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古人的智慧 从《战国策》看如何收服人心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37
转发:0
评论:0
古人的智慧从《战国策》看如何收服人心,先来看商鞅变法中的一个故事:徙木为信。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

  先来看商鞅变法中的一个故事:徙木为信。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

  卫(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木头,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卫(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卫(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金(当时也把铜被叫做金,一金代表一斤铜,当时铜的价值很高),以表明他说到做到。接着卫(商)鞅下令变法,新法很快在全国推行。

  关于这个故事很有趣的一点就是卫鞅为什么要这样做?显然卫鞅是希望通过这样的做法能获得民众的支持。前面分析过卫鞅的变法中民众实际是利益受损方,为什么卫鞅认为民众会支持这部伤害他们利益的新法?当然最后民众也确实支持了。这是由于卫鞅使用的一个策略。

  当时卫鞅的变法必然受到秦王的全力支持,但他同时也要面对阻力。那么这些阻力来自何方?其实并不来自于民众,这是由于民众对于变法将会造成的后果一无所知。这也是卫鞅认为民众并不会反对新法的依据所在。接下来只需要略施小计,获得民众的拥护,再加上秦王的支持;那么任何的阻力都无法阻挡新法的推行。

  无论是飞禽还是走兽,只要运用正确的诱饵,都可以将其捕获。人其实也一样,区别仅仅在于使用的诱饵不同罢了(不要把人想的有多聪明)。在这里卫鞅使用的诱饵就是十金,只需要搬块木头就可以得到十金。这就相当于现在随便走上街头,找个人给他几千块钱只是让他作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这种事情一般情况下只是顺手帮个忙而已,本不会要钱,但当你很大方的给了几千块钱时,对方反而会警惕起来。无论是飞禽、走兽还是人面对第一反应一定是判别是否安全,因为这本身就是生命最基本的特征。

  对此卫鞅的办法就是加大,提到了五十金,这就相当于几千不肯那我就给你几万块钱。随着的加大对利益的渴望最终战胜了对危险的恐惧,有人上去搬动了那块木头。当然卫鞅兑现了他的承诺,这个搬木头的人顺利的获得了很大的利益。当一个人获取了巨大的利益,但预期的危险并没有出现时,那么他对这个事件的判断就会出现重大的变化。这就象你把几万块钱很豪爽的给了那个帮了点小忙的人,这之后他必然会对你非常的信任,就算你把他卖了,他都会兴高采烈的帮你点钱。

  (图:商鞅)

  这个故事中商鞅也确实把所有的民众都卖了。而当商鞅最终遭秦王车裂酷刑时,秦人也只能通过“不怜”来发泄一下而已。

  第二则故事:秦惠王谓寒泉子

  秦惠王谓寒泉子曰:“苏秦欺寡人,欲以一人之智反覆东山之君,从以欺秦。赵固负其众,故先使苏秦以币帛约乎诸侯,诸侯不可一,犹连鸡之不能俱止于栖之明矣。寡人忿然含怒日久。吾欲使武安子起往喻意焉。”寒泉子曰:“不可。夫攻城堕邑,请使武安子;善我国家,使诸侯,请使客卿张仪。”秦惠王曰:“敬受命。

  秦惠王以寒泉子说:“苏秦欺负我们太甚,他企图凭一个人的雄辩之术,来改变山东六国君主的政策,企图连结合纵之盟来抗拒和欺扰秦国。赵国原来就自负兵力雄厚,所以就首先派苏秦用重礼联合诸侯订立合纵盟约。然而,诸侯各怀心思,企图和步调的不可一致性就像把很多鸡绑起来不能栖息在一处,合纵不成,这是很明显的道理。寡人为苏秦的事痛恨已久,因此想派武安君白起去会见崤山以东的各诸侯,让他们明白天下的局势。”

  寒泉子说:“不可以这样。攻城掠地,可以派武安君率军前往,然而假如出使诸侯、为我们秦国争取利益,那大王就应该派张仪才行!”秦惠王说:“我完全接受你的意见。”

  这一篇探讨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人的预期是如何形成的?寒泉子说的非常的对,本身秦惠王的想法就带有意气用事的成分;其实潜台词就是“这些小国弱国竟然不把我堂堂秦国国君放在眼里,我现在要用个大杀器去震慑一下他们。”寒泉子之所以要阻止秦王的原因就在于,事实上秦国的力量还没有大到战胜这些国家如探囊取物一般的程度。如果真的达到这种程度,寒泉子一定会说:大王使武安子前往也无不可。由于此时秦国的国力还需要加强,因此虽然有心讨伐,但也要将这种想法小心的隐藏起来,以到达迷惑对方的目的。用专业的说法就是要向对方展示出一个虚假的意识形态来。

  (图:热播剧《芈月传》中的秦惠王)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武将肯定是不合适的,只有满嘴谎言的政客才是最佳人选。毕竟你用一把刀顶在别人的脖子上,然后说我要与你交朋友,那肯定是打死也不信。但你堆着满脸的假笑说想交个朋友,对方肯定也是满肚子的怀疑;但满肚子的怀疑总比打死也不信要强的多吧。

  最后惠王能欣然接受这个建议,也说明他能控制的住自己的欲望,而不是被自己的欲望所控制。这也是成功的必要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战国策》的历史影响:该如何评价《战国策》
《战国策》一书反映了战国时代的社会风貌,当时士人的精神风采,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好的历史散文。它作为一部反映战国历史的历史资料,比较客观地记录了当时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是战国历史的生动写照。它详细地记录了当时纵横家的言论和事迹,展示了这些人的精神风貌和思想才干,另外也记录了一些义勇志士的人生风采。《战国策》的文学成就也非常突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它标志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一个新时期,文学性非常突出,尤其在人物形象的刻画,语言文字的运用,寓言故事等方面具有非常鲜明的艺术特色。清初学者陆陇其称《战国策》“其文章之奇足以娱人耳目,而其机变之巧足以坏人之心术”。《战国策》的思想内容比较复杂,主体上体现了纵横家的思想倾向,同时也反映出了战国时期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的历史特点。《战国策》的政治观比较进步,最突出的是体现了重视人才的政治思想。《战国策》一书是游说辞总集,几乎所有纵横家谋士的言行都...
· 从《搜神记》看古人那些“死而复生”的奇法子
人生大事,生死二字。自远古先民们历经生死后,长生之术就变得火热起来,人们想尽各种法子留在这尘世中,直到精疲力竭也未曾摸索出一二。而随着冥府、地狱观念的盛行,有人便开始臆想死而复生之法了:既然草木冬枯春又荣,昆虫冬蛰春又蠕,动植物都可复活,何况人呢?就这样借助着自然界的日月起落、草木枯荣,人们尝试着将人的生死等同于自然生物的枯荣盈亏,开始猜想“死而复生”之法。然而司马迁曾在《史记》中明确表示:“死者不可复生。”在魏晋南北朝之前,死而复生的观念并未普及,信与不信者平分秋色。然而为何死而复生观在魏晋南北朝时突然盛起,风靡一时呢?网络配图私以为,死而复生观念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兴起,得益于以下几个原因:首先,玄学的产生和清谈之风的盛行,成为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赖以生存的土壤。从建安到永嘉,这一百多年,东晋偏安江左,成为中国古代文化中心的大江北部为外族所据,中原文物,摧残殆尽,在这一时期内,什么前...
· 古人心中羊的文化象征:孕育文化启发智慧的灵物
羊伴随人类时间久远、与人关系密切;加之形体适中,攻击力差,对人几乎毫无威胁;又因其食草,而产出者却是奶、肉、毛、皮;且其性格温顺、易于驯服,故而成为人类最早饲养的动物之一,在古人心目中占据重要位置,且被赋予种种文化含义和象征。首先,羊是孕育文化、启发智慧的灵物。“羊”是象形字,“象头角足尾之形”(《说文》)。上古人过的是游牧生活,而羊长得壮,繁殖得多,被视为是吉祥之物。不过,“祥”字是后来才有的,“吉羊”即是后来的“吉祥”,《说文》解释“羊,祥也”。古人以象形之法造出“羊”字,又因之大展其用。在《汉字大字典》中,以“羊”为部首的汉字竟达200多个,充分说明其对先民生活的巨大影响。而且,在不知不觉中,羊的影响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唐人王之涣《出塞诗》中有这样的名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何谓羌笛?即古代羌族人吹的笛子。“羌”在甲骨文中,上部是一对羊角,是个人,表示“羌”人...
· 古人心中羊的文化象征:孕育文化启发智慧的灵物
羊伴随人类时间久远、与人关系密切;加之形体适中,攻击力差,对人几乎毫无威胁;又因其食草,而产出者却是奶、肉、毛、皮;且其性格温顺、易于驯服,故而成为人类最早饲养的动物之一,在古人心目中占据重要位置,且被赋予种种文化含义和象征。首先,羊是孕育文化、启发智慧的灵物。“羊”是象形字,“象头角足尾之形”(《说文》)。上古人过的是游牧生活,而羊长得壮,繁殖得多,被视为是吉祥之物。不过,“祥”字是后来才有的,“吉羊”即是后来的“吉祥”,《说文》解释“羊,祥也”。古人以象形之法造出“羊”字,又因之大展其用。在《汉字大字典》中,以“羊”为部首的汉字竟达200多个,充分说明其对先民生活的巨大影响。而且,在不知不觉中,羊的影响已渗透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唐人王之涣《出塞诗》中有这样的名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何谓羌笛?即古代羌族人吹的笛子。“羌”在甲骨文中,上部是一对羊角,是个人,表示“羌”人...
· 晨昏颠倒看古人是如何上夜班的
图片来源网络“日出而作,日落而栖”是古人遵循的生活规律,让人反其道而行之,那是非常不情愿的。但古时也需要上夜班的人,如更夫、门僮等,此外还有和尚。且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寺院里的钟就得有值夜的,不然就没有张继的千古佳句了。清代阮葵生的《茶余客话》卷一有载:“闻近日中翰以夜班为苦,互相推避”。“夜班族”晨昏颠倒,人的正常昼夜节律的生物钟被打乱,肯定会带来一些生理障碍,如眼睛发涩、失眠、头昏脑胀、乏力、食欲不振、腹胀、便秘等,此等身体上的不适反应是非常强烈的。唐代朝廷形成大臣上夜班的制度。中书、尚书、门下三省的首长都要轮流值夜班,各省有一本“直令”(值夜班记录本),由直令史当日交给值夜班的人,次日收回。当时宰相姚崇年事已高,不愿值夜班,直令史于是跳过姚崇,将夜班记录本往下传,引起其它大臣的不满,直令史非常为难。姚崇于是在值班簿上批写道:“告直令...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