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时期四大徽班争奇斗艳 一律扎营在大栅栏
大栅栏是老北京前门外最繁华的所在,其历史可追溯到元朝。1276年元大都建城,原来的金中都被废弃,但两城居民尚多,商户往来其间,而大栅栏恰好就处于两城之中。
明代永乐初年,商家开始大量建房,后北京城墙南移到崇文门,大栅栏进了城区。清军占据北京后,为维持治安,从顺治元年起开始在外城设栅栏440座,白天开放,晚上关闭,后渐渐减少,到咸丰时仅剩289座。栅栏上一般会书写上街道名称,但大栅栏地区人们往来极多,人们径直以大栅栏呼之。
大栅栏地区虽只有1.3平方公里,但自明代起便是老北京商业的精华所在,明万历时,昆腔传入北京,被上层社会推赏,几乎与此同时,花部也开始在民间流传,但初期无法与雅部抗衡,南府(宫廷内部的戏班子)只演昆曲,在民间也是内聚班、三也班、可娱班、金斗班等昆班占据绝对统治地位,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清嘉庆中期。所谓花雅之争,其实就是唱腔区别,按《燕兰小谱》说法:“元时院本,但旦色之涂抹!科浑,取妍者为花,不傅粉而工歌者为正……今以弋腔、梆子腔等曰花部,昆腔曰雅部。”
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为给高宗弘历祝寿,清廷从扬州征调了以著名艺人高朗亭为台柱的“三庆”徽班入京,成为徽班进京之始,此后四喜、启秀、霓翠、和春、春台等相继进京,形成四大徽班(三庆、四喜、和春、春台)争奇斗艳的局面。时人称为“三庆的轴子(三庆班以整本大戏见长),四喜的曲子(四喜班以演昆曲著称),和春的把子(和春班擅演武戏),春台的孩子(春台班以童伶出色)”。
不过,四大徽班都设在大栅栏附近,即“春台寓百顺胡同,三庆寓韩家潭,四喜寓陕西巷,和春部寓李铁拐斜街”。因清朝有“京城内城,永行禁止开设戏馆”的定规,加上汉人非功不得住内城,而大栅栏离内城近,汉人官员多在此居住,加上各地商人在此开办会馆,使这里成为贵贱相互混杂之所,时人称为“杂拌儿”、“杂八地儿”,适合戏班生存。
据史料记载,“清代乾隆盛时,前门一带戏园林立,极之盛。”到民国时,仅270米的大栅栏街就有6家戏园子。其实,不仅戏园子、戏班安营大栅栏,戏剧演员也多住在这里,根据光绪时期的笔记,共刊载了120名演员的住所,其中90多人住在百顺和韩家潭两条胡同中,剩下的也都在大栅栏范围内,包括“同光十三绝”中的刘赶三、杨月楼、余紫云、时小福、朱莲芬,而梅兰芳的祖居也在铁拐李斜街。过去清宫传外面戏班进宫唱戏,只在大栅栏的范围内挑选,一者水平高,二者安全有保证。有了大栅栏这块风水宝地,京剧艺术得以生根发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