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明朝土木堡之变有何结果?明朝土木堡之变简介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25
转发:0
评论:0
明朝土木堡之变有何结果?明朝土木堡之变简介,此一战役,明军死伤十余万,文武官员亦死伤数十人。英宗被俘消息传来(史书上假称

  此一战役,明军死伤十余万,文武官员亦死伤数十人。英宗被俘消息传来(史书上假称英宗被俘为“北狩”),京城大乱。廷臣为应急,联合奏请皇太后立郕王为皇帝。皇太后同意众议,但郕王却推辞不就。文武大臣再三请求,郕王无奈应允,于九月初六登基,是为景帝,以第二年为景泰元年,奉英宗为太上皇。瓦剌俘虏明英宗,便大举入侵中原。并以送太上皇为名,令明朝各边关开启城门,乘机攻占城池。十月,攻陷白羊口、紫荆关、居庸关,直逼北京。

  也先大兵逼近北京城,势不可挡,明朝廷惶惶不安,有大臣提出南迁都城。兵部侍郎于谦极力反对迁都,要求坚守京师,并诏令各地武装力量至京勤王。随后,调河南、山东等地军队进京防卫,于谦主持调通州仓库的粮食入京,京师兵精粮足,人心稍安。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十月初六,也先挟持英宗入犯北京,京城告急,北京保卫战开始。

  明景帝让于谦全权负责守战之事,于谦分遣诸将率兵22万,于京城九门之外列阵,并亲自与石亨在德胜门设阵,以阻敌人前锋。十三日,于谦派骑兵引诱也先,也先率数万众至德胜门时,明朝伏兵冲出,神机营火器齐发,将也先兵马击溃。也先又转攻西直门,城上守军发箭炮反击,也先又败。京师之围解除。

  正统十四年秋,明军于土木堡(今河北怀来土木镇)大败于瓦剌,英宗被俘,导致严重的军事危机,这已是广为人知的事实。但不同时代、不同作者对这次战役的记载颇多歧异与疑点,尚需条梳史料以澄清事实。

    明军参战人数、瓦剌军行进路线、明军回军策略以及明边镇在土木之战中的作用等诸多问题仍需探讨;以此为例,并可初步认识明代中期京营、边镇的规模和有关明代前中期史实记载的可信程度。

  在土木堡之变死难的群臣中,太师英国公张辅、泰宁侯陈赢、驸马都督井源、平乡伯陈怀、襄城伯李珍、遂安伯陈埙、修武伯沈荣、都督梁成、王贵、户部尚书王佐、兵部尚书邝埜、吏部左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曹鼐、刑部右侍郎丁铉、工部右侍郎主永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邓栗、翰林院侍读学士张益、通政司左通政龚全安、太常寺少卿黄养正、戴庆祖、王一居、太仆寺少卿刘容、尚宝少卿凌铸、给事中包良佐、姚铣、鲍辉、中书舍人俞拱、潘澄、钱禺、监察御史张洪、黄裳、魏贞、夏诚、申祐、尹竑、童存德、孙庆、林祥凤、郎中齐汪、冯学明、员外郎王健、程思温、程式、逯端、主事俞鉴、张塘、郑瑄、大理寺副马豫、行人司正尹昌、行人罗如墉、钦天监夏官正刘信、序班李恭、石玉等五十二人皆死于混战之中。

  土木之变致使明朝皇帝明英宗被瓦剌也先俘获;四朝老臣张辅、驸马井源、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侍郎丁铭、王永和以及内阁成员曹鼎、张益等五十余人全部被杀,无数文官武将战死;财产损失不计其数。

    五十万大军全军覆没,最为精锐的三大营部队亦随之毁于一旦;京城的门户亦已洞开,强盛的大明朝由盛转衰,明朝进入了中期阶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明朝土木堡之变是怎样的?土木堡之变简介
明军南下作战刚刚结束,迤北的瓦剌发动了对明朝的大举进攻。一四四九年二月,瓦剌也先遣使二千余人向明朝进贡马,诈称三千人,向明廷多邀回赐。王振告礼部依实有人数给赏,并减给马价五分之四。也先大怒,借口明使曾许嫁公主,贡马是致送聘礼,明廷无意许亲,是失信于瓦剌。七月,脱脱不花与也先统率大军,分四路侵入明境。东路军由脱脱不花率领,协合兀良哈部众攻掠辽东,西路军进攻甘州。中路军分两路南下,一路由知院阿剌率领,进攻宣府,围赤城。另一路由也先率领,直逼大同。大同明守军战败,参将吴浩战死。大同败报传到北京,太监王振劝英宗亲征。兵部尚书邝埜和侍郎于谦力言六师不宜轻出,吏部尚书王直率群臣上疏说:士马之用未充,兵凶战危。英宗采王振议,下诏亲征。命太监金英辅佐皇弟郕王朱祁钰留守京师,兵部侍郎于谦留京代理部务。太监王振与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及内阁学士曹鼐、张益等文武官员随军出征。命在京五军、神机、三...
· 什么是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变结果怎样?
明朝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在今河北旮怀来县的土木堡,曾发生过一场明朝军队同瓦剌军队的大战。战斗的结果,明朝的皇帝成为瓦剌的阶下囚,50万明军全军覆没。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为“土木之变”。明英宗朱祁镇在位时,蒙古族的瓦剌部迅速强大,经常侵扰明朝北部边境。公元1449年,瓦剌部首领也先率大军南下,进攻明朝。前线告急,震动朝廷。宦官王振力主明英宗亲自率军迎战,企图侥幸取胜。大臣们竭力反对,明英宗不听。经过两天仓促准备,王振挟持英宗,率领50万大军从北京出发。明军一路上为狂风暴雨袭击,将士饱受饥寒,士气大减;前线又时有战败消息传来,军中一片混乱。到达大同以后,王振得知各地明军惨败的真相,慌了手脚,竟不战自退,急令班师回朝。王振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便邀英宗“临幸”他的老家。可是大军刚出发,王振又后悔了,怕毁坏自己田里的庄稼,于是又下令从原路折回。这就使瓦剌军赢得了时间,逼近明军。当明军退到土木...
· 土木之变:兵败土木堡
从大同回北京有两条路:一条是经由内侧的紫荆关,一条是经外侧的宣府和土木堡。当时的重镇宣府已经处在最前线,大军如果途经此路,势必要遭受瓦剌的攻击。参将郭登熟悉大同前线情况,他向大学士曹鼐禀报,如果从紫荆关回北京,虽然道路曲折行程远,但能够避开瓦剌骑兵的追击,可保平安。王振一开始接受了这个建议。不过,他有自己的小算盘。王振是山西蔚州人,从紫荆关回北京,可以路过自己的家乡。当年的穷儒生,现在已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如果不回家乡光宗耀祖一番,岂不是锦衣夜行!小人总是在关键的时刻,出于一己之私而不顾大局。大军刚出发四十里,他亲昵的小太监凑到身边耳语一番,王振就更改了主意。原来现在大军一路上缺粮,八月初的北方正好是秋收秋藏的季节。他唯恐军队纪律不好,无法控制,何况最近几日大雨连绵,道路泥泞,行军作战很容易毁坏了家乡的庄稼,于是命令全军北上,改由宣府回京。瓦剌骑兵一直围绕着明朝北征军盘旋,寻找和等待最佳的...
· 土木堡之变的时间土木堡之变有什么影响
明朝土木堡之变在历史上也被称为“土木之变”。土木堡之变时间为明朝正统十四年(1449年),发生的地点是今天的河北怀来东,具体是指明英宗当时听信其宦官王振的提议,不顾大臣的反对,御驾亲征瓦剌,最终惨败,自己被俘虏到北方草原的历史故事。明英宗像土木堡之变时间正值明朝明英宗当政,背景为发生土木堡事变之前,瓦剌隶属于明王朝的统治下,所以每年瓦剌都要向明王朝明英宗进贡。起初,进贡的礼节使者少,贡品优质,后期随着使者的增加,贡品的质量下降,明英宗不再给对方更多的赏赐,瓦剌捞取利益的计划没有得以最终实现,并得到了明王朝的制裁,终于恼羞成怒,决定借用此借口,进行叛变进军大明朝。因此于明朝正统十四年,明英宗北征瓦剌,最终发生了土木堡之变。土木堡之变发生在一四四九年,大明王朝一片混乱,当时由于明英宗听信太监王振的怂恿,不顾大臣反对,在没有充分准备的条件下,率领五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出发;最后作战不力,五十万大军全...
· 土木堡之变
明朝兴起后,蒙汉两族在北方边境的冲突不断。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瓦刺太师也先遣使节2000余人,但诈称3000人向明廷邀赏,由于宦官王振不肯多给赏赐,瓦刺借此挑起事端,兵分四路大举向内地侵犯。针对瓦刺挑起的战事,明英宗不顾兵部尚书邝埜(kuàngyě)和侍郎于谦力谏,在宦官王振的蛊惑下,执意率二十五万大军亲征前线,最终酿成祸端,险些亡国。明英宗朱祁镇画像明军一开始制订的战略计划其实很简单:率领大军出大同,在大同北面与瓦剌军主力决战。然而,受英宗崇信的王振独揽大权,随征文武大臣无法参与军政,一切军政事务皆由王振专断。一个没什么文化,没有任何作战经验的宦官来统领几十万大军,本就荒唐可笑,但迫于王振的淫威,无人敢提出异议。许多大臣上奏反对皇帝亲征,都被王振驳回,甚至还有甚者,因反对出征而被王振打了板子。王振画像1449年7月17日,明朝大军出征。据当时边关急报,蒙古军大约只有两三万人,王振...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