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舜能够成为首领 是由于尧禅让给舜的吗?
尧舜禅让这个典故由来已久,因舜有贤德,所以尧将首领的位置禅让于舜。我们不禁要问,这个故事是真的吗?上古时期真的是这么大公无私,权力转移是实行民主制度吗?其实有很多记载都对这个典故发出了质疑。有的说是政变,有的说是畏劳。今天就让我们谈谈舜是怎么成为首领的。尧舜禅让是否存在猫腻。传说尧很善于治理天下,任命羲和掌管天地,派羲仲等四人掌管东、南、西、北四方。他还制订了历法,把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季,共三百六十六天,使农牧、渔猎都按季节进行。
尧在位七十年,在他八十六岁那年,自觉年老力衰,想找个继承人接他的班。不久,人们就推荐了贤能有德的舜。尧于是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都嫁给了舜,以便对他进行了解和考验。舜靠自己的美德,在历山,使争夺土地的农民懂得了谦让;在雷泽,使争夺房屋的渔民化仇为友,和睦得如同一家人;在河滨,他还使陶工制的陶器更精致。这种种的政绩,使他英名远扬,每到一处,总有许多人紧随其后,逐渐形成了村落、乡镇、城市。尧对舜的品行严加考验后,就把治国大权交给了他,自己则带一班人马到各地巡视去了。舜就这样干了二十年,事事办得井井有条,深得人心。这时,尧已经一百多岁了,视察天下归来,就把全部权力都交给了舜,自己在家养老。又过了八年,尧去世了,舜把天下治理得更好,这就是“尧舜禅让”的故事。
尧舜禅让说舜成为首领是因为他的品德高尚而被举贤。历史上大部分人也是认同举贤的说法。下面我们继续看看禅让之外的其它不同说法。史书上说,尧是自动把权位让给舜的,夸赞说这是“举贤”,是权力交接的典范。即“尧舜禅让”。其实,这本是远古时代的传说,并无文字记载,后来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形成文字。它是否真实、准确,历来就有人怀疑。最早记有“禅让”其事的是《尚书》。其中《尧典》说的是“尧舜禅让”。除《尚书》之外,提到“尧舜禅让”的还有《论语》和《孟子》等。但对《论语》中关于尧让帝位于舜的一段文字,多数学者认为并非孔子所说,而是后人把散简附在书后所致。
一.篡夺说。有人却认为根本不是“禅让”,而是“篡夺”,而且有理有据。据《史记》记载,舜取得行政管理权后,为了的统治,立即扶植亲信,排除异己。历史上称为“举十六相”、“去四凶”。所谓“举十六相”,就是将尧长期排除在权力中心之外的“八恺”、“八元”,舜同时启用了。所谓“去四凶”,就是把尧正在宠信的浑沌、穷奇、杌、饕餮,同时除掉了。舜架空了尧。然后,舜又把尧起来,不准他同儿子、亲友见面,再逼他让位。最后,把尧的儿子放逐到了丹水。尧让位之后总算可以安享天年了,因为他毕竟是舜的岳父啊。二.拥戴说。也有人认为是“拥戴”。孟子、荀子等人就认为,天子职位最高,权势最大,不可能把天下给人。那么,他们是怎样得到天下的呢?
《孟子·万章篇》记载:尧死之后,舜避尧之子丹朱于南河之南,天下的诸侯,都跑来朝见舜,打官司的也来找舜,歌谣也是歌颂舜。于是舜就接受了大家的好意,登了帝位。也就是说,不管尧禅让不禅让,诸侯和民众一“拥戴”,天下就是舜的了。到了禹的时候,也照此办理。这种“拥戴”,与几千年后宋太祖陈桥兵变,,毫无两样。三.畏劳说。此外,还有一说,颇为有趣,叫“畏劳”,意思是说,尧舜禅让,没有那么严肃和神圣,只不过人们不想担当这份辛苦的职务罢了。
《庄子》说,尧想把天下给许由,许由不受。又要给州支父子,州支父子也找借口不受。他们到底为什么不愿意就帝位?韩非说,尧在位的时候,屋顶的茅草不整齐,房子的椽梁不雕饰,吃的粗粮,咽的野菜,冬天裹兽皮,夏天披葛布,现在,即使一个守城门的人,也比他收入高。谁愿意自己辛劳一生,还把这份辛劳留给自己的子孙后代,也遭这份罪呢?看来,围绕“禅让”之说,千奇百怪的传说甚多。如果尧舜禅让确有其事,至少证明他们的高尚举动足以令后世帝王们汗颜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