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老的帛姓来源于哪里?这个古老姓氏有何发展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00
转发:0
评论:0
古老的帛姓来源于哪里?这个古老姓氏有何发展,帛,是我国中一个少见的姓氏,拥有较多的源流和出处,源远流长,是我国几个古老的

  帛,是我国中一个少见的姓氏,拥有较多的源流和出处,源远流长,是我国几个古老的姓氏之一。现在就跟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帛姓氏的姓氏渊源和历史名人吧,感受一下这个古老姓氏的发展。第一个渊源: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帛产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后汉书·王刘张李彭卢列传》记载:帛,姓也,宋帛产之后,见韩非子。春秋时期,宋国有个大夫叫帛产,在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帛氏,世代相传至今,史称帛氏正宗。子姓帛氏族人大多尊奉帛产为得姓始祖。第二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春秋时期楚平王裔孙白公胜之后,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据史籍《元和姓纂》、《尚龙录》等资料记载,颛顼帝的后裔陆终娶鬼方氏为妻,生下六个儿子,其中第六个儿子叫季连,赐姓芈。季连的后裔熊绎在荆山一带建诸侯国,定都丹阳。

  周平王姬宜臼三十一年(公元前740年),荆君熊通自封为楚武王。他的儿子楚文王熊赀于周庄王姬佗八年(楚文王元年,公元前689年)迁都郢,改国号为楚。到楚平王熊弃疾执政时期(公元前528~前516年),太子熊建因做晋军袭郑国的内应而被杀,太子建的儿子熊胜便逃到吴国,投奔伍子胥。楚平王的孙子楚惠王熊章在周敬王姬丐三十二年(公元前488年)即位后,楚国令尹子西又把熊胜招回国,担任巢大夫,赐封于白邑(今河南息县),称为白公胜。可子西并没有实际上将白邑赐给熊胜,只是一个空头衔号,因此后来在晋国伐郑国时,子西出兵援救郑国,熊胜因子西言而无信,便乘机,杀死了子西,囚禁了楚惠王,并着手改革楚国朝政以争取民心,但最终以失败告终,遂自杀身亡。熊胜逝世后,其后裔子孙便以祖辈封邑名为氏,称白氏,是为河南白氏,史称白氏正宗;其后裔中也有以白公、白侯为氏的。春秋时期的楚国,白与帛二字通义不分,可通假,因此该支白氏亦称帛氏、帛公氏、帛侯氏。晋王朝建立后,在晋惠帝司马衷执政时期(公元290~306年),白氏与帛氏的后裔子孙开始按嫡、庶分称,嫡支称白氏,庶支称帛氏,世代相传至今。芈姓帛氏族人大多尊奉熊胜为得姓始祖。

  第三个渊源: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官职执帛,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执帛,楚国官名,亦称孤卿,即少师﹑少傅﹑少保三孤的别称。执帛为君主的辅弼之官。北周以后,历朝历代多沿置,与少傅、少保合称三孤。在史籍《明史·官职志》、《清史稿·官职志》等中皆记载: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正一品。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从一品。掌佐天子,理阴阳,经邦弘化,其职至重。无定员,无专授。例如在《前汉书·曹参传》中记载:乃封曹参为执帛。在历代执帛的后裔子孙中,皆有以先祖官职称谓为姓氏者,称帛氏,亦称白氏,世代相传至今,该支帛氏姓源繁复,不可一论。

  帛意:(生卒年待考),寿春人(今安徽寿县)。着名东汉朝将领、渔浦侯。两汉之际,有颍川许昌人(今河南许昌)李宪,在王莽篡汉期间为庐江(今安徽合肥)属令(都尉)。王莽末期,王州公等起兵十余万,攻掠郡县,王莽以李宪为偏将军,率领庐江驻军击溃了王州公。王莽败亡后,李宪据庐江郡自守,其时帛意为李宪亲军侍卫。在汉更始帝刘玄元年(公元23年),李宪乘天下之乱自称淮南王。至东汉光武帝刘秀建武三年(公元27年),李宪又自立为天子,置公卿百官,占有九城,拥兵十余万。东汉建武四年(公元28年)秋,汉光武帝巡游寿春(今安徽寿县),劝李宪投降,李宪拒绝。汉光武帝遂派遣扬武将军马成等率军攻击李宪,并围困其守城舒县。至东汉建武六年(公元30年)农历1月,马成率汉军攻克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李宪溃逃而走,其麾下原亲军军士帛意奋勇追斩李宪而降归汉军,李宪妻、子皆伏诛。汉光武帝得信后大喜,特赐封帛意为汉渔浦侯。

  帛延:(生卒年待考),亦称白延,;西域龟兹人(今新疆库车)。着名魏、晋时期高僧、佛经翻译家。据史籍《出三藏记集·首楞严·后记》记载,晋孝武帝司马曜宁康元年(公元373年),着名佛教《优婆塞支施仑诵习须赖经》、《首楞严》、《上金光首经》等经着见世,其翻译者即为龟兹国王的来华世子帛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蒯姓这个古老的姓氏因何而来?
在华夏五千历史记载中,诞生了很多让我们眼花缭乱的姓氏。在这众多的姓氏当中,不乏笔画繁多、生僻难认的姓,令人遇到后每每眼晕、崩溃。而我们今天要说的就是"蒯"姓。相信很多人看到这个姓后都感觉很陌生,读不出来这个字,其实这个字读作蒯(Kuǎi),在《百家姓》中排第395位。而我们今天就说说它的来历。蒯姓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以国名为氏。源于子姓,出自商王朝时期的蒯国,属于以国名为氏。据史籍《古今姓氏辩证》记载,商王朝时期有个古蒯国,故址在今河南省洛阳市一带。蒯国的立国,约在商太宗太甲在位时期(公元前1579~前1577年待考),实际上是由宰相伊尹摄政期间所封赐,历经四个世纪之久,在殷商末期周文王姬昌东征过程中被灭掉。亡国之后,蒯国王族子孙以及部分国民便以故国名为姓氏,称蒯氏,世代相传至今,是非常古老的姓氏之一。第二种说法是出自姬姓,以邑名为氏。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国大夫姬得的封地,...
· “爱新觉罗”这个姓氏源自哪里,它是个古老的姓氏吗?
众所周知,大清朝皇族姓氏为“爱新觉罗”。这个姓氏自清太祖努尔哈赤建立后金汗国始(1616年)至大清王朝亡(1912年)这296年中,是满洲乃至全国最尊贵的姓氏。那么,“爱新觉罗”这个姓氏源自哪里?它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古老姓氏,还是后来凭空臆造而出呢?实际上,对这个问题研究,不单单只是对“爱新觉罗”,更是对很多满族姓氏来源的一次研讨。下面我们就捋一捋“爱新觉罗”之来源。清王朝官方文献,也就是《清太祖武皇帝实录》,对于爱新觉罗家族起源是有记载的,但是可信度为零。因为根据它的记载,爱新觉罗的先祖名布库里雍顺。是仙女沐浴后,误食神鹊衔来的朱果,结果怀孕并且马上就生了一个儿子,名曰布库里雍顺。这位爱新觉罗的先祖在《实录》中使用的姓氏就是“爱新觉罗”。这种君权神授式的记载自然是荒诞不可信的,其目的无非是为了提高家族地位与影响力。当然,这种荒诞绝非满洲人首创,其实历朝历代史书中,类似记载比比皆是。尽管清王...
· 古老的姓氏芈
芈――一个古老的姓氏芈姓源于轩辕氏,出自上古黄帝第八世孙季连之后,属于以图腾崇拜为姓。据史籍《史记・十・楚世家》的记载:“陆终生子六人,一曰昆吾,二曰参胡,三曰彭祖,四曰会人,五曰曹姓,六曰季连,芈姓,楚其后也……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记其氏。”姓氏渊源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记载:“芈氏,楚姓也,陆终之子季连之后也。”按上所说,楚国之祖季连系陆终第六子,陆终系吴回之子,吴回系老童(卷章)第二子,老童系称之子,称系颛顼(高阳)第三子,颛顼系昌意之子,昌意系黄帝第二子。但在史籍《国语・郑语》中则记载:“祝融之后有八姓。融之兴者,其在芈姓乎?蛮芈蛮矣,唯荆实有昭德,若周衰,其必兴也。”阐述了芈姓季连部从蛮俗,建立了荆国。楚之先祖从帝喾起,均居火正称祝融,至夏王朝时期为重要成员或盟国。后商国人兴起而代夏,楚之先祖在此夏、商交替之际,分崩离析,出现了祝融六姓或八姓...
· 中国最古老的姓氏有哪些
中国已知最早的姓氏:姬、姜、妫、姒。中国最早的姓无从考究。况且上古时期姓氏观念不是很明确,有可能部落称号都可能作最早的姓氏。中国人在三皇五帝以前(距今约五千年前),就有了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秦朝以前,姓和氏是含意不同、各有所指的两个单字。姓字的古形字是“人”和“生”组成的,意为人所生,因生而为姓。秦国刻石《诅楚文》中,始见姓字为“女”字和“生”字的组合字,这一字形最终被汉代人许慎定形,成为会意字。氏字的出现,早在甲骨文中就有。清代文字学家朱骏声在其名著《说文通训定声》中,释“氏”字本意为木本,是植物之根,为象形字,后来被转注为姓氏的氏,取木之根本之意。夏商周三代,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通鉴外纪》说,“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姓起源较早,形成后也较为稳定;氏起源较晚并不断发生变化。《国语·周语》载:“姓者,...
· 籍姓:源自春秋的古老姓氏
籍姓:源自春秋的古老姓氏中国菏泽网消息近日,记者在巨野县北城医院采访时,结识了一位叫籍河的工作人员。“初次见面的朋友大多对我的姓氏来历很感兴趣。”籍河呵呵一笑说,“为此,我专门向老家的人咨询过,也经常在网上查找相关的资料。”籍河向记者介绍,他的老家在巨野县龙卣虮虾4澹整个村子姓籍的一共30余人。据老辈人讲,他们是从鄄城县旧城镇一个叫尖囟训牡胤角ǖ骄抟跋亓卣虮虾4宓模由于家谱丢失,也不知道具体什么时间迁来的。目前菏泽籍姓人不到1000人,鄄城县、单县也有籍姓人。籍姓起源籍河在网上查阅得知,籍氏得姓,是由于其始祖是春秋时代晋大夫伯d(晋襄公的孙子),司晋之典籍,以官为氏,籍亦作藉。籍氏家族,当时世代都是晋国的大夫,地位较高,不过,到了“三家分晋”,揭开战国之幕时,这个家族部分人远离山西老家,迁到当时的宋国,也就是现在河南省商丘县至江苏省铜山县以西的一带地方,继续繁衍,最后在河北省的永平县(古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