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东吴建国路:东吴战略猜想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295
转发:0
评论:0
东吴建国路:东吴战略猜想,对刘政策,周瑜主张吞刘自大,孙权(鲁肃)主张联刘抗曹,这两个方针对东吴的未来

  对刘政策,周瑜主张吞刘自大,孙权(鲁肃)主张联刘抗曹,这两个方针对东吴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用周瑜的话说,刘备“必非久屈为人用者”,如果“猥割土地以资业之,聚此三人(刘关张),俱在疆埸,恐蛟龙得,终非池中物也。”在周瑜看来,联刘只会使刘备获得生存空间并逐渐强大起来,最终反咬一口。所以周瑜建议用糖衣炮弹消磨刘备的意志。这与郭嘉建议曹操的“宜早为之所”有异曲同工之妙,二人都认为刘备不是一个可以真正值得利用的盟友,但不能为了除掉一个刘备而失天下人心,所以需要用一个漂亮的名头对其进行实际上的。而事实也证明了二人观点的正确,刘备对待曹操收留之恩的报答是突袭徐州,并联合袁绍搞后方偷袭;对待孙权救命之恩的报答是借地不还,勒兵疆场,差点刀兵相见。由此来看,鲁肃意图联合刘备共同对抗曹操根本是不可行的,他要找一个盟友的想法不错,但这个盟友选择刘备就大错特错,他并没有仔细去了解刘备的志向和为人。而周瑜在这点上显然比鲁肃高一个层次,周瑜的主张并不是单独对抗曹操,他也主张寻找盟友,周瑜的选择是马超。

  这个选择似乎比刘备更适合一些。

  一、马超比当时的刘备有实力。赤壁之战刘备出动的总兵力一共二万左右,而马超袭击长安聚集了十万大军。孰强孰弱一眼便见分晓。

  二、马超不如刘备城府深。这从马超后来大咧咧的直呼刘备的字就能看出来,马超不过大老粗而已。而且纵观马超一生,几乎只是以消灭曹操为己任,志向有限,即便日后野心大了,也比刘备好收拾的多,这是一个在东吴控制范围内的盟友。

  三、马超地处西北,东吴地处东南,战略上比刘备更适合去钳制曹操,两军可以很默契的形成掎角之势,这个组合不但比荆州的刘备更好,而且比日后蜀汉与东吴的联盟更有利,且更接近诸葛亮隆中对的北伐方针,即西北与东南联合,协同作战。

  


  有此三点,足以证明周瑜的战略眼光高出鲁肃很多,更长远,更宏伟,也更实际和有效。鲁肃的联刘战略存在最大的弊病就是为刘备发展留下了很大空间,使得三国鼎立的可能性无限加大。而三角无疑是最稳固的一种态势,很难打破均衡。东吴在一力促成鼎足之势后,虽然最大限度的保障了自己的安全,却也基本把自己封锁在南方,把自己将来的发展空间拱手送给刘备以换来暂时的安全与均势。况且一旦刘备羽翼丰满,同盟关系是否有必要维持下去就不完全看孙权的脸色了,跨有荆益的蜀汉完全可以选择柿子先捡软的捏,率先拿下东吴以扩充自己的实力,然后与曹操划江而治,那时东吴的形势将极其被动。鲁肃联刘抗曹这一战略看似长远,实则短见,缺乏足够的进取心。最重要的是,鲁肃与诸葛亮一样,忽视了盟友的欲望。无论是从刘备集团的出发点,还是孙权集团鲁肃的出发点,他们同样都把对方看做一个工具,似乎只会听自己摆布,在关键时刻提供必要帮助,而在和平时期只懂频频递上橄榄枝。这是很愚蠢的,盟友不是一只动物,他们有自己想要的东西,也有不想要的东西,若超出他们的承受范围,盟友瞬间就可变为敌人。很简单的道理,鲁肃和诸葛亮偏偏想不到。若伯符再世岂不要活活骂死孙权,生刮鲁肃?

  周瑜的“天下二分之计”胜就胜在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不是听命于他人。先刘备,把自己身后那把锋利的刀子拔掉,避免刘备将来壮大了反咬一口。拿下荆南的吴军将进一步强盛,曹操想一口吃掉东吴可要费一翻周折了。刘璋和张鲁都很软弱,东吴如果与马超联手,消灭他们应不成问题。《三国志》记载,刘备入川带一万兵,刘璋又借他两万,再加上后来诸葛亮、张飞的援军,总共进攻西川的总兵力不过五万人。而周瑜赤壁之战投入的兵力已经达到三万,若能平刘备得荆南,可出征兵力至少再加两万,盟友马超再象征性的出兵三、五万,搞定刘璋和张鲁实在是小菜一碟。如此一来,中国南方将得到统-一,与曹操划江而治将不是空谈。或许有人会说:周瑜入川,曹操难道会坐视不管?当然曹操不会眼看东吴强大起来,但事实上这个时候的曹操已经很有些力不从心了。赤壁之败已经使曹军内部分歧不断,后来曹操多次出征都是无功而返或者半途而废,其原因就是政治上要牵扯曹操太多精力,他不会有空理会东吴的西征,正如他无法控制刘备的入川。

  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个完全不一样的“鼎足之势”就促成了:曹操、西北、孙权。之所以没有说马超,而说西北,其原因则正是东吴在整个形势中最有利的地方。西北不是一个人的势力,而是多个人的势力,他们是一个联军,很有点类似今天的美利坚合众国。这样的联合对东吴的好处在于方便控制。谁不听话就可以通过外交手段恐吓、威胁,甚至排除出“合纵利益集团”,我们姑且叫这个名字,因为孙马联盟或者孙韩联盟都不合适。西北会成为东吴的一个准傀儡,让它分裂或联合可以完全由东吴的利益而决定。若西北壮大起来,威胁到了东吴利益,那么效仿曹操对其实施离间会非常有效果,利用一大群,打击一小撮。若需要西北的支援,那么东吴派人从中斡旋使西北暂时性的统-一也是易如反掌。西北这个联盟之所以会败,主要原因是没有一个总指挥,东吴来做这个总指挥好处何其之多。在这样完全掌握主动权的情况下,无论是拼发展,又或是找机会北伐,样样不会输给曹魏。甚至在周瑜去世后,孙权或孙权的后代完全可以继续走自己图帝业的老路,对东吴绝对是利大于弊。

  可悲,周瑜这样宏伟的计划无法得以实施。东晋的袁宏在《三国名臣赞序》中说“公瑾卓尔,逸志不群……惜其龄促,志未可量”。确实,周瑜所想比诸葛亮、鲁肃更长远,更符合东吴的利益,目标更远大,他是希望汉王朝重新崛起,再塑辉煌。他又不同于荀彧,荀彧心存理想,空谈耳耳。公瑾说到就要做到,有具体规划和实施方案,考虑全面,并有很高的可行性,不愧为“逸志不群”。他的儒雅,他的淡定,他的俊美,他的智慧,他的忠诚,他的武勇……这样完美的人,为何天不怜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东吴建国路:吕蒙与进攻性战略回归
公元217年鲁肃去世,这标志着东吴再一次站上了十字街头,该往何处去?此前近十年时间,东吴虽然赢得了赤壁之战和江陵攻防战的胜利,但却因为错误的与刘备结盟而不进反退,不但与战略要地荆州失之交臂,还成功的迅速把刘备培养成了比曹操还危险的敌人。这是孙权所始料未及的,也为此大动肝火,说句玩笑话,鲁肃是被孙权背后用巫蛊咒死的也说不定……下一步的战略如何实施孙权是心里没有底的,尽管联刘策略被证明失败,但是刘备此时已经不是长坂坡的刘备,他鲤鱼跳了龙门,咸鱼翻了身,完全敢和东吴掰手腕子,要动他,孙权无法保证最后是什么结果。但是如果继续维持联盟,孙权不是成了陪太子读书吗?刘备这个流氓的想法孙权应该能感觉到,人家随时可以先捡东吴这个软柿子捏,然后才去对付曹操。这个形势对东吴来说算得上是危如累卵了。孙权很幸运,也可能是很有先见之明,此前有意识的培养了吕蒙这个愣小子,如今的吴下阿蒙到了派用场的时候,解决东吴危机的重...
· 东吴建国路:从周瑜之死出发
是时刘璋为益州牧,外有张鲁寇侵,瑜乃诣京见权日:“今曹操新折衄,方忧在腹心,未能与将军连兵相事也。乞与奋威俱进取蜀,得蜀而并张鲁,因留奋威固守其地,好与马超结援。瑜还与将军据襄阳以蹙操,北方可图也。”权许之。瑜还江陵,为行装,而道於巴丘病卒,时年三十六。”每次看到这里都觉得不可思议,周瑜为什么会猝死?书中没有任何地方记载是他围攻江陵时的旧伤复发所致,被气死更是不可能的,况且他自己也说了:“至以不谨,道遇暴疾……”,看上去似乎是得了急病,突然去世,大胆的设想一下:假如是有人故意谋害呢?周瑜的死是否会让某些人从中获益?自古以来,贤相名将之暴毙多数都另有缘由,周瑜这个时代英雄的突然死亡也是在无法不让我浮想联翩。在周瑜的遗言中不难看出,如果假设成立,那么应该只有中毒一种可能,而且周瑜对此完全不知情。以下试分析此案他杀的可能性。案情,首先要确定嫌疑人都有谁?他们的动机是什么?1、刘备、曹操、程普、刘...
· 东吴
然而孙权虽聪明,却无平定天下之才略;张昭等自不待言,守家自保之人,其狭隘于孔明舌辩群儒中可见一斑;众将士虽深明大义,愿效死命,但其武艺韬略除周瑜陆逊甘宁太史慈鲁肃外,均无过人之处。联刘抗曹,时势所迫,本是上策,对自身有莫大的好处,但却斤斤计较于刘备的获利;赤壁大战,东风得意,本想撇开刘备,乘胜北进,却不料十万大军败于张辽之八百精骑,自己也被追得东躲西逃,太史慈,董袭,陈武等先后殁于合肥,甚至此后数年的每次军事行动不是不战而退,就是损兵折将,难越合肥一步。于是投降派张昭等无时无刻不在提醒孙权:孙曹两家本不交恶,只因诸葛亮刘备从中挑拨,致使两家征战不休,刘备却乘机霸占荆州,坐收渔利,主公不可不察。曹刘争夺汉中时,诸葛亮致书孙权攻合肥,袭扰曹操后方,张昭说了一句最有意思的话(大意):此虽孔明之计,亦不失为上策,可乘曹操大军在北,夺取合肥。纯粹一副投机政客的嘴脸,令人不齿。曹操对孙权,表面称将军,...
· 战争演变逻辑——进军东吴:最完美的战略进攻
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的伐吴战争,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大规模协同作战。它利用了中国疆域的宽度,在绵延三千里的范围内同时展开作战,最终达到战略目标。在利用马匹和自然能源(水力、风力)作为动力的冷兵器时代,能够在如此广阔的范围内做到有条不紊的协同,可谓是一个奇迹。蒙古人进攻南宋的协同作战可以从晋朝攻吴找到源头。这次协同作战也可以看作三国时期军事探索的总结性战役。从吴、蜀开始探索南方战略以来,他们借助南方的地形条件尝试了许多作战方案,基本上把南方的地理优势和劣势都摸清了。西晋恰好利用了前人的探索成果,将南方地理进行通盘考虑,充分利用南方的宽度,发动了一个规模巨大的作战方案,并取得了成功。它的成功也给后人指明了道路,未来南北对峙的战争都或多或少地借鉴了西晋灭吴的经验。在灭亡了蜀国之后的第二年,魏国也走到了历史的尽头,这一年掌握了魏国大权的晋王司马昭去世,取而代之的是他的儿子司马炎。司马炎仅上台几...
· 东吴建国路:无路可走的陆氏父子
公元221年,刘备率领大军气势汹汹的杀向东吴。他喊出的口号是为关羽报仇,然而刘备的真正意图却也很明显:吞并东吴,壮大实力。此时吕蒙已经去世,东吴似乎已经陷入了不知所措的境地,这样的东吴对刘备来说简直不堪一击。不过刘备不知道,他这一仗,将为东吴树立新的长江上游统帅做出极大贡献。陆逊是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新一代东吴长江上游统帅,在他之前,吕蒙一改鲁肃错误的联刘政策,重新回到积极主动的进攻战略,从关羽手中夺回了荆州。但东吴新政策尚未出炉吕蒙就因病去世,这才勾起了刘备吞吴的欲望,举兵来战。吴蜀的夷陵之战其实在我来看平淡无奇,双方兵力差距实际并不大,谈不上是以少胜多。这个问题已经有很多文章讨论过,这里不再赘述。奇怪的是,极其赞成袭取荆州的陆逊在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后却并不反对重新回到联刘的轨道上,这一前一后的巨大反差让很多人不明所以。陆逊究竟支持联刘还是支持吞刘?或者是他有别的想法?这要看他是如何向孙...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