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历史文化

南京下关考古新发现 疑为明代税关遗址

2019-10-23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09
转发:0
评论:0
考古现场“下关的关,就是税收机‘关’演化而来”。目前,南京文物部门正在对热河路西侧的一块工地进行考古。在600多平方米的探方里,考古人员发现了古井、古砖垒砌的房址、烧黑的木桩……从目前的考古情况可以判断,明清时期,这里是江漫滩,而且有临水建筑。原鼓楼区文化(文物)局长赵志刚向现代快报记者表示,根据考古现场以及史料推测,这里可能是明代负责来往船只税收的遗址。不过,仍需进一步认证后再下最终结论。现代快报记者胡玉梅考古现场明清两代多层房基相互叠压热河路西侧,蓝色的铁皮围挡内便是考古工地。两个多月前,考古部门就进入工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这块地的“前世今生”也慢慢浮出水面。现代快报记者发现,这是一个东西向的工地,被切割成很多个探方。最东面的考古探方,似乎是刚开始不久,露出大量的淤泥。往西走,就看到城砖、青石条垒砌的基础,这些基础纵横交错,上下叠压。细细看去,城砖有大有小,有的城砖和明城墙上的城砖相...

  


  考古现场

  “下关的关,就是税收机‘关’演化而来”。目前,南京文物部门正在对热河路西侧的一块工地进行考古。在600多平方米的探方里,考古人员发现了古井、古砖垒砌的房址、烧黑的木桩……从目前的考古情况可以判断,明清时期,这里是江漫滩,而且有临水建筑。原鼓楼区文化(文物)局长赵志刚向现代快报记者表示,根据考古现场以及史料推测,这里可能是明代负责来往船只税收的遗址。不过,仍需进一步认证后再下最终结论。现代快报记者 胡玉梅

  考古现场

  明清两代多层房基相互叠压

  热河路西侧,蓝色的铁皮围挡内便是考古工地。两个多月前,考古部门就进入工地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这块地的“前世今生”也慢慢浮出水面。

  现代快报记者发现,这是一个东西向的工地,被切割成很多个探方。最东面的考古探方,似乎是刚开始不久,露出大量的淤泥。往西走,就看到城砖、青石条垒砌的基础,这些基础纵横交错,上下叠压。

  细细看去,城砖有大有小,有的城砖和明城墙上的城砖相似,有的则是清代的。“这些应该是房子的基础,因为从古至今,这里一直有房子,而后代不知道前代有房子,所以出现了房基相互叠压,又不在同一水平线上的现象。”专家介绍。

  七八米深的“防护堤”现身

  在高高低低的考古探方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两道从地下七八米深处往上垒砌的“堤坝”。“堤坝”中间都是水,可以看到碎瓦砾,还有很多贝壳屑。

  “大坝”一东一西,相距10多米,看上去比较壮观。东边的“堤坝”呈丁字形,最下方是一根根木桩,木桩的直径约20厘米。木桩的上方,是各种石头,这些石头比碗口大,一层层垒砌,一直到接近路面一两米处,变成了青石板,似乎是为了行走方便。

  东西两“堤坝”中间,竖立着一根根木桩,这些木桩深入地下,浸泡在水中。西边的“堤坝”用彩色塑料布遮盖着,看不真切。“这应该是拦水坝,这两处堤坝,应该是防护堤。”赵志刚说,从考古开始到现在,他一直关注着这一处的考古,“这里就是古河道,古河道的下边都是淤泥、流沙层。据史料记载,古代时,这一带江水漫滩、水道密布,所以出现了防护堤。”

  木桩烧焦,当年这里或曾有火灾

  再往西走,依然可以看到路基、排水沟等建筑基础。最西边,还有一口直径一米左右的青砖古井。虽然历史久远,井中的井水依旧清澈。古井旁边,还有几个灰坑,疑似地窖。

  从古井到防护堤一线,都可以看到木桩。有的木桩七八米深,有的露出地面二三十厘米。细细看去,每根木桩都有被烧焦的痕迹。其中多处探方壁上,还有泥土被烧成红色的痕迹。

  “你看,这些木桩肯定都被大火焚烧过。”赵志刚剥开最外层,焦黑的木炭落在手里。这里的木桩为什么会被焚烧?有可能是曾经发生过一场无名大火。

  专家推测

  这里是明代船只

  税收部门“瓦屑坝”?

  “下关的关,就是税收机‘关’演化而来。下关地区自民国前,距皇城和城市中心比较远,靠近长江。因为水多,船只大批集中,形成各种市场。人多了需求也多,茶楼酒店、小旅馆、小饭店林立。江面上官船、漕船、贡船、渡船来来往往,各种商船更是频繁出入,政府于是设关收税,什么抽分、关、局全来了。”赵志刚找出了明代狮子山的古地图,他向记者表示,当年从狮子山上应该能看到这样的场景:江边船舶桅樯林立、江中满江帆船往来穿梭,天妃宫、静海寺、龙江关金碧辉煌,水马绎、龙江船厂、宝船厂………一派繁华。

  赵志刚推测,考古工地当年应该是古代商船交税的部门之一:瓦屑坝。史料上记载:古代狮子山附近,十余里分司署绵延,而工部管辖的抽分厂设“瓦屑坝、龙江二局,官吏专掌来往船只税收。“瓦屑坝”一开始收竹木柴炭为税,以供内府及各衙门支用。后来因为抽积数多,改收现金。

  赵志刚分析说,这处古遗存有三点奇特之处。首先,从目前考古情况来看,结构复杂,房中有廊,两边有厢房,中间有过道,室内有井、有地窖、地基层叠,屋宇环套,总体东西走向,似乎是一个大型建筑机构;其次,这里曾经大面积过火,说明房内可能堆积大量可燃物资,比如木料、布匹、柴炭等,“史料上记载,明朝的时候,下关一代的税收机构,确实着过一次大火,而且是毁灭性的。”最后,临水筑坝,几次向东推移,说明水道变化复杂,抽分设关时间较长。

  那么,有没有可能是“瓦屑坝”呢?一位考古专家介绍说,从目前的发掘来看,文化层是清代、民国的,似乎还没有推进到明朝。“其实,我们也很希望找到证据,所以,正在向南、向东、向北,扩大考古面积。这位考古专家介绍,如果是“瓦屑坝”这样的机构,在古代应该比较“高大上”。不过,在考古临近结束的时候,他们会召开专家论证会,看看这里的“前世”究竟是什么。

  新闻辞典

  竹木抽分厂“瓦屑坝”局

  竹木抽分作为明代的一项经济制度,源于先秦时期的“关市之征”,初步形成于唐代,到元代正式成为一项固定的税收制度——隶属于户部的竹木课。明朝的抽分基本上沿袭了元朝的制度,并陆续设立了十五处竹木抽分厂局。所不同的是,元代的“竹木课”隶属于户部,而明代的竹木抽分则由工部来管理。明朝南京抽分厂局,设龙江、瓦屑坝两局,专掌其司。

  明代的竹木抽分税率为十分之一,抽分物料的用途主要是“供内府及各衙门支用”。明代的竹木抽分在成化年间开始折银,这是因为竹、木、柴、炭等物料的抽解太复杂,而且军民负担过重,折银之后,商人只需向抽分厂缴纳足额的税银就可以过关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考古新发现:古城遗址现场发现城中寺
城四家子城址位于白城市洮北区德顺蒙古族自治乡,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探明该城址的具体形制和用途,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从2013年开始对城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从吉林省文物局了解到,经过两年来的考古发掘,证实位于吉林省白城市的城四家子城址是辽代长春州、金代新泰州的城址,这是我国首次对辽金时期州城城址进行大规模发掘。网络配图经考古人员测量,城四家子城址城墙周长达5748米,城墙上分布多个马面(用于军事防御),城墙东西南北各有一处带有瓮城的城门,四角建有角楼,东城墙及北城墙外侧还挖有护城壕。记者看到,该城址的部分城墙遗迹依然较为宏伟,北侧城墙现存高度最高达7米左右,城墙最宽处达18米。考古发掘主要选取了北城门以及一处夯土建筑台基。记者在主体面积达600多平方米的建筑台基遗迹看到,台基的基本形制清晰,磉墩和墙体基槽依然可见。根据台基遗迹上的柱网分布情况,考古人员推测此处原有一处面阔五间、进深...
· 考古新发现:古城遗址现场发现“城中寺”
导读:城四家子城址位于白城市洮北区德顺蒙古族自治乡,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了探明该城址的具体形制和用途,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从2013年开始对城址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网络配图记者从吉林省文物局了解到,经过两年来的考古发掘,证实位于吉林省白城市的城四家子城址是辽代长春州、金代新泰州的城址,这是我国首次对辽金时期州城城址进行大规模发掘。经考古人员测量,城四家子城址城墙周长达5748米,城墙上分布多个马面(用于军事防御),城墙东西南北各有一处带有瓮城的城门,四角建有角楼,东城墙及北城墙外侧还挖有护城壕。记者看到,该城址的部分城墙遗迹依然较为宏伟,北侧城墙现存高度最高达7米左右,城墙最宽处达18米。考古发掘主要选取了北城门以及一处夯土建筑台基。记者在主体面积达600多平方米的建筑台基遗迹看到,台基的基本形制清晰,磉墩和墙体基槽依然可见。根据台基遗迹上的柱网分布情况,考古人员推测此处原有一处面阔...
· 蒙山开化寺佛阁遗址考古有新发现
是北朝时期体量最大的摩崖大佛和佛阁本报讯(记者孟苗)1月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外公布了太原蒙山开化寺佛阁遗址最新考古发掘成果,称蒙山大佛及佛阁是中国北朝时期体量最大的摩崖大佛和佛阁,大佛高度是世界第二大佛,雕造年代是世界最早的大型石刻佛像。蒙山开化寺位于太原西南20公里的蒙山,始建于551年(北齐天保二年),与龙山童子寺同时为北齐文宣帝所创建。开化寺分前(下寺)、后(上寺)两院,后院在开化沟内蒙山之阳的山崖旁,建筑高大宏伟,依山势镌刻着高约63米的蒙山摩崖大佛像;前院是为远瞻大佛而建,在后院之东南1公里处,两院一前一后隔山涧遥遥相望。开化寺由于寺毁阁倾,如今只剩下后院蒙山摩崖大佛和前院连理双塔。201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佛教考古组对蒙山开化寺佛阁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基本上揭露了佛阁的全貌。发掘清理出的大佛龛平面略呈半椭圆形,属于露顶式,面宽29.60米、进深17米。大佛...
· 陕西石峁遗址考古发现“祭坛”疑为四千年前“哨所”
四千年前的祭祀场景什么样?考古工作者最近对我国史前最大城址——石峁遗址的一处“祭坛”遗迹进行了正式考古发掘,结果表明这处“祭坛”的功能犹如长城的烽火台一般,很可能是构筑在山包上的“哨所”,跟高大的石峁城墙一起构成了人类史前强大的防御工事。主持石峁遗址考古发掘的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员孙周勇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我们今年对原先调查中发现的“祭坛”遗迹进行了正式考古发掘,结果发现“祭坛”的结构很可能是构筑在石头围墙上的一种木架构的高层建筑,其功能犹如长城的烽火台一般,不排除它作为四千年前的“哨所”(也就是瞭望台)的可能。石峁遗址地处黄土高原北部、黄河西岸的陕西省神木县,经过近5个年度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发现了由“皇城台”、内城和外城构成的石峁城址,揭露了外城东门址、贵族墓葬区、普通居址等重要遗迹,为探讨石峁城址的聚落结构与布局、兴废年代、文化性质等问题提供了重要资料。专家认为,先秦文献记载,“国之...
· 考古新发现:元皇宫遗址就在“紫禁城”内
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发布了一组考古成果,包括首次发现的元代地层、大型宫殿建筑遗址、宫廷御用瓷器碎片埋葬坑等。其中,元代地层是近两年来故宫考古的突破性发现。网络配图在王朝更迭中,被埋藏在地下数百年的元代大内,也就是元朝皇宫,近日在故宫博物院内露出端倪——隆宗门西发现的一组建筑遗存中,发现的瓷片、瓦片等将地层时代回溯至了元代。这一发现在故宫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作用,对研究紫禁城元明清三代和北京城中轴线变迁,乃至紫禁城历史及中国古代建筑史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故宫研究院考古研究所所长李季介绍,地层位于隆宗门以西,经考古发掘确定其层位关系由晚及早分别为:清中期的砖铺地面和砖砌排水沟;明后期的墙、门道基址、铺砖地面、砖砌磉墩和明早期的建筑基槽;最下层的素土夯筑层和夯土铺砖层基槽。网络配图特别是最下层的这组遗存从层位关系判断为该遗址最早的一组堆积,结合其包含物推断其年代指向为元代,按照考古发掘“就晚不就...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