙》的演出崭露头角,后为三庆班老生首席演员。同治、光绪年间,任三庆班主,同仁尊称其大老板。历任"精忠庙"庙首,三庆、春台、四喜三班总管。在京剧第一代人物中,与四喜班的张二奎、春台班的余三胜并称为"老生三杰"、"老生三鼎甲",程为"三鼎甲"之首。程长庚为京剧艺术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徽班领袖"、"京剧鼻祖"、"京剧之父"等。余三胜(1802-1866),原名开龙,字起云,湖北省罗田县天堂寨七娘山村上余湾人。幼学汉戏,工老生,后改唱京剧。清...
· 安徽戏曲—微剧—徽剧和徽班
徽剧,渊源于明代的“徽池雅调”。明朝嘉靖年间,江西弋阳腔流传到安徽青阳,贵池一带,与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曲调相结合,创造了新腔,形成了具有当地地方特色的青阳腔;青阳腔又受到民间山歌小调和昆曲的影响,长期发展而形成今天的徽剧。其特点是:滚白滚唱,不仅让戏曲中的人物有倾吐内心积郁与激愤等感情的广阔余地,而且还富有叙述性。唱腔的音域异常辽阔,给人以一种粗犷,美好的感受。清朝乾隆年间,徽剧名艺人高朗亭,郝天寿等,把徽剧带到扬州演出。当时扬州是全国文化中心之一,是“花部”的集中地,但很快即被艺术精湛的徽剧压倒。乾隆五十五年,高朗亭又带到了北京,受到了北京观众的欢迎。接着,又引起“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进京。徽剧进京不久,汉剧也进京,徽剧又从汉剧中吸收了西皮,进一步丰富,发展了自己的声腔。从此,徽剧不仅闯进了皇宫,振动了京城,而且广泛流传,影响了全国。它在北方扎下根子,逐渐吸收了北方的京腔...
· 四大宗师——公输班
?子墨子为鲁阳文君曰:“世俗之君子,皆知小物而不知大物。今有人于此,窃一犬一彘则谓之不仁,窃一国一都则以为义。譬犹小视白谓之白,大视白则谓之黑。是故世俗之君子,知小物而不知大物者,此若言之谓也。”——《墨子·鲁问》【译文】墨子对鲁阳文君说:“世俗的君子,知道小道理却不知道大道理。现在这里有一个人,假如偷了人家的一条狗、一头猪,就被称作不仁;如果窃取了一个国家、一座都城,却被称作义。这就如同看到一小点白说是白,看到一大片白则说是黑。因此,世俗的君子只知道小道理却不知道大道理的情况,就如同这句话所讲的。”三十话说,兰陵城里的绝大多数工匠都加入了墨家的组织,不管是自愿还是被迫。只剩下零零散散的几个人一直拒绝加入,其中一个人最让墨子头痛,因为这个人的名气很大,也就是说影响力很大,如果他不加入,墨子就不能说是一统了兰陵工匠界。这个人住在城南,原本是鲁国公族,名叫公输班,也叫鲁班。公输班原本不是工匠,...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