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众所周知的贞观之治有自吹自擂之嫌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14
转发:0
评论:0
众所周知的贞观之治有自吹自擂之嫌,《新唐书·食货志》这么描述贞观之治的成就:“至四年(即贞观四年),米斗四五钱

  《新唐书·食货志》这么描述贞观之治的成就:“至四年(即贞观四年),米斗四五钱,外户不闭者数月,马牛被野,人行数千里不赍粮。”就是说,贞观四年时社会生产力已得到最根本的恢复,社会治安已有最根本的改观,商业状况也得到最根本的扭转。

  其实,用“米斗四五钱”来强调政绩显然缺乏说服力。《汉书·食货志上》就说:“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意思是粮价过低就会损害农民的利益,粮价过高又会危及国家的经济命脉,所以说粮价过低不但不能算是治道上的成功,反倒可能酿成普遍性的社会危机。

  再说,唐代京畿地区根本不可能会有“米斗四五钱”的咄咄怪事。同样是《新唐书·食货志三》,开篇就说唐都长安所处的关中地区,虽称沃野,然幅员有限,所出并不足供京师消耗,所以常要靠东南漕米的接济。而漕米须经水、陆转运,水路自江淮至东都洛阳“率一斛得八斗”,也就是说漕米自出产地至东都洛阳,运价便要占去货物本身价值的二成。再以车或驮转运至陕,仅三百里地,“率两斛计佣钱千”,算下来每斗又需费去运价五十钱。如此一路折腾,纵是那些米都是天下掉下来的,不要一文钱,“米斗四五钱”,也仅及洛阳至长安那段旱路运费的十分之一呢!

  长安米贵,本是不争的事实。大诗人白居易当年游学公卿,便有当路权臣以“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嘲讽他。贞元年间,关中和三辅地区的米价更有“斗千钱”的高纪录,而当时的国家储备粮库——太仓的储米,也仅能维持“天子六宫之膳不及十日”。所以,单高宗一朝,政府班子就曾有数次就食东都洛阳的经历。

  贞元初年,当时的关中地区,还真有过一次谷贱的特例,宰相陆贽便建议政府趁机以平价向民间购买,计在途所费,到太仓后每斗谷子也得费“钱四十有余”,每斗米则要费“钱七十”。元和十五年(820年),李翱在《疏改税法》一文中介绍说,建中元年(780年),“米一斗为钱二百”,经过政府的平抑,到元和十五年,“米一斗为钱五十”。(事见《李文公集》卷九。)

  贞观时的米价,仅为谷贱时米斗“钱七十”的十四分之一,是经过政府平抑之后“米一斗为钱五十”的十分之一,这可信吗?这样的数字只能是史官的伪饰。

  

    那么出现在初唐那一幕天下大同的治世,就很值得怀疑了。

  一个国家的国力如何,还要看局外人的评价,当时的国际友人、高昌国的国王麴文泰,便一直认为初唐时的国力,根本比不上前朝,他曾对自己的国民公开说过这样的话:“往吾入朝,见秦、陇之北,城邑萧条,非复有隋之比也。”(语见《资治通鉴》第一百九十五卷。)麴文泰在贞观四年(630年)十二月入朝,这正是史臣最为称赞的一年,麴文泰沿路所见,却是“城邑萧条”,完全不同于《新唐书·食货志》的说法。

  其实,终李世民一生,大唐帝国不仅在经济上无法与前朝比匹,在人口上也不及前朝甚远。李世民故去三年之后,有一次,他儿子高宗皇帝李治问户部尚书高履行道:“去年户口增加了多少?”高履行答道:“去年共增加十五万户。”李治顺便又问起隋代及现在的人户情况,高履行答道:“隋代开皇年间全国有八百七十万户,现在全国有三百八十万户。”(事见《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九十九。)说明经过唐代立国之后近四十年间的休养生息,其人口仍不足隋代全盛时的一半。

  从两代经济与人口情况的对比,贞观时的国力可见一斑。

  《新唐书·食货志》所谓“人行数千里不赍粮”,也就是说行旅于途有得到食物补给的足够保障,无需自备干粮,这仅能说明商业的初步恢复。至于所谓的“外户不闭者数月”,只要参照麴文泰的“非复有隋之比也”的感慨,便不难明白。

  其实,贞观之治的由来,是有其现成的摹本的,也就是说,“盛世”造假,早有人为之。所谓的贞观之治,不过是一帮御用史家依样画的葫芦罢了。晋人干宝在《晋纪总论》中提到太康时的社会现状时,就有这样的溢美之词:“牛马被野,余粮栖亩,行旅草舍,外闾不闭,民相遇者如亲,其匮乏者取资于道路。”其口吻与贞观之治的描述何相似耳。如此的太平盛世,却是不三代而亡,这牛皮未免吹大了,难怪后来房玄龄在主修《晋书》时,要弃干宝的《晋纪》如敝屣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瓜李之嫌
【成语】瓜李之嫌【成语】瓜李之嫌【拼音】guālǐzhīxián【释义】瓜李:瓜田李下。比喻处在嫌疑的地位。【出处】瓜李之嫌,何以户晓?《旧唐书·柳公权传》【故事】北齐时期,学识渊博的袁聿修做了博陵太守,他为官清廉,公私分明,不收取别人的钱物。有一次他去外地考察,路过兖州。老朋友兖州刺史邢邵拿出一匹当地生产的白色丝绸送他,他以考察地方官员注意瓜田李下之嫌婉拒朋友的好意。
· 瓜李之嫌
瓜李之嫌瓜李之嫌瓜李之嫌的意思瓜李之嫌是什么意思瓜李之嫌什么意思瓜李之嫌的近义词瓜李之嫌的反义词瓜李之嫌的拼音【成语意思】:瓜李:瓜田李下。比喻处在嫌疑的地位。【用法分析】:瓜李之嫌偏正式;作宾语;比喻处于嫌疑的境地。【成语来源】: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好及第恶登科》:“是知瓜李之嫌,薏苡之谤,斯不可忘。”【褒贬解析】:中性成语【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使用程度】:常用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成语拼音】:guālǐzhīxián【英语翻译】:thesuspicionofbeinginthemeLONfieldandundertheplumtree【成语声母】:GLZX【瓜李之嫌的近义词】:瓜田李下、瓜田之嫌【成语故事】:北齐时期,学识渊博的袁聿修做了博陵太守,他为官清廉,公私分明,不收取别人的钱物。有一次他去外地考察,路过兖州。老朋友兖州刺史邢邵拿出一匹当地生产的白色...
· 瓜李之嫌
【拼音】guālǐzhīxián【成语故事】北齐时期,学识渊博的袁聿修做了博陵太守,他为官清廉,公私分明,不收取别人的钱物。有一次他去外地考察,路过兖州。老朋友兖州刺史邢邵拿出一匹当地生产的白色丝绸送他,他以考察地方官员注意瓜田李下之嫌婉拒朋友的好意。【典故】瓜李之嫌,何以户晓?《旧唐书·柳公权传》【释义】瓜李:瓜田李下。比喻处在嫌疑的地位。【用法】作宾语;比喻处于嫌疑的境地【相近词】瓜田李下、瓜田之嫌
· 众所周知
众所周知【成语意思】:大家普遍知道的(周:普遍)。【用法分析】:众所周知主谓式;作谓语、分句;用于书面语。【成语来源】:宋朱熹《朱子语类》:“虽十目视十手指,众所共知之处,亦自七颠八倒了,更如何地谨独。”【褒贬解析】:中性成语【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使用程度】:常用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成语拼音】:zhòngsuǒzhōuzhī【英语翻译】:beuniversallyknown【成语声母】:ZSZZ【成语分辨】:众所周知与“尽人皆知”有别。众所周知多用作独立语;“尽人皆知”多用作判断宾语。【众所周知的近义词】:尽人皆知、妇孺皆知、有目共睹【众所周知的反义词】:一无所知【近似成语】:知疼着痒:形容对亲人的关怀、体贴。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知名当世:知名:著名、有名。在当代很著名。知尽能索:比喻智慧能力都竭尽了。知彼知己: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
· 瓜田之嫌
瓜田之嫌瓜田之嫌瓜田之嫌的意思瓜田之嫌是什么意思瓜田之嫌什么意思瓜田之嫌的近义词瓜田之嫌的反义词瓜田之嫌的拼音【成语意思】:犹瓜田李下。比喻容易引起嫌疑的场合。【用法分析】:瓜田之嫌作宾语;比喻处于嫌疑的境地。【成语来源】:明李贽《与耿克念书》:“我欲来已决,然反而思之,未免有瓜田之嫌。”参见“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整冠”。【褒贬解析】:中性成语【成语结构】:联合式成语【使用程度】:一般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成语拼音】:guātiánzhīxián【成语声母】:GTZX【瓜田之嫌的近义词】:瓜李之嫌【近似成语】:嫌长道短:犹苛求责备。嫌贫爱富:嫌:厌恶。嫌弃贫穷的;喜爱富有的。指对人的好恶不以德行;而以贫富为标准。嫌好道歉:说好道坏。谓挑剔苛求。嫌好道歹:形容嫌恶,挑剔。【成语接龙】:瓜田之嫌→嫌好道恶→恶言詈辞→辞富居贫→贫贱之交→交口同声→声动梁尘尘羹涂饭→饭囊...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