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从出土瓷器看南宋安庆府社会生活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028
转发:0
评论:0
从出土瓷器看南宋安庆府社会生活,介绍几件安庆地区出土的南宋瓷器2006年,宿松县一座南宋嘉定八年(121

  介绍几件安庆地区出土的南宋瓷器

  2006年,宿松县一座南宋嘉定八年(1215)纪年墓土了一批文物,其中的两件瓷器相当精美,后由安徽博物院征集入藏,介绍如下:

  


  龙泉窑粉青釉长颈瓶(图1),高15.3,口径6.5,底径6厘米,造型精巧、秀美,釉色纯净而淡雅。南宋龙泉窑在北宋石灰釉的基础上,创烧出了石灰碱釉,使釉层更肥厚,釉色更娇艳,即所谓的粉青釉。

  


  景德镇窑青白釉花口托盏(图2),盏高5.2,口径10.4,底径4.3,托高2.8,口径16.2,底径4.3厘米,盏与盏托均呈八瓣花口形,造形优美而精致,瓷质坚细而洁净,色泽淡雅而明快,釉面光亮而滋润。静观这件影青瓷花口托盏,犹如一朵绽放的青莲,盛开于碧绿的湖面之上,影青之美,仿佛穿越了时空,宋瓷至洁至雅,令人心旷神怡,美不胜收。

  纪年墓是指有墓志、买地券等明确注明墓主人卒年或下葬时间的墓葬,它为文物断代提供了准确的下限,因此意义重大。此墓有嘉定八年明确纪年,与黄干建城基本同时期,出土的器物能反映南宋嘉定年间安庆地区士人阶层的生活状况。

  除了明确纪年墓出土的瓷器外,安庆地区还出土过很多具有典型南宋风格的精美瓷器,下面我们再来欣赏几件:

  


  南宋吉州窑白地黑花梅瓶(图3,参见《中国出土瓷器全集·安徽卷》第118页),高16.5,足径5.8厘米,1984年潜山县彰法山出土,现藏潜山县博物馆。此梅瓶,制作规整,形体线条流畅,采用白地黑花装饰技法,肩部饰覆莲瓣纹,腹部置开光,内绘丛草纹,开光外以海水纹装饰。

  


  南宋青白釉鬲式炉(图4,参见《中国出土瓷器全集·安徽卷》第119页),高12.7,口径17.2厘米,1986年潜山县水吼村出土,现藏潜山县博物馆。此香炉作三足鬲式造型,炉身塑三道扉棱与三足相连,腹中部饰四道弦纹,上下各模印一周竖线纹。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印花梅瓶一对(图5),高18,口径3.5,底径5.3厘米,1999年宿松县孚玉山出土,现藏安徽博物院。这对梅瓶体型小巧,玲珑精致,瓶体呈八棱状,肩部一周凸弦纹与八棱组成经纬线,将瓶体分成十六格,在每格中模印各种折枝花卉纹图案。

  


  南宋景德镇窑青白釉带盖梅瓶一对(图6),通高32,口径3.5,底径8.5厘米,1999年宿松县孚玉山出土,现藏安徽博物院。这对梅瓶造型秀美、俏丽,通体施青白釉,色泽温润如玉,冰清玉洁,且有细密的开片纹,更为其增添了独特的韵味。“梅瓶”之名始见于清末寂园叟的《陶雅》,当时人觉得这类瓶“与梅之瘦骨相称”,认为功用是插梅花。后来这类带盖梅瓶和书有“酒”字梅瓶的发现,说明这种瓶起初是盛酒用器,或许酒喝完后,可用来插花。

  南宋士人阶层的儒雅生活

  今年年初,北京大学赛克勒博物馆举办了一场“闲事与雅器”宋瓷展,再度掀起人们对于宋人生活品味的关注。同样,上文选介的几件安庆出土瓷器,正好涵盖了南宋社会生活中常用的茶器、酒器、花器和香器,正所谓“茶酒花香,四般闲事”,或曰:点茶、焚香、插花、挂画——君子四艺。

  关于“四艺”,首先看“茶艺”。中国人饮茶由来已久,相传神农氏尝百草时,就懂得了茶的功用。唐代陆羽在《茶经》中说:“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宋代茶文化更加兴盛,连宋徽宗赵佶都写过一部《大观茶论》的茶学专著,,下必甚焉,社会上则形成“斗茶”之风,即采用特殊制作工艺将新茶泡出的茶汤上浮出一层白色的沫状物,再在其上或“点”出文字,或“点”出画面,看谁的茶更“出彩”,点出的停留时间长。而从出土瓷器看,南宋时期的盏、盏托、执壶等茶具非常多见,这也是南宋茶文化繁荣的表现。

  再看“香文化”,如果说茶文化是味觉的享受,那么香文化就是嗅觉的盛宴。可能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就开始有了熏香的历史,人们最早用它来“通天地,祭神灵”。汉代流行一种叫“博山炉”的香具,多为铜质,唐宋以后,瓷质的香薰、香炉大量出现。从出土瓷器看,南宋时期龙泉窑、景德镇窑的这类三足香炉非常多见,当时读书人以香为友,独处时以香为伴,公堂之上以香烘托庄严,书斋之内以香示其儒雅,香炉亦是礼佛用器,佛前焚香以表虔诚。

  南宋是一个儒学复兴的时代,当时大理学家朱熹编《四书集注》,首谈《礼记·大学》中的三纲八目:“明德、亲民、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那位安庆知府黄干也是位理学家,还是朱熹的学生,可见理学思想在南宋社会中很盛行。而“点茶、焚香、插花、挂画”则是南宋文人士绅们修身养性,践行儒道的重要方式,所以在出土瓷器中相关用途的器具也非常多,通过这些实物我们可以感受南宋人儒雅而精致的生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从唐墓出土侍女俑看唐代审美观
图1这两尊三彩女侍俑出土于陕西关中西部凤翔原上的一座唐代墓葬中。两尊造型基本相同,均高17.5厘米,都是高髻垂于额顶,面带微笑,细目小口,袒胸,上穿襦衫,下着长裙曳地,襦衫束于裙内,双手合袖于腹前,体修长。脸与露胸施粉彩。两俑的区别在于,一件的发髻呈蝴蝶状,襦衫施蓝、绿、黄三色彩釉(图1);而另一件的发髻挽一大结,襦衫施绿、红、黄三色彩釉(图2)。古代把侍奉君王后妃和侍候达官贵人的女子称为侍女,如唐代诗人温庭筠《郭处士击瓯歌》中就有“宫中近臣抱扇立,侍女低鬟落翠花”的描述。中国古人历来有视死如事生的儒家文化观念习俗,人死了要与活着的人一样享受世间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因此人死后,不但要随葬象征生活需求的一些日用生活明器,而且还要随葬象征为其侍候服务的侍男侍女。这种丧葬习俗在汉以后的历代墓葬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尤其到了唐代,国力强盛、百业俱兴,号称大唐盛世,厚葬之风也随之十分盛行。其中表...
· 从唐墓出土侍女俑看唐代审美观
图1这两尊三彩女侍俑出土于陕西关中西部凤翔原上的一座唐代墓葬中。两尊造型基本相同,均高17.5厘米,都是高髻垂于额顶,面带微笑,细目小口,袒胸,上穿襦衫,下着长裙曳地,襦衫束于裙内,双手合袖于腹前,体修长。脸与露胸施粉彩。两俑的区别在于,一件的发髻呈蝴蝶状,襦衫施蓝、绿、黄三色彩釉(图1);而另一件的发髻挽一大结,襦衫施绿、红、黄三色彩釉(图2)。古代把侍奉君王后妃和侍候达官贵人的女子称为侍女,如唐代诗人温庭筠《郭处士击瓯歌》中就有“宫中近臣抱扇立,侍女低鬟落翠花”的描述。中国古人历来有视死如事生的儒家文化观念习俗,人死了要与活着的人一样享受世间的物质和精神方面的需求,因此人死后,不但要随葬象征生活需求的一些日用生活明器,而且还要随葬象征为其侍候服务的侍男侍女。这种丧葬习俗在汉以后的历代墓葬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反映,尤其到了唐代,国力强盛、百业俱兴,号称大唐盛世,厚葬之风也随之十分盛行。其中表...
· 考古发现:蜀王府遗址出土瓷器绘五爪龙纹
蜀王府,一座明代藩王府中最华丽的一座宫殿。北起东西御河,南到红照壁,东至东华门,西达西华门,面积38公顷有余,资料介绍其建筑可与北京故宫相媲美。在成都老百姓口中,称这座建筑物为成都皇城。可惜的是,在历史风云的变迁中,皇城逐渐湮灭至荡然无存。半月前,随着成都市考古队在成都市体育中心南侧的考古作业区新扩考古面积,一排与明代蜀王府相关的建筑区域裸露出来……“这排红砂石砌的长墙应属于蜀王府建筑,但它不是老百姓口中的皇城城墙。”今(8)日,成都市考古队工作人员易立表示,墙脚下原本是一片水域(即河道),初步判断,此次新发现的红砂石墙壁极可能是蜀王府内河段旁的城壕。网络配图1个多月前,挖出摩诃池部分遗址5月27日,成都市考古队向媒体介绍了市体育中心南侧考古作业区的考古发现,“发掘总面积达3200平方米,此次发掘的重要收获之一是首次确认了摩诃池东南部的走向、范围和堆积情况。”同时,考古工作人员也强调,目前...
· 讲历史——从出土秦简看秦国的法律执行
1975年在湖北云梦县出土了一批秦代的竹简,称为“云梦秦简”或“睡虎地秦简”,这批文献有助于我们理解从战国到秦朝法的状况。从睡虎地秦简可以清楚地看出秦国法律发达的惊人程度。出土的竹简中,有一部分是“律”的摘要,一共发现了《田律》《厩苑律》《仓律》《金布律》《关市律》《工律》《工人程》《均工》《徭律》《司空》《置吏律》《效》《军爵律》《传食律》《行书》《内史杂》《尉杂》《属邦》等十八种,管辖的事务包罗万象。《田律》规范农田水利、山林保护;《厩苑律》规定如何畜牧牛马以及禁苑林囿;《仓律》规范国家粮食仓储、保管、发放;《金布律》规范货币流通、市场交易;《关市律》制定“关”和“市”的管理规则;《工律》是关于公家手工业生产管理的法律;《工人程》则是关于一般手工业生产管理的法律;另外还有《均工》规定手工业生产定额;《徭律》明定徭役征发的办法;《军爵律》规定前面所说的二十等爵制下“以军功进爵”的具体办法...
· 浅谈河南出土的越窑瓷器
越窑是我国唐、五代、北宋时期的着名瓷窑.它从东汉南方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到了唐代时初具规模,五代和北宋初得到蓬勃发展.越窑烧造的青瓷代表了当时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在中国古代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越窑自唐至宋一直为宫廷所垄断,流传下来的瓷器很少,考古发掘中亦很少见.因此,对认识和研究越窑瓷器带来了一定的困难.随着近年来考古发掘工作的深入开展,在河南的唐、宋墓葬中,曾六续出土了几件典型的越窑瓷器,在商业遗址里发现了越窑的民窑瓷片,为我们对河南出土越窑瓷器的研究提供了实物资料.一、从河南考古发掘所见的越窑瓷器谈越窑的性质1985年,三门峡市在发掘的一座唐墓土了一件瓷壶,器体上扁下圆,仿皮囊形,口部椭圆呈盅形,上置伞状盖,细颈,弧肩起凸棱,肩部有两对穿钮,鼓腹平底,底周有矮圈足,通体饰淡青色釉,盖顶有模印花纹,器身刻划暗纹花卉.口径3.5-4.7厘米,腹径13-15厘米、底径9.4...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