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官话以南京话为基础 清代早期仍为汉语标准语
明代官话以南京话为基础清代早期仍为汉语标准语,电影《亲爱的》中“不要讲方言,讲普通话”这句台词出现两次,讲普通话在片中隐喻
电影《亲爱的》中“不要讲方言,讲普通话”这句台词出现两次,讲普通话在片中隐喻融入城市、忘记过去。但我们现在的官方语言普通话,在很久以前,也只是方言。
中国历代官方语言有雅言、正音、官话、国语等不同称呼。历史上不同时期的官话有一定继承性,同时因政权变迁、定都不同、人口迁移等因素,也在不断变化。
夏、商时期,中原黄河流域是华夏先民的主要活动地带。从夏至清朝中后期,洛阳读书音一直为标准音。汉代国语为“洛语”,洛语承袭先秦时代的雅言。在晋代五胡乱华、衣冠南渡以后,中原雅音南移,东晋、南北朝以来,汉人回迁,中原洛阳又称为通用官方语言。
隋朝以金陵雅音和洛阳读书音为基础正音,南北朝官音融合形成长安官音(秦音)。唐朝以洛阳雅音为标准音。宋代国语称“正音”、“雅音”,仍以洛阳读书音为标准。元代法定蒙古语为国语(主要为蒙古族使用),后以元大都(北平)汉语语音——北平音为标准音,称为“天下通语”。
明以中原雅音为正,明前中原地区经多个北方民族融入,江淮地区的“中原之音”相对纯正,官话遂以南京官话为基础,南京官话为汉语标准语。清代早期,南京官话仍为汉语主流标准语。到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话逐渐取代南京官话取得国语的地位。1909年清正式设立“国语编审委员会”,此即清末的国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古汉语趣闻:唐代称父亲为“哥”
她和伊中古汉语里第三人称代词出现“伊、渠、他”。现代普通话里只保留了“他”,至于“伊、渠”只在某些方言里使用。王力《汉语史稿》:“第三人称的性别区分,最初由少数人提倡,始于1917年;本来希望在口语中造成一种分别,后来失败了。”“五四”前后,文学作品中用“伊”,后来都改为“她”。这个“她”字是刘半农在1926年的创造。可是,这只是书面语的视觉区分,不是口语的听觉区分,在口语中“他“和“她”听起来仍旧没有分别。“文法”改了,“语法”未改.何谓“书香”原来,古人为防止蠹鱼蛀书,在书中放置“芸香草”,给书留下一股幽香。宁波天一阁书籍不蛀,就是芸香草的功劳。由此,读书人家称为“书香门第”,并引出许多跟“芸”字连接的词语,如“芸帙、芸编、芸签、芸窗、芸阁”等。年龄的古称出生三天:“汤饼”之期(邀亲友,吃汤饼)。周岁:“初度”。《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称生日为“初度”。幼年:“生小...
· 标准语
参见官方语言国家语言文学语言参考文献Baugh,AlbertC.andThomasCable.2002.AHistoryoftheEnglishLanguage,fifthed.(London:Routledge)Blake,N.F.1996.AHistoryoftheEnglishLanguage(Basingstoke:Palgrave)Joseph,JohnE.1987.EloquenceandPower:TheRiseofLanguageStandardsandStandardLanguages(London:FrancesPinter;NewYork:BasilBlackwell)Smith,Jeremy.1996.AnHistoricalStudyofEnglish:Function,FormandChange(London:Routledge)
· 木华黎:为蒙古帝国统一东北奠定了基础
四杰木华黎,曾受命攻略辽西辽东,为蒙古帝国统一东北奠定了基础,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木华黎,为蒙古机刺亦儿部人,是蒙古帝国时代杰出的草原英雄之一。成吉思汗有八个骁勇非凡、战功显赫的助手,被成吉思汗称作自己的“四匹骏马”和“因头猎犬”。比较起来,“四杰”比“四狗”的地位更高,与成吉思汗的关系也更密切些。而在“四杰”之中,又以木华黎武功最为卓著,被誉为“多谋略,雄勇冠一时”。他曾受命经略辽西、辽东,为蒙古帝国统一东北奠定了基础,是当时与东北地区关系较大的一员蒙古将领。在蒙军早期诸将中,木华黎不仅“雄勇冠一时”,而且以“多谋略”著称。成吉思汗的两次攻金,主要是以掠夺为目的,大军过处,恣意烧杀抢规,一律焚为平地,而且是边占领边放弃,不大在意地方政权的建设。相反,木华黎由于吸收了大批汉、女真、契丹等族的官吏和知识分子,认真听取他们的建议,大大丰富了自己的政治和军事统治经验,因而使蒙军的方...
· 武则天为反贪发明汉语大写数字
汉字中,本有“一、二、三、四、五、六、八、九、百、千”,有人说是朱元璋皇帝为了防止贪官涂改账册而发明了大写数字。《咬文嚼字》2004年第12期上刊登的侯嘉亮先生《大写数字的来历》,便以此说法为准。侯说:为反贪枝廉,朱元璋制定了惩治经济犯罪的严格法令,并在财务管理上进行技术防范,实施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把记载钱粮数字的汉字改为了大写。但其实非也,目前最早可见的大写汉字,出现在武则天的《岱岳观造像记》中,这是在唐代石碑上就有的,这比朱元璋早了七百年。据明末清初的著名学者、考据家顾炎武所著《金石文字记·岱岳观造像记》,可知《岱岳观造像记》是则天朝所树立的石碑,上面有大写数字。顾炎武考证说:“凡数字作壹、贰、三、肆、伍、陆、柒、捌、玖等,皆武后所改及自制字。”武则天认为,自己是开天辟地第一位女皇,不但把唐的国号改为周,也自己制造出很多汉字。这些汉字大多被她身后的学者给“肃反”了。流传至今的,除了...
· 水旱灾害与清代政府行为
中国传统社会自然灾害频仍,清代亦然,而且由于导致灾害的各种诱因经历朝积累,如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河道淤塞、江湖垦植等等,加之吏治等人为原因,使得清代的水灾、旱灾、蝗灾、震灾、风灾等频仍出现,造成巨大损失,并由此引发系列社会问题,直接威胁清王朝统治根基的稳固。为扭转被动局面,清政府相应采取许多措施,调动全国力量与之斗争,以期有所补救,其利弊得失,自然值得后人思索。下面,仅就自然灾害中最为严重的水旱灾害为例,分析这种情况。一为对付水旱灾害,清政府建立了一套相当完备的机构,并制定了极为严密的规章制度。在中央,对水旱灾害的管理,由工部负责。工部“掌天下造作之政令,与期经费”,凡土木兴建之制,渠堰疏障之法,由尚书等人商定,“大事上之,小事则行,以饬邦事”[1],可见管理水利工程是其重要职责。其中,都水清吏司专管水利,包括郎中、员外郎各满5人,汉1人;主事满4人,汉2人;经承9人,笔帖式若干人。他们主...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